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急性加重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其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在日前举行的“关爱慢阻肺,规范我先行”国际专家巡讲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René Aalbers教授着眼于此,结合研究提出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用药建议。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方秋红 综合评估分级低,死亡率反而高?
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治疗,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提出其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目前症状及减少未来风险。COPD有诸多临床表型,如慢性支气管炎型、肺气肿型、频繁急性加重型等,应根据临床表型选择合适的治疗;选择药物治疗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吸烟情况、合并症情况、具体症状以及治疗需求。 GOLD指南推荐对COPD根据症状、急性加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将COPD分为ABCD四级,并推荐了各级相应的治疗药物。
综合评估分级标准及推荐药物
然而丹麦一项研究表明,相对C级患者,B级患者死亡率更高[1]。Aalbers教授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合并症的存在、治疗不足或治疗错误等。
临床实际中,医生怎样开处方?
在欧洲医生中展开的调查显示,在FEV1>50%预计值的患者中,63.9%都接受了ICS+LABA的处方;而在FEV1<>[4]。
Aalbers教授指出,临床医生青睐含有ICS的处方具有循证医学基础。使用ICS+LABA的患者,较LABA单药治疗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其支气管粘膜巨噬细胞及CD8+细胞的浸润显著下降[5]。CLIMB研究观察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噻托溴铵三联治疗的效果,于FEV1、FVC、IC这些肺功能指标上,三药联用相比单用噻托溴铵都有显著改善,气短、胸闷、咳嗽、夜间憋醒等症状也显著减轻[6]。
鉴于ICS的良好效果,Aalbers教授建议除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几乎所有临床表型的COPD患者均适合处方ICS。对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气流受限具较好可逆性、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女性和既往吸烟的患者,使用ICS在短期内将有更好的改善。 ICS对于COPD急性加重有何作用?
急性加重对COPD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其可使肺功能快速下降、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升高、疾病负担加重。对613位中重度COPD患者采用SGRQ问卷评估显示,急性加重越频繁,患者生活质量也越差[7]。每年急性加重频率越高,FEV1下降越快[8],急性加重期间较稳定期气道炎症增加,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加[9]。而在疾病早期,重度的急性加重与死亡率相关,急性加重次数越多,死亡率增加越明显[10]。因此,Aalbers教授建议对COPD急性加重应早期识别、早期治疗。
ICS在预防COPD急性加重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加重出院后使用ICS的患者,相比不使用者全因死亡率及再入院率要低26%,说明患者如能给予低剂量的ICS维持,可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率[11]。英国一项研究也显示,给予ICS不仅能降低近期的急性加重发生率,也能降低远期的急性加重发生率[12]。而ICS+LABA的方案相较单药使用具有更佳效果:一项研究对COPD患者进行了1年随访,相对安慰剂,单用福莫特罗仅减少了2%的重度急性加重,单用布地奈德可减少15%的重度急性加重,而两者联用则可减少24%的重度急性加重[13],并且这种显著的作用并未在LABA和LAMA的联用中显示。
Aalbers教授的研究组也对ICS的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使用ICS的患者,如突然停用ICS,急性加重次数将增加[14]。201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也表明,如ICS并非突然停用,而是逐渐撤除,尽管对急性加重次数没有影响,但是肺功能(FEV1)将随激素撤除呈现明显的下降[15]。可见,COPD患者进行ICS维持治疗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Lange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2] Anecchino C et al.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07; 2: 567-74. [3] Wedzicha et al.Lancet Respir. 2013; 1: 199. [4] Miravittles, et al.Int J COPD 2009. [5] Bourbeau J et al.Thorax 2007. [6] Welte T, 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180:741. [7] Spencer et al. Eur Respir J 2004. [8] Pauwels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9] Bathoorn et al. Int J COPD 2009. [10] Connors AF Jr et al. Am J ECCM 1996. [11] Sin & Tu. 2001. [12] Jones et al. Eur Respir J 2003. [13] Szafranski. ERJ. 2003;21: 74-81. [14] Van der Valk et al.A JRCCM 2002. [15] Magnussen H 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1: 1285-1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