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坐有坐相,中国人的“坐”,美哭了

 爱雅阁 2016-12-08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道、佛三家都讲究“坐”。儒家讲“习恭习端坐”、道家称“坐以论道”,“隐机而坐”。在这种传统下,如何坐,显得尤其重要。从席地而坐,到扶椅而坐,家具的多样化促成坐姿的美感化,也增加人们的舒适度。

当然,“坐”姿的变迁其实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坐具由席到床、榻、枰、胡床、椅、凳、宝座等逐渐扩大类别。在“礼教”束缚的时代,坐姿的同一性是社会阶层对人性的要求;而现代坐姿的多样化,则意味着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人性也更加尊重。

“坐”,一个动作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起居文化与礼仪文化。随着出行工具的变迁,“行走的坐”出现了,人类的生活秩序和历史进程为之而变。马匹上的坐催生了历史上多个跨流域帝国;车轮上的坐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区域,让城市的规模无限拓展。所以,坐文化不只是静止的,更有“行走的坐”。

“行走的坐”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让所坐之人坐享时间的节省、距离的缩短和空间的抵达。伴之而来,人们对“行走的坐”更讲究、更具追求,如何让坐者安其座,享受舒适和自由,成为坐文化新的诉求。今天笔者也想通过坐的变迁,聊聊“坐”的文化。





席地而坐,太痛苦了

席地与车舆,是古代中国坐文化开始的地方。

古人习惯于“席地而坐”,这里的“席”一般用蒲草编织,呈长方形,置于筵(竹席)上,是为了防潮而垫在身下的,可以铺几层。“席”也是身份的象征,贫苦人家可以无席铺垫,但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宴席、酒席、主席,都与坐紧密相关。

所以,《礼记·祭统》里说:“设之曰筵,坐之曰席”。坐在筵、席上是符合周礼的标准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椅子传入中国,这种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只保留在了日本、韩国。中国进入了椅子时代。

为什么椅子来了,跪坐就消失了?嵇康说,我不想去上班,天天在朝堂上跪着累死了。因为,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才是“坐”。坐席讲究“食坐尽前,虚坐尽后”,意思是宴饮时身体尽量往前坐一点,那样不会因饮食而弄脏了坐席,其它时候身体尽量往后坐一点,那样表示恭敬。但是这种跪着且要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着实累,而且会有后遗症,如日本女人的小短腿、罗圈腿。

坐还分跽与踞,跽包括90度直跪,以及在日本还在沿用的日常正坐,坐自己脚后跟上。而踞就是屁股着地,双腿朝前或朝外。这个是坐比较舒服的形式,说明不是古人不会坐,只怪古人不开放。





垂足而坐,有椅子了

席地而坐那么累,古人傻吗?是有难言之隐。宋以前不穿内裤(如和服),跪坐可以遮羞,如果叉着腿坐着,在夏天岂不是有辱斯文,那是真正的非礼。

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文化,让裤子传入了中原帝国。垂足而坐有了服饰的保护。此外,随着帝国的繁荣,唐宋时期的家具开始向舒适方向发展,而非仅仅是陈设。北宋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营造法式》等木作书籍大量的发行,也为民间的家具制造提供了专业知识。




《宫乐图》(唐)

不过从席到椅,是坐具不断渐进的过程。汉朝出现了独坐榻,类似于床,榻的四周增加了低矮的榻足,膝盖可以不再接触地面,榻面加上坐席或坐垫后显得更加柔软,这是坐具的一个改革。随后出现了东汉“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可以坐的那一面是由绳索连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马扎”。

中国第一把椅子,出现在敦煌第285窟的西魏壁画。壁画上,菩萨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垂足而坐。人们只把它当作是一种高型的坐具,人盘腿、或者跪坐在椅子上,只有少数贵族和僧侣使用。

从西魏开始,椅子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但它的出现并没有立刻改变广大汉人跪坐的习惯。在唐朝出现了后世的“圈椅”。在唐画《挥扇宫女图》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丰腴的宫女慵懒地躺在圈椅中。这种坐具,不再仅仅被视作是“坐榻”,而被称为“倚”,增加了舒适元素,可以舒服地坐着,渐渐改变了中国人跪坐的传统。在有名的描绘南唐官僚的画卷《韩熙载夜宴图》中,共出现了六把不同式样的椅子,其中五张都是用来垂足高坐的,只有一张是用来跪坐。




《韩熙载夜宴图》

宋、元时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家具已大量存在,而传统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家具,其坐面与地面的距离亦已升高。可见垂足坐家具已稳固地占据宋、元家具主导地位。中国人完成了从“跪坐”到“垂足高坐”的起居姿势革命,“席”作为最古老的坐具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坐具逐渐由原来的矮型向高型化发展,椅子和凳子作为更方便的坐具广泛普及。日本没有形成高足坐具的使用习惯是因为唐代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中日交流停滞,没有了后续影响。

明清时,椅子已经不完全体现在功能上,更注重外观的美学,出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坐具:




舒适的明式官帽椅

太师椅至清代时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还有清式皇家的宝座,特点就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

步入近代,懒人沙发从日本传入中国,座椅的舒适度大幅提升。相较于实木制造的椅子,沙发更软,更柔,由单人模式变成多人共同落坐,人们也更能舒适地倚靠坐卧。




有品味的太师椅

行走的坐具,也舒适了

与静止的坐具不同,行走的坐具经历了马车、轿子、汽车的变化。

一个叫奚仲的夏朝人,用粗大的树木,做成一个个圆木轮子,穿上一根横木,有了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在陆地转动而前进的运载工具,这种工具,名字就叫——“车”。





但这种车只能靠人力推动,行走缓慢。环境的变化,朝代的更迭,一些贵族开始以马力代替人力,再以群马数量显示地位,车舆就是这样一步步成为身份的象征。

但马车具有明显的缺点,无论是两轮马车还是四轮马车,都缺少减震装置。在马力充足、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颠簸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些贵族出于对舒适度的追求,促成了轿子的出现。从文化上来说,轿子充分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舒适快感;从科学角度来说,轿子的乘坐更加平稳,颠簸程度远远低于马车;从人性角度来说,作为炫耀消费品,轿子成为排场和面子最佳载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