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对干货 | 高手是这么临书谱的!(附临帖作品)

 梦之蓝章美娟 2017-01-04




释文:疑称疑 得末行末 古今阻绝 无所质问 设有所会 缄秘已深 遂令学者茫然 莫知领要 徒见成功之美 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 向规矩而犹远 图真不悟 习草将迷 假令薄解草书 粗传隶法 则好溺偏固 自阂通规 讵知心手会归 若同源而异派 转用之术 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加以趋变适时(版本不同,释文可能存在差异)





梁冰临帖感悟


我临《书谱》算来也有几十通了,每次临写都会有新发现和新感觉,临写中我一贯是赞成精临的,因为只有精临才能很好地掌握字形、体会笔法。近两个月来,也移情别恋其他法帖,相对的创作作品较多,回过头来再临《书谱》,竟然有久别新婚的感觉。一次酒后以较为狼藉的用笔和章法临写,第二天观之欣喜不已,似有所得,《书谱》似乎也可以这样临,于是一发不可收,就这样游走于精临与意临之间的感觉,遂有此作,不知可行否? 






成晓祥临帖感悟


我最近一直在临习《书谱》,《书谱》用笔上追二王,同时在结字上又深深烙上唐代尚法的痕迹。我在临习的过程中,对《书谱》用笔的提按与爽利感触最深。



提到爽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老米,其实在《书谱》中,由于草书的行笔速度较快,它的线条也显得非常骏爽。但在临习过程中,我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形似”上,行笔就显得犹豫,同时再加上起笔与行笔的拖沓,就会使线条软弱有余、爽利不足。 

总之,在临习过程中,《书谱》的用笔我认为在保持中锋和注重提按的基础上,“爽利”二字也是相当的重要。




陈彦丰临帖感悟


我临帖练习及感受是这样的,先分解练习:1.用直线练习字形。2.间距。3.线形。4.线位置。5.线方向。6.线表现性。7.线质感。8.连断。9.线形状。10.线搭接。然后练习字的内外结构,最后练习字形的松紧,主要提高眼睛的观察能力、心和手的配合能力。 






吴洪伟临帖感悟


我学《书谱》算起来也近一年了。去年11月,我拿着我的草书作品去拜访权希军老先生,权老看了我的字后,说了句“学的帖不少啊!”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就是什么帖也没过关。权老最后嘱咐我好好临临《书谱》。 


我自己感到对《书谱》没少下工夫,临写两个月后创作了一幅古诗条幅发在了在书艺公社,得到的评价是“写滑了”、“没有骨力”。 然后我认真读帖、临习,尤其对孙虔礼“破而愈完”的独特笔法心摩手追,不遗余力。到第四个月,又创作了几幅作品发了帖请教薛明辉,得到的评价是“书谱集字”和“收不住笔”。后来,我又请教了王金泉、崔胜辉、苗培红等诸位写帖高手,对《书谱》的笔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曾经一段时间也下了工夫,自认为也临得不错,便发表在了论坛。后来,细心留意网友们发的临习作品,发现自己与他们还是有差距,关键是在对帖的理解上有偏差。接下来我的重点就放在读帖上,对每个字的结字、笔法、草法、行气,到通篇的章法和气韵都细细读来,竟然发现,孙过庭的笔法太诡异了,破而愈完,古朴中透着灵动。一部分行笔较快,讲求灵动的气韵,一部分行笔迟缓,追求朴拙的老辣和厚重,直读得我大汗淋漓。 
  

受云台兄的启发,我将《书谱》中的字分两部分分开临习,一部分较流利快速地临习,一部分较迟重缓慢地体会。这种方法使我对《书谱》的理解渐渐明朗起来。《书谱》好在遒劲流美的结字和丰富的笔法,但也有缺陷,与各位临习者共勉。


一是字小,很难写大,给创作造成一定难度,必须结合其他法帖一起学习,比如同时临习黄山谷,增加长线条的力度和质量,同时临习北碑,增加线条的厚重等等。


二是有的草法不够准确,在临习时不要一味追求,如“丑”字,“遗”字等。三是部分字不是按笔顺写出来的,有些字的笔画是写完后又补上的。





郭名高临帖感悟


我于米芾《蜀素帖》用功有年,虽临池不辍,总觉拘谨滞呆,再习其尺牍,循环反复,略有收益。然余之审美似更趋于秀逸之姿,犹如闲庭信步、从容不迫。近日临赵松雪,有亲切感,奈何所用刻本于用笔之法失之寥寥,遗憾!


习米当求其源流,上溯魏晋,只是存者多有唐法,唯孙过庭是其集大成者,学者不可忽视。此为余习《书谱》第一张临作。初临,余对其点画使转关照多些,在起承提按之间,我似乎进入另一番天地,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孟克临帖感悟


临帖总是一件遗憾的活动,尤其是当作品来临写古代经典法帖时,总会有这里那里还不到位的地方,就算再写一次,也往往是不足处的搬家,而非消灭。至少在我是这样的。就算交作业吧,让各位高手作个批评的资料。 
  

《书谱》之难难在常有神来之笔、法外之法。与二王法帖不同的是,一来它是真迹,二来它是手稿,所以少了后人摹刻的小心冀冀,多了不计工拙的浑然天成。但《书谱》毕竟是在深谙二王法度之下的创作,所以能达到背羲献而无失的境界,故不计工拙并不是没有法度,而是在法度精熟以后的潇洒。书谱中的法度很多,试举一二如下: 
  

一、行笔起收动作明确。无论笔画粗如椽还是细如丝,都有清楚的起笔与收笔的动作,才能使点画顾盼生姿,运笔浑圆有力。 
  

二、转折处不失中锋。转处不失中锋,故圆劲有力;折处不失中锋,故疾如利箭;转折处不失中锋,故不需中途调换笔锋而笔势连绵。 
  

三、章法开阖有度,直承二王。观二王法帖,通篇快慢、大小、曲直、粗细对比明显而不杂乱,书谱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特点。这次所选局部,便是最好的诠释,初如吴侬软语,后又壮士悲歌,大开大阖,节奏鲜明。 
  

另,其中残字的处理作如下说明:“树”字的写法参考智永与景福殿;“吏”字有的本作“变”,我所临的本子解为“吏”或有不同。 






胡海成临帖感悟


临写时注意两点:

1.块面的对比。《书谱》中字与字之间,笔画和笔画之间,块面对比是很强烈的,甚至同一字中笔画粗细的距离也拉得很大,若不注意这点,临写时则易写匀。


2.笔画的细节。《书谱》中很少见直来直去和通体均匀的笔画,这也是造成它内涵丰富的一大原因,因此临写时速度较慢,必要时把一个笔画在动作上拆成几段,并注意保持笔画的流畅和连贯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