分享

【青萍文艺·以文话郁征文赛】郁仲达:沙地人寻根问祖史话

 百年yesuo 2020-04-08

以文话郁》征文赛(Y11

-------------------------------

沙地人寻根问祖史话

郁仲达

临江仙】曲牌

滾滚长江东逝水,

         浪淘崇明东洲。(海门古名)

垦荒迎来八方人,

世代勤耕作,荒岛变绿洲。

千年弹指一挥间,

代代相传繁衍。

开荒形成沙地人,

先祖源何方,谁也难说清。

胼趾甲传说不必当真

现卢山真貌细细道来

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生活在广袤无垠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不断开疆扩土,生生不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中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历史上华夏大地也并非如今的模样,期间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巨变。在祖国的东方,东海之滨,长江之尾,茫茫的大海之中,历时千年生出了崇明岛和东布洲两地。八方人士前来开荒谋生,其中形成了沙地人一族。这才引出一段历时百年事关百万人众寻根问祖的佳话。

相传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坐天下后,命令人多的山西人南迁。移民们在洪洞县的一颗大槐树下集中后,难舍故土,不忘亲情。临行前,每人在左脚小脚趾甲上砍了一刀,便以日后相认。于是后人就有了胼甲的特征。传说不一定当真,人的身体受了外伤会自动愈合,更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无独有偶,海门也有类似的传说,海门沙地人的祖先来自崇明,崇明人的祖先来自句容,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左脚小脚趾甲的外侧有一道裂痕(学名胼甲)。经上网查阅后得知,大部分汉人都有胼甲这一特征,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也有胼甲的。因此胼甲不能作为查找某些人归属的依据。那么海门沙地人及海门郁氏祖先是不是来自崇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崇明、海门的形成和沿革。为此笔者查阅了崇明、海门、南通三地的地方志和有关资料。

繁华地曾是汪洋大海

天地人共造崇明海门

现在的崇明是全国环保、生态模范市,海门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可谓繁华之地。历史上的崇明、海门是怎样的呢?

唐朝初年即距今1300多年以前,崇明、海门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在汉朝时整个南通地区,除如皋、海安的西北部以外还没有成为陆地。狼山尚是似江似海水中一群礁石。长江北岸在扬州、泰州一线,长江水从上游下来,一路东流经重庆,穿三峡,过汉口,到南京,下扬州,一路上江面都比较狭窄,水流湍急,一过扬州、镇江,江面就突然开阔起来。原来镇江北边有金焦二山深入江中,像两扇门把住了江口,还真有一点像李白描写天门山的感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于是古人以为扬州以东的江面就是大海,把金焦二山当作了江海门户。古籍记载晋代文学家郭璞所著《江赋》中有鼓洪涛于赤岸,沦馀波于柴桑之句。可见晋朝时潮汐一直可达柴桑(今九江附近),而现在只能到达安徽的芜湖。北宋初著名诗人僧子熙《登京口古台夜望》中的诗句“海门帆正泊,京口雁初来。”海门指的是金焦二山处,京口为镇江别名。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一般都有冲积平原。长江也不例外,崇明、海门就是江水裹挟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前来开荒种地的移民逐渐形成沙地人一族,江北的启东、海门及南通一部份的居民统称“沙地人”。

崇明岛漂移一帆风顺

东布洲劫难涅槃重生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7年),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这是崇明岛的前身。具体位置就在现今崇明岛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在扬州以东的江面上,以后沙洲不断地西坍东涨,经过一千多年的漂移,才到了现在崇明岛的位置。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是扬州以东江面有产生沙洲的可能,现在那里还有一个江心洲,名叫扬中县。二是现在崇明岛向东涨出的速度每年145米左右,按这个速度,1300年漂移的距离约为200公里左右,这和实际情况相符。三是下面讲到首先到崇明岛上定居的是句容和丹阳的渔民,只有当崇明岛尚在扬州附近江面上,这种移民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公元1025年续涨出姚刘沙与东沙接壤,1101年姚刘沙西北50公里又涨出三沙,以后陆续涨出大小沙洲几十个,最终连成一片成现今的崇明岛。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公元1277(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在崇明岛形成的同时期,海门也在成长中。至唐末长江口北岸涨出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渐次连成一片。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始建海门县。

唐朝末年,一批北方人为避战乱来到东布洲开垦定居,成为首批东布洲居民。元末明初部分江南人(常州、句容)也迁徙到这里定居。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6年)海门已有4万余人。然而仅16年“大风海溢,破堤溺死3万余人”。次年,又江潮大作死人几乎一半人。明朝中叶以后,江海祸患更甚,正德七年(1512年),溺死千余人,嘉庆十八年(1539年)又溺死万余人。此时还遭受倭寇入侵劫掠。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人口仅剩4000余人。期间长江主泓北移,东布洲大部分沙洲坍入江中。然而,任凭风吹雨打,潮起潮落,一代代海门人如江边那漫天遍野的芦苇,风越大,浪越高,把根扎得越深。经历了千难万险,先民们的双脚仍坚定地站在这片土地上。从四甲坝、木桩港、六甲坝、老坝(袁灶港)等地名看,如今海门的内陆之地竟是当年与江潮抗争的最前线。其后江流主泓南移,长江北岸开始重新涨积。数十年后,大量崇明人迁来海门达30多万人。生活在新涨的沙洲上,称为沙地人,他们是海门沙地人的祖先。

崇明人来自四面八方

探根源众说扑朔迷离

崇明岛是长江口新涨出的陆地,没有一个土著居民,所以住民均从岛外移入。这些居民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崇明人祖籍句容说,最早的记载是正德《崇明县志》。该志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一批句容渔民迁居崇明东西两沙。

二、崇明人祖籍湖州说,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湖州市吴兴县的姚氏在南唐的通州屯兵。后周灭南唐时姚氏率领一万多兵力移师长江口的沙洲。这一万多人就在崇明定居了下来。姚刘沙就是纪念姚氏而命名的。

三、崇明人祖籍常熟江阴说。司马东方综合多方面的资料撰文,认为崇明部分移民来自常熟江阴(古代称南沙县)等江南地区。此说颇有道理。

首先,从常熟沿江向东经太仓宝山这一带的方言,风俗越往东与崇明人的差别越小。尤其点心两字的特殊含义出奇地一致。在中国,点心有两层意思:其中之一指正餐外吃少量食物充饥解饿,所以不少地方将早点叫做早点心。唯独常熟、太仓、宝山沿江农民和崇明人一样早点叫早饭,吃点干饭还要像样地烧几个菜,而中饭吃得很简单叫做点心,这是与沙地人治沙垦植有关的。原来新开垦的沙洲水咸有一个淡化过程,暂时不能住人,必须走田劳动,走十多里或摆渡过江。要求早点必须吃得好而多,储存足够的能量。中午不再回家,只能在田头吃些点心充饥。语言产生于劳动,于是才出现了中饭叫做“点心”的方言。

其次,公元341年间,常熟江阴一带曾设置南沙县,崇明启海一带沙地人自称南沙人,称通东人为江北人。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看出部分崇明人来自南沙县的历史痕迹。

第三、明洪武二年(公元1396年)崇明由州降县,隶属扬州,后隶苏州府。清乾隆时期,崇明的大体位置应在常熟张家港附近,为这一地区人民移民崇明提供了方便,也为崇明人来自常熟等地说法提供了一个证据。

综上所述,崇明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地区,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还是兼而有之呢?

崇明人祖籍句容说遭多方面质疑。据崇明县志(1985-2004)记载的在籍人口调查资料显示,万人以上大姓氏有18个,排在前面的有黄、陈、施、张、陆、沈、顾、朱、龚、王等。这些大姓姓氏在句容却不是大姓,个别姓例如施还是空白。而这些大姓在湖州的吴兴县正好也是大姓。崇明人祖籍句容说的另一个依据是,古代崇明尚在扬州附近江面上,为句容丹阳的渔民移居崇明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但这个崇明漂移说法,仅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科学的证明。

崇明人的祖籍湖州说的可能性最大。据史料记载:后周灭南唐在通州发生的战斗异常艰苦,原因是南唐军队利用尚未完全成陆的沙洲,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跟后周军队玩起了捉迷藏。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败退。姚氏率一万多兵力退守崇明岛,利用长江天险躲过了后周兵的追杀。这来自湖州的一万多人便成了崇明的早期移民。

崇明人祖籍江南沿江地区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江南和崇明只一江之隔,路途不远,而且两地口音方言风俗非常接近。但占主流的应是湖州人,因为定居崇明的湖州人,人数多繁衍的历史久远。崇明是个移民岛,除开史料有所记录的湖州人句容丹阳人,江南沿江地区人迁入外,必定还有史料未有记录的其他地区移民迁入。所以崇明人的祖先应是多源性的。

永富郁寻根十年未果

鲁国谱重现终解迷团

海门市三星镇永富村郁家埭有一脉郁氏家族。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郁志发院长,花了十年时间内查外调三访连元镇北三里郁家老宅。编著《海门三星永富郁氏宗谱及百姓史话》一书。该谱记录了永富始迁祖郁鼎昌、郁鼎盛以下十代名录,并对海门沙地人是崇明人的后裔作了分析。

1、语言同属吴语系,说话的口气、神态、语言、方言、海门沙地人与崇明人完全相同。

2、风俗习惯相同,如过小年在腊月二十三,祖坟做成长方形,称儿媳妇为媳妇。

3、生产用的农具形状和名称相同,如空心铁锹,长柄铁塔、斜凿、钉耙、镰刀等形状都相同。但这些都是推测,就我们永富郁氏而言,苦于没有找到祖上是从崇明迁来海门的连接点。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郁伯的封地在郁国,郁国居民以郁姓为姓,自称郁伯的传人。郁国在今江苏、浙江之间,大约在湖州市吴兴县或附近地区。五代后周南唐时期,姚氏率领一万多吴兴人屯兵通州,兵败后移师崇明,成了崇明的主流移民。海门三星郁氏宗谱根据同属吴语系的语言,推测永富郁氏是吴国大夫郁伯的后人。但推测尚需证实,不能因为吴兴人是崇明的主流移民而搞少数服从多数。凡是都有例外,必然中也有偶然。因此,永富郁氏是否是郁伯的传人一直是永富郁氏人的一个心结。

20194月,有幸得阅北京的海门三厂籍宗亲郁龙搜集的《鲁国郡郁氏谱》复印本28册,让我们永富人豁然开朗。鲁国郡郁氏谱显示,远古圣君舜庶出子封邑郁夷域,遂有郁姓。春秋时郁贡当上鲁国宰相,受封黎阳,自郁贡起第49世有人迁居句容县,第61世有两人从句容迁居崇明。其中一个始迁祖名叫郁君玉。经过八世郁仲仁、九世郁正延、十世郁允昌、十一世郁文魁、十二世郁国瑞、至十三世时有兄弟两人,郁德林迁往海门连元镇北三里,郁德行迁往海门余东凤凰桥东七匡。列表如下:

郁德林(13世)--郁永祥(14世)--郁文明(15世)--郁广福(16世)

郁德行(13世)--郁永份(14世)--郁开文(15世)--郁朝纲(16世)

从表中可知,郁德林是从崇明迁到连元镇的始迁祖,正是三星永富郁氏家族始祖郁鼎昌、郁鼎盛的老祖宗。

郁君玉的后人中从崇明迁居海门的还有三星镇原镇西村郁家,袁灶港东南1里郁家(与前者为近支),天补镇八字桥附近郁家,茅家镇郁家等等。至此海门部分郁氏祖先来自崇明已明白无误,毋庸置疑。

《鲁国郡郁氏谱》所载,从郁贡传至郁君玉的60代时光里(约1500年左右),因为时间久远没有史料记录,编谱者只是根据时间推算出中间传承人是什么朝代的人,并无详细传承名录。郁贡是否肯定是郁君玉及崇明海门这支郁氏的总始祖还存在变数。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就像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谁又能拿得出详实的传承证据,大家公认了也就成事实了。

我们认为,寻根溯源必须由近及远,由今及古地查找,一旦遇到绝层只能到此为止。始祖可分总始祖和分始祖(也称始迁祖)。当无法确定总始祖时,就可以尊某一始迁祖为始祖。其实定要上溯至古代找了一个无法确定的总始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统家族文化,并与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心中有“郁”,我们这个家族定能长盛不衰。

海门郁多源亦是一家

旺家族共建繁荣中华

海门人的祖先主要来自崇明,但也有不少是从其他地方迁入,海门郁氏多源性毌庯置疑。海门郁氏大部分来自崇明的传人,海门西边至南通方向的郁姓大多是从湖州、句容迁来,如海门中学副校长郁祖槃的祖先是从嘉兴迁入通州川港镇,海门东北余东镇地区如土地堂郁氏有部分从启东迁入,还有的从北方为避战乱来东布洲定居。三星镇永富村郁家埭西首郁家是从通州的余西镇迁来。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郁姓人士,明知并非同宗,大家还是相敬如宾,亲如一家。积极参加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的各项活动。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同姓一郁就是缘,见郁倍感三分亲。

现今,志同道合的郁氏宗亲们,相聚在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海门郁氏人既要认近亲,又要追根问远祖。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提出“以文话郁、以文立院、以文会友”的主张,人人争做“爱故乡、忠祖国、孝父母、拜列祖”的郁氏孝子贤孙,弘扬郁氏优秀传统文化、激励郁姓人砥砺奋进、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化自信、担当和奉献!

-----------------------------------

作者简介:郁仲达,江苏海门人,生于19478月。海门三星永富郁氏家族七代传人,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院务委员、学术委员。原海门市三星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