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帖】050|王羲之艺术水平最高的《丧乱贴》

 WHZBCR146 2017-01-02


 
 

《丧乱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注解:

  《丧乱帖》的“丧乱”是原意是指死亡祸乱,在文中谓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离”同罹,受苦难或不幸。“荼毒”:毒害,残害。这段先写形容丧乱之极,然后再叙原因,可见情悲意切。“追惟”,亦作追维。意味追忆、回想。“号慕”:指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摧绝”:伤心之极。“奔驰”:泛指飞速前往。晋李密《陈情事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帖文大意为祖坟再次遭到破坏,十分悲痛。虽然得到了修复,但自己没有出力,更加悲苦。临纸说不出话来。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流转:


《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丧乱帖》第一行末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即南朝梁鉴书人徐僧权。《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即南朝梁鉴书人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当为唐代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者也。


艺术分析:


书法导报编辑孟会祥先生认为《丧乱帖》是王羲之最精彩的传世作品,其艺术水平远出《兰亭序》之上。甚至认为《丧乱帖》当为王羲之书第一、天下法书第一。


  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1985年)一文中分析《丧乱帖》章法:“《丧乱帖》章法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轴线、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行轴线之间的微妙配合……这一切,使它们的轴线图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动人变化”。


书法并不直接抒情,但文字内容是书法事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书家情绪的根本。王羲之惊闻祖坟遭到破坏,震惊、痛苦,哀不自胜。帖的前数行,“丧乱之极”、“离”、“痛贯心肝”、“痛”等字,用笔粗重,如高山坠石,正合其震惊,节奏短促;后数行稍感平复,而“哀毒益深”,节奏稍长,然而仍百无聊赖,情不能已,所以多用草书,确有“感哽,不知何言”之感。读《丧乱帖》,让人摒住呼吸,不敢稍懈,也正是语意与书意的共同作用。沿着书写过程读去,其一点一画,毫无遗憾,笔笔精绝,乃情感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没有饱满的**,不会出现这样的节奏,帖中也不会有这样的张力,所以技术和心性,在学**书法的初级阶段,是分离的,在情深调合的作品中,却是二而为一的。没有高妙的心性,也永远不会有高妙的技术。


“晋人笔法”或“魏晋笔法”是指书法由汉代简帛书写过渡到章草,再至魏晋时期演变成“今草”时期的一种书写笔法。自宋代米芾提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后,有魏晋风范成为历来书者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魏晋时期的书法真迹保存无多,流传至今的唯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陆机章草书法作品《平复帖》。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则无一真迹传世,只有“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存世。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下面是日本二玄社影印的《丧乱贴》单字放大,供大家欣赏!


二玄社《丧乱帖》单字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