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太极拳越使劲越没劲的原因

 付利970 2016-12-21


揭秘太极拳越使劲越没劲的原

 

作者马权友

 

谁都想把太极练好,为的是养生防身,但是有时事与愿违,行拳越认真,越做不到位,逮不住劲,找不到美妙的太极感,有时会感觉有劲使不上,或是遇上越使劲越没劲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练拳的方法出了问题。

 

其实太极前辈杨澄甫早就指明了方向:练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非常正确,是太极高水平时行拳表现,也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初学的努力方向。“用力”和“不用力”,这是非太极拳和真太极拳的分水岭。

 

有人坦言是拳就是用力的,太极拳也不例外。对与不对,这要一分为二地看。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知道力和劲的关系。力是广义的,是力量的总称,劲是狭意的,也属于力。而太极拳用的力是骨力,是根劲,是暗劲,非肌肉劲。如果打太极拳不用内在气劲,而是单纯地用肌肉劲,打出的太极拳动作就会僵硬,也许拳架虽好,但却没味不美,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因为这种“用力”是“局部肌肉主动的用力”,多为无根的肩劲或是手臂劲。如果这样,身体不放松,气不沉,心不坦然,气上聚,不仅不会功夫上身,也不会养生,养生效果还不如广场舞和公园走圈散步,既简单又散心,心情又好。

 

杨澄甫先生称练太极拳是“绵里裹铁”。这''是什么?我认为是肌肉放松而形成的肌肉松柔绵软,而这“铁”又是什么?我认为是骨力,表现的内劲。“用意不用力”,我认为就是心想着放松,放松肌肉,放松关节,让内气下沉,形成骨肉分离感,产生松沉感,让地面产生反作用力,意想用根劲行拳,借地球力量,靠丹田气炸发力,而不用肌肉力量。内气催行的劲,远远大于肌肉力。实际效果,我的弟子都有体会。

 

太极行拳就是让“内气”和“根劲”发挥作用,使得手臂发生棚劲而运动的。太极拳功夫越深,练拳时手臂中局部主动的肌肉力就会越小。行拳时如风摆杨柳,感觉不到手臂在主动用力,好像在空中飘逸。而且,练拳时手臂肌肉局部主动的力越小,就越松沉,越能够发出由脚而起的力,我叫根劲。只要懂拳理,加上苦练,懂忪沉,根劲能很快找到。“劲”之所以会从脚起,靠的就是身体放松后的“气沉丹田”所引起的“沉”,使得脚上产生了力量。如果不会“沉”,“劲”就难以从脚而起,就没有根劲。所以,练太极拳,我们要高度重视“松沉”。

 

总之,使不上劲,是因为没有根劲。没有根劲原因很多,如裆内没合劲,托不助上身;弓劲没用上,腿弓不坚固而懈劲,手弓没棚劲而松懈,身弓因内气不足,不能后撑命门等等,但是主要是没有真松而产沉劲,便无反力上升的原因。而发力越使劲反而没劲,是因为用错了劲,没用上根劲而使用了肌肉发紧的肌肉劲所致。

 

(本文作者马权友)



献给我之太极有缘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