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嘴儿、香椿芽儿, 这顺口溜一念, 口水哗啦哗啦的掉落在地上了, 这菜码儿一上,从春天的香椿到冬天的心里美, 一年四季都能给您吃尽了。。。。。 老北京炸酱面,可不是随便喷一喷, 随随便便就敢推荐的了, 真正的老北京炸酱面,不用去搜馆子, 去认识一个地道的北京朋友,然后到他家里吃, 100个家有100种味道,但是都一个字: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在这一碗炸酱面中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这菜码,并不是放的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妙。 春 “三月八,吃椿芽”,香椿在北京人餐桌上的地位 可算是坐稳了春季菜的宝位。 院里有树的都上房摘,底下接着。 晚饭时候,就把炒好的黄酱拿出来,再配着把刚摘下的香椿切末, 那么一撒,整个屋子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不只是香椿,还有豆芽儿、菠菜也是春天中不可缺少。 夏 夏天的小萝卜儿,脆口的,吃着就是爽, 还有黄瓜,切丝儿您觉得不过瘾, 就干脆拿着一根儿就着就更有味儿了。 秋 秋天丰收的时候,弄点儿胡萝卜丝,撒上毛豆, 能吃出一季的收获。 冬 到了冬天,数九寒天,十月寒冬最想说的就是腊八蒜, 炸酱面放醋是提了味儿,而这腊八醋则是提了神儿, 还有老北京冬天的看家菜,大白菜,切丝儿, 就着腊八蒜,嚼着嚼着,一冬就熬过去了。 一般两种,抻面和手工切面(手擀面。) 我想说,手擀面。和面,面条的面一定要和硬。 一点点的用冷水倒入,水不要多,面成团儿即可。 饧(xing)面,半小时 时间长点儿没事儿 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儿 而说到抻面,也有说和面最好的自然是半烫面, 揉面的时候要加点细淀粉, 这样抻出来的面才够劲道,够透亮, 吃到嘴里才爽滑。 黄酱。我喜欢六必居的。 甜面酱。我也喜欢六必居的。 想要好的口感,两酱都要放些 有个词儿专为炸酱面叫:小碗儿干炸, 这词儿现在说的啥了。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儿, 那就是一碗儿一碗儿炸出来的。量少,一次只炸一碗儿。 用油一定要花生油,别的油味儿不对了。 里面的肉是要肥瘦相间得, 选用肥肉丁和瘦肉丁两种丁。 葱切丝,讲究人把葱芯儿去了。 姜切细丝儿,讲究人把皮去了。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 北京人对这面的喜好,不只这两三句俗语 还有许多种~,酱面不能少了最爱的芝麻酱面 卤面有:西红柿打卤、茄丁儿卤、黄花菜木耳卤 还有所谓的“汆儿“面: 酱油汆、羊肉汆,还有一种臭豆腐拌面, 闻着特臭,吃得最香。 先听听孟凡贵先生的相声。 开锅,拿水一点,锅再开,再点水,再开锅, 挑面,控干水,这面就得了。 这一板掐出来就是一碗。“得吃锅挑,不吃锅捞”。 第一勺先舀油,拿油拌面。第二勺再舀酱。 拌得差不多了,再搁面码, 所谓面码,最初是防止囫囵咽面, 让人细嚼慢咽的。 有人说,锅挑儿的劲(一声)道(轻声)。 也有人说过水儿的骨(二声)力(轻声。) 也有人反着说的。这您得自己试, 但是现在进了馆子和伙计一说:我要锅挑儿的, 萌动的小眼神儿配摇的和拨浪鼓是的脑袋, 您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说错了? 一碗炸酱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像极了某些时候的北京人, 平易近人,不张扬, 有时像这炸酱好像黑乎乎, 却实在是慢慢炸,反复炸, 香味儿一点点出来,“爱不释口”、回味无穷。 还有这面,看着软塔塔, 吃起来却韧劲儿十足,能细品出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