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酿葡萄酒需避开哪些雷区?酿造不当或细菌超标

 智能人做超人 2016-12-11
自酿葡萄酒需避开哪些雷区?酿造不当或细菌超标
广西新闻网 2016-11-09 14:43:00 查看源网址
阅读数:163

家庭自酿葡萄酒 需避开哪些雷区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醒,酿造不当可能引发细菌超标甚至是容器爆炸

南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演示真假葡萄酒的辨别方法。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文/图

买回新鲜葡萄,一颗颗挑选,全程无添加,就能做出“纯天然、无污染”的自酿葡萄酒,真的就这么简单吗?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自酿葡萄酒的安全警示,家庭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操作或容器选用不当,可能会引发细菌超标,甚至是容器爆炸等安全问题

1

市民热衷自酿“葡萄酒”

把葡萄洗干净,晾干,捣碎,一层葡萄一层冰糖,铺入瓶中密封,发酵半个多月,再滤掉皮……南宁市民董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跟朋友学来的自酿葡萄酒方法,很简单,上周她刚买了10公斤葡萄,试着酿了一缸,正在等着葡萄变美酒,“听说现在好多葡萄酒都是假的,勾兑的,自己酿才放心”。

记者随机进行了调查,热衷于自酿葡萄酒的多数是已经退休的大爷大妈,酿造方法五花八门,但大多来自朋友圈、网络和朋友的口口相传。酿酒的容器也是不拘一格,家里有什么就用什么,矿泉水瓶、玻璃瓶、可乐瓶等瓶瓶罐罐都能派上用场。

这两年,自酿葡萄酒把人喝倒的新闻不绝于耳,“喝完险些失明”“喝自酿葡萄酒严重腹泻”等案例多与甲醇超标、细菌超标有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人坚信自己酿的葡萄酒是绝对安全的,“葡萄是自己亲自买的,一颗颗选过,冰糖也是买最好的,其他的什么都没往里加,怎么可能不安全”。只有少数人听说过,自酿葡萄酒可能会出现甲醇超标、细菌超标等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对此也就将信将疑。



 

不少市民买专门的发酵罐来自酿葡萄酒。

2

家庭酿酒难控制细菌繁殖

实际上,在家酿葡萄酒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细菌,尤其是在发酵过程中,无法控制微生物的繁殖。有媒体专门对自酿葡萄酒做过检测,结果显示,酒中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

翟先生是一名淘宝卖家,在网上销售自酿葡萄酒已经1年多了。他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获得生产销售许可,需要将葡萄酒送检。初次送检并不合格,问题就出在细菌超标,“确实不好控制,弄不清是怎么超标的”。后来,他购买了一套紫外线杀菌设备,才解决了细菌超标的问题。

此外,含糖量高低决定了葡萄酒的酒精度数。翟先生说,有些人为了增加葡萄酒的度数而额外加糖,糖会促进细菌不断发酵,这会让酒里的甲醇含量变得不可控。实际上,酿酒有专门的酿酒葡萄,含糖量高于食用葡萄,选择食用葡萄来酿酒也是自酿葡萄酒的一个局限。因此,他认为在家酿造葡萄酒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中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警示提醒,葡萄表皮的微生物种类比较多,酿造过程中必须严防杂菌污染。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以灭菌为目的的操作,比如,发酵器具需要用热水或高度食用酒精消毒,发酵温度要控制在15℃~25℃之间,发酵前最好添加干酵母抑菌等。

3

选错容器可能引发爆炸

酿酒的容器没选对,也是件危险的事。南宁市民张先生第一次酿葡萄酒没成功,问题就出在容器上。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着先别在装备上花太多钱,就弄了个矿泉水瓶来当容器。

发酵过程中的某一天,张先生发现瓶子不知什么时候裂了一个大口子,汁水流了一地,咨询有经验的朋友后,得知因为葡萄装得过满,里面产生的气体太多,导致瓶子爆裂了。后来,他上网买了专用的发酵罐,能自动排气。

警示中建议,自酿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防止爆炸,因此选择容器有讲究,应优先选用钢制和食品级塑料容器,最好选择大口的容器,装葡萄不要装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醒,家庭自酿葡萄酒的条件无法与工业酿酒条件相比,因此难以完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自酿葡萄酒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酿酒知识,准备相应的酿酒设备。



  

相关链接

1.选购适合酿造葡萄酒的优质葡萄

葡萄分为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为提高自酿葡萄酒的质量,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原料时,尽量购买新鲜、成熟、无破损的酿酒葡萄。

2.酿造过程中严防杂菌污染

自酿葡萄酒的发酵器具在使用前应用热水或高度食用酒精清洗消毒、沥干;发酵时温度避免高于30℃;由于葡萄原料表皮微生物种类比较多,建议发酵前添加适量酿酒活性干酵母,达到抑制杂菌繁殖目的。发酵期间严禁向发酵容器内加水。如果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出现白毛、霉斑等异物,说明已感染杂菌,请不要再饮用。

3.发酵过程中不要密封容器,以防爆炸

由于自酿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为防止爆炸,应优先选用钢制和食品级塑料容器,最好选择大口的容器,装葡萄不要装满。发酵期间严禁将容器密封处理,应在瓶口留有空隙或用八层纱布封口。发酵结束后应将酒与酵母完全分离,以防贮存期发酵涨瓶。

4.自酿葡萄酒适宜在阴暗、凉爽环境贮存

受杀菌条件的限制,自酿葡萄酒发酵后酒液中可能会有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容易导致葡萄酒变质。因此,建议自酿葡萄酒贮存在阴暗、凉爽的环境下,贮存温度稳定在10℃~15℃之间。酿造好的葡萄酒不要使用非食品级塑料瓶贮存,建议短期内饮完,不要长期存放。

5.可通过颜色和气味等判断葡萄酒是否变质

优质的葡萄酒应呈现澄清透明,色泽自然悦目;香气幽雅,令人愉快;酒体丰满完整,有层次感和结构感。当澄清稳定的自酿葡萄酒出现浑浊、失光、或呈现油状、彩虹色等,闻香时有醋酸味、指甲油味、霉味、老鼠味等不良风味时,可以基本判断该酒已变质,则不适宜再饮用。

二、如何快速鉴别假葡萄酒?

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自制食品,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买到假货。南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介绍,有些假冒食品需要在专业的检验仪器设备下才能现出原形,但是,用简单的方法就能揪出葡萄酒中的“李鬼”。

1.原理:葡萄酒中富含天然色素——花青素,它的颜色会随PH值发生变化。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或紫色,碱性条件下变成深蓝色。因此,可以在家用醋(酸)或小苏打(碱)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勾兑的假葡萄酒。桑葚、蓝莓中也富含花青素,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辨别这类假果汁。染色黑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辨别。

2.步骤:倒一些葡萄酒,往里加些水,让红色变浅些,方便观察。加入醋或小苏打,观察颜色是否出现明显变化,如果加醋后红色明显变深,或是加入小苏打后变成蓝黑色,说明这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的正常变色反应;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其中可能添加人工合成色素。

(张若凡整理)

 



 

推荐阅读
  • 最常见的大致分为清油火锅和牛油火锅。还有一类老油火锅。 清油火锅是指菜籽油火锅,用菜籽油炒制的锅底,一般看起来油色比较清亮,口感清爽,味型没有牛油火锅那么醇厚,咱们经常吃的火锅就是清油火锅。 ,“老”在多次提炼熬制,将多种原料放至红油之中小火慢熬精炼,多次反复烹制,可谓之老油,与地沟油潲水油有天壤之别。但是由于舆论压力,现在市面上基本上已经吃不到老油火锅了。 毛肚,鸭肠,鹅肠,午餐肉,黄喉,牛肉,肥牛,肉丸子,耗儿鱼等各种荤菜,藕,土豆,金针菇等各类素菜。
  • 蜂蜜具有润肠、养胃等功效,不少小伙伴们的养生之道就是一杯蜂蜜水。近日,有关假蜂蜜的新闻在朋友圈疯转,里面提到现在不少低价蜂蜜,不是真的天然蜂蜜,是加了果糖或者用其他物品制作成的假蜂蜜。 ,就可轻易勾兑出这种“蜂蜜”,而且成本相当低!可怕的是,这种假蜂蜜不仅没有养生功效,长期食用还会危害身体健康! 网传制作攻略究竟是真是假?记者亲自实验,发现惊人真相!! 先往锅里放水,约200克,用小火慢慢加热至水开。 往锅里加入白糖,约100克,用勺子轻轻搅拌,让白糖充分化开。一直保持小火,这样水慢慢沸腾,表面开始冒出气泡,锅里的水颜色开始发黄。
  • 站在便利店冰柜前,琳琅满目挑花眼。可乐、雪碧喝腻了,喝什么好呢? ;而且,比起碳酸饮料,茶给人的感觉还健康一点呢! 是的,越来越多的瓶装茶,开始使用优质原料,竭力还原我们所熟知的茶的味道;但它也可能就是个喝着玩儿的饮料,甜甜惹人爱……糖、热量、香精一样都不少,可能也还是跟喝了瓶碳酸饮料差不多? 那么多瓶装茶,一个一个都说自己是“茶”,到底有什么差别? 开门见山,先说最重要的结论吧:鹅君认为,一瓶好的瓶装茶,应该是
  • 从红心鸭蛋、致病福寿螺到三聚氰胺奶粉;从毒豆芽、荧光蘑菇到硫磺姜……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犯愁:现在到底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 为此,小编整理出一份澄清大众关于食品安全的疑问,教你正确规避风险,挑出真正的放心、安全的食品。 在选择一种食物时,如果营养很好,安全性稍有顾虑的话,可以有选择的吃;但营养很差,安全性也不高的食物就应该坚决不吃,膨化及油炸食品就是个典型。 膨化及油炸食品多用棕榈油来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为了让它脆,明矾可能超标;为了让它好看,色素可能过量;为了让它香,盐分和香精可能太多。
  • 视频中老板明目张胆地称,他们卖的辣椒分为打了硫磺和没打硫磺的两种,买家想要多少就可以给多少。 那些颜色靓丽的“硫磺椒”大部分是销往外地,当地人很少食用! 硫磺是有毒化工原料,不良商贩把品相不好的辣椒用硫磺熏制,造成辣椒二氧化硫超标, 会产杀伤力极强的致癌物质,如果长期食用,会严重影响人的肝肾功能! 正常的干辣椒颜色一般是暗红色,绝对不会发亮。而‘硫磺辣椒’颜色艳丽、偏黄、没有斑点,且发亮。 用手搓,手如果变黄染色,就是硫磺加工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