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道题: 1.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面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 ) A.从众 B.顺从 C.服从 D.遵从 第1题是真题,2009年济南教师考编、2011年辽宁庄河、普兰店考编都有考到。答案应选A,从众。 第2题也是真题,2006年福建考证、2009年江苏考证有考到。答案应选C,服从。 可能大家会有疑惑了:为什么看上去相同的两道题目,答案不同呢? 原因在于:1.学者们的观点不统一;2.两道题目的表述,略有不同。 章志光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如下: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obedience)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按照章的说法,以上两题都应选A,从众。因为都是群体压力带来的,而不是他人的命令。 而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则是: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这本书的观点来自于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按此说法,以上两题则都应选C,服从。因为都是在压力下的选择,而非缺乏必要认识。 那考试的时候,出题人是按谁的观点来命题呢? 都有可能。 我们做题时怎么办呢? 看表述!题目是按谁的表述来,就按谁的观点来答题。 第1题的表述“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面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和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的表述完全一样,说明出题人采用的是章的观点,所以应选A,从众。 第2题的表述“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和《大纲》的表述更加接近,说明出题人采用的额是《大纲》的观点,所以应选C,服从。 考试时怎么能简明扼要的抓住关键词做出判断呢? 看题干中有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选从众;如果有,选服从。 我们再来练习下: 3.【2014年河北石家庄·考编】、【河南周口·考编】因群体引导或压力,个人道德态度与行为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7个字,表述方式和《社会心理学》相一致,所以选A,从众。 4.【2013吉林·考编】某老师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表现出与大多数教师一致的行为,这是( )。 A.集体主义精神 B.从众现象 C.服从大局 D.团体凝聚力 题干中有“放弃自己的意见”,表述和《大纲》相一致,所以应选C,服从。 除此之外,大家还会遇到: 5.【2003浙江·考证】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 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题干表述和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相似,但略有不同,也选从众吗? 是的,选B,从众。 在俞国良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中,把成员所受的群体压力界定为两种:真实的和想象的。真实的压力指,个体若不从众,群体会威胁或惩罚。想象的群体压力指,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 梳理至此,不禁想到这样的情景:诸神之战,百姓遭殃~ 因为学者观点的不同,导致我们复习时难度倍增。 不过,大家也可窃喜:我只要弄明白了这些不同,避开考题当中的这些坑,就能拉开和别人的差距! |
|
来自: 拉普拉丝 > 《關於,易混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