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chzhj_9136 2017-01-03
——摘自“沉静如一的博客”

每逢佳节,是亲友团聚,共话家长,增进情感交流的日子,这无可厚非!人之间的交流来往,确实酣畅抒怀!

然而,另一种可能是可能存在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下面说说这种可能:

 今天端午,偌大的学校不再有往日师生的熙熙攘攘,安静得确实有几分清冷。一人留校,不免也想附庸风雅一番,我习惯性的地翻开那本买了好久却一直没有看完的《传习录》,颇为圣学触动!从前为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折服,今日偶然读到先生“答顾东桥书”相关章节,大受洗礼,现摘录如下: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故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而然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 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先生自谦之言,虽朱子之见相反,可谓一语道破学问之精要。

在《礼记·中庸》中有:“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先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完善了古老的中国智慧,更使得国学精华重放异彩!

有的人生而得智,可以轻松获得知识,他们只要自觉地去实行,就可以成功;有的人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而获得知识,他们由利益驱动而去实行,也可以成功;有的人通过克服困难而求得知识,他们因危机感而强迫自己去实行,最后同样成功了。无论是哪种人,最后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成功。所以人人都可以成功,因此成功并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由此可见人人都可成功,但并非人人都可成圣贤,圣贤为我们最终追求!

曾经以“好学则无所不有,厌学则一无所有”来勉励自己,看来在此找到了对应,正是“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但也说明自己思想还是狭隘,利益熏心,境界差圣贤好多级别。

现在看来,“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道破了学问的精要,道破了为学的三重境界!

从横向看,它承认了不同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成就,给所有人以成功的希望,充满正能量。我觉得这比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实在,王没有考虑人的差异性,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做法,只是一个宽泛的、朦胧的标准。

从纵向上看,它给我们定了一个发展规划:先学者,再贤人,后圣人。王的境界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长期的人生规划,更多的只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愿景。由此可见,古代先人对学问人生有多么通透的理解!

今之众人下圣人甚远,所以更应该找准自己定位:生而有智之人,应该珍惜自已的天赋,充分发挥才能;为利而行之人,应该努力追求,利己利人;困知勉行之人,应该不畏艰苦,变被动为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