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个外行干餐饮,难怪死那么惨!

 张老头zt 2017-01-17


铺铺旺:很多老板说,我当初其实没啥经验,误打误撞开了店。有些则是“艺高人胆大”,我其他干得不错,开个餐厅那不是小菜一碟?可到了生意差甚至关门倒闭,多少人悔青了肠子!





一、你并不认识餐饮


2015年,餐饮成了热门投资项目。仅去年一年,北京市餐饮商户暴增60%,大部分都是新进入者。人傻、钱多,是这些新进入者通过日常消费经验对餐饮业做出的判断。


北京市餐饮商户数量,单位:万家



外行做餐饮,最大的误区就是老觉得现在开餐厅的老板们都傻逼:为什么卫生那么差不注意细节?为什么服务员态度不好不知道培训?为什么上菜速度那么慢不懂得先到先得?为什么永远是老三样不与时俱进……我特么迟早得开一家,秒杀你们这帮不思进取的傻X!




只有自己当上了老板才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顾客满意度都达不到百分百。更奇葩的是,即使做到了百分百满意,为毛还是不挣钱啊?!


另一个误区,是关于供需关系的错判。一般而言,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就意味着赚大钱的机会来了。外行判断餐饮钱多的依据,是觉得很多餐厅都会排队(供不应求)。


可惜,餐饮和普通商品最大的区别是时效性:该吃饭的时间到了,就必须要吃饭;过了吃饭的点,需求就消失了。你作为消费者,只看到节假日购物中心家家餐厅都排队,却没看到周一到周五的空空如也,更难认识到大多数餐厅每天只有不到6小时的实际营业时间。


高峰排队、低谷闲置,这到底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呢?很多人可能无法相信:一家排队的餐厅竟然不赚钱?



二、跨界餐饮人的优势


怀着“碾压这帮傻逼”的心愿,以及“狠狠捞一笔”的梦想,无数创业者跨行进入了餐饮业。10年前的我,也是这样。


我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餐饮业真的很落后,需要我用世界500强的先进经验拯救它:制度管理、出品标准化、企业战略……每一处细节的优化,都能带给餐饮企业丰厚的回报。但10年后的今天,先进科学的理念和工具,在餐饮业已经不再罕见。




那到底是什么令跨界餐饮人拥有改变行业的自信呢?


据我观察,跨界餐饮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传播、审美和资源。


1
 传播的优势 

“产品主义”不仅是某个行业的特征,更是时代特征。那些亲手创造出产品和内容的人,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多的尊重。挣脱世俗眼光,为匠人情怀放弃稳定的生活,创造自己品牌……这个很酷的故事情节很容易击中人们的G点,先天就具有传播优势,是媒体和大众追踪的热点。


对于“创造自己的产品”这种事,开餐厅无疑是投资最小的选择。全民创业时代,跨界开餐厅的人,用最少的钱装了最多的逼。


2
 审美的优势 

跨界餐饮人,在消费体验洞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创造出的产品、环境和服务体验,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原因其实很简单,见多识广。在做餐饮之前,他们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经验,对各种消费品、流行文化都有深入的接触。




但传统餐饮人,除非做到大老板,否则根本离不开店。餐饮人的生活很悲催,等到自己下班了,其他的商户也关门了,有钱都花不出去。


3
 资源的优势 

跨界而来的餐饮人,自带其他行业的资源,尤其是人脉。这些资源在其原来的行业,可能翻不起什么浪。但若是放在餐饮业,立即产生了作用。


首先,开店的资金不是问题,一说我辞职创业,立马有人说让我入一股吧;其次,资本运作的可能性,金融行业的同学同事们满世界找项目,知道你创业了那相当高兴;最后,第一批顾客是肯定不缺,人一天要吃三顿饭,知道朋友同事开了餐厅,不远万里也要来捧场,回去后还不遗余力的帮你拉生意,这老板我认识,给你打折……


这些跨界的优势,都实实在在产生了作用,传统餐饮人看着干瞪眼流口水。不忿之余,他们只有像祥林嫂一般,反复念叨那句废话:哼,做餐饮,产品才是基础、味道才是本质。走着瞧!



三、跨界,现实的打脸


跨界的优势,只是优势而已,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放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和变化的环境中,餐饮业的固有特性,让这些优势分分钟变成一场自嗨。


1
 传播变成自嗨 

跨界餐饮人得深刻了解一个事实:黄太吉、雕爷牛腩、西少爷、伏牛堂等品牌传播的成功,今天是无法复制的。在移动互联红利期,内容的增长跟不上用户的增长,所以一篇创业自传的微信文,就可以免费得到数百万的阅读量;一个充满创意的餐厅广告,也可以轻易的刷爆朋友圈。




内容过剩的今天,只有顶尖高手才能在传播上翻云覆雨。跨界餐饮人的匠人情怀,已经是屡见不鲜的故事,顶多刷一刷熟人的朋友圈,搞不好还是秒删的那种。在这个时代,线上流量的价格已经逐步和线下拉平,甚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线上流量价格远远超过了线下。


写篇声泪俱下的文章就想出名?自嗨吧~你。


2
 用户体验的局限 

跨界餐饮人设计出更有意思的菜品、环境和服务,采用更具创意的营销手段,这些前端的好处,一度能够帮餐厅迅速积攒客流。但是这种用户体验的增值,往往是通过成本堆砌完成,并不一定划算。过高的房租、装修、设计、物料、人工、促销费用等,一天翻台三次也许刚刚保本。


很多跨界餐饮人怀抱这样的理念:前期不指望挣钱,把人气做起来,形成品牌和口碑,将来挣大钱。可是,大部分人都没等到挣钱的那一天就死了。


只重视前端(用户体验),不重视后端(成本结构与盈利效率),“一天三次翻台保本”的盈利模式,脆弱如风中稻草,经不起环境变化的考验——天气不好、附近新开餐厅、管控不力营销一停……都立马亏钱。


其实,跨界者何尝不想盈利?但他们轻视了管理的复杂度,高举高打、设定了错误的盈利模型。反倒是那些没有高瞻远瞩、踏踏实实低头走路的人能活下来。


3
 有资源却难复制 

跨界餐饮人,拥有更丰富的资源,结果是开店特别容易。但觅唐餐厅的创始人王银芳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银行的业务经理,加盟了一家黄焖鸡米饭,他妈妈掌勺、爸爸帮厨、自己送外卖。一家人起早贪黑,生意红红火火,一个月赚4万块。妈妈工资发5000,大家非常满意。开一个几十平米的店,把全家的工作问题都解决了。


于是业务经理想到再开一家,可是没开成。不是没钱,而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妈妈。


他深刻的知道,没有妈妈当家的餐厅,就没有赚钱保障。所以,他正积极地相亲找媳妇儿,因为有了媳妇儿,就有了第二个妈——丈母娘,就可以开第二家店了。

这个故事展现出餐饮创业难易的分界线:自己家做,挣点工资、小康生活,简单;一旦想做大挣更多钱,劳动者和投资者分离,餐饮挣钱的难度大增。


第一

餐厅管理者的角色非常复杂,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多种专业能力。很多时候,非老板不可,这就导致餐厅的“代理成本”极高。比如,老板委托王小二来管店,但是要防止王小二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要花极大的成本对他进行约束、监督。




餐企的最小业务单元门店,日常竟要与7方发生业务关系,而且“职能部门”、“监管部门”、“供应商”包括的业务主体还不止一个。餐厅就是有那么多环节,店长只有身兼多职,并且让手下的管理人员也一专多能。


第二

一旦开店数量多了,就会衍生出供应链、财务等专业职能部门。同时,每几家店就得配制一个行政管理团队(区域经理、培训经理和督导),整体的监督和行政管理成本极高。为了保持运营的统一和稳定,餐企又普遍配置低效率的科层制结构:一个指令从决策者到消费者,需要跨越6个层级。


所以,餐饮业的可复制性是永远的难题。规模产生的成本优势、品牌产生的溢价,都淹没在迅速上升的管理费用中。



很多跨界者的路线都是:单店微弱盈利,立即开分店;分店多了盈利能力立即下降,公司整体亏损严重。幸运者如西少爷,不计管理费用的情况下能实现单店盈利,拿到融资过冬;不幸者,第二家店就关门完蛋。



四、还能不能跨界做餐饮?


如果做不到以下三点,我劝你就不要跨界做餐饮了。


第一

第一天就要考虑赚钱,不要妄想什么规模效应品牌优势加盟连锁,先活下来最重要;

第二

第一家店一定要能挣很多钱,30%以上的净利润,才是好的模型,才能抗拒市场的波动,才具备可复制性;


第三

不要投机取巧挑最简单的事做,越简单意味着门槛越低,这世界上没有谁比谁聪明很多,很多传统餐饮人不碰的品类,也许就是死过无数人的雷区。


铺铺旺:做餐饮不易,传播、体验和复制可能是跨界餐饮人的优势,但发挥不好也可能变成自嗨。无论内行还是外行,要把餐饮做好,都要注重提升消费体验、加强品牌传播、提高复制性便于门店扩张。


点击下述关键词,学习更多经营知识

10年餐厅套路     |     16年最火餐饮 

经营痛点         |      西少爷1亿  


来源:餐饮MBA院长  (微信ID:cymba001) 作者: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