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水节气│好雨知时节!

 jtq感恩一切 2017-02-18



【是日诗】

茸茸小雨弄春晴,

已有狂花未见莺。

便使一年惆怅在,

晓窗寒梦别轻盈。

——宋 《春日杂兴》


雨水节气到来,

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

春风拂面,冰霜不见,

空气湿润,阳光温和,

潇潇细雨向我们走来。

如唐代诗人杜甫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天万物萌芽生长,需要雨水。


     宜    

    今年春节适逢雨水,雨水来临湿气重,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时人体需升阳益气、疏肝健脾,佐以祛湿。

 

     今年春天岁木不及,天地凄怆,日见蒙昧,雨非雨。岁运苍天,晴非晴,气怆然,气象凝敛,肃杀甚之。木气衰弱,则所不盛者,更相迫凌,木气更受刑,故人形不足,中气清冷,多患肠鸣、泄渲等症。司天阳明燥金使上半年气候是燥气偏盛,而肝气受制,多病少腹痛、眼目昏昧、眼角疼、咽嗌干燥等症。木不疏土,则易发腹泻、腹鸣等症。一之气风湿相遇以行春令,脾肾受伤,热风火气在内,面目浮肿,困倦,鼻衄,嚏欠,呕吐,小便黄赤,甚至淋痛。素体肝旺脾弱之人初之气易受伤害。以调达肝气,补益脾土,佐以祛湿为法。


雨水养生



春捂要恰到好处


   很多朋友因为要预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睡前摩腹加提肛


    那么如何在睡觉前养护我们体内的阳气呢?按摩腹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质量。还有一个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健脾祛湿食芡实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的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特别介绍

雨水天祛湿排寒:薏米姜茶

 

配方:薏米、麦子、小米、蜜枣、生姜

 

薏米(薏苡仁)祛湿,南方气候几乎一年四季都需要;

麦子养心除烦、益肾、健脾,加小麦同煮还能增加甜香;

小米是养胃第一谷物,就不用多说了;

蜜枣,调胃补虚的好东西,煲汤少不了的秘密武器,用在这里是增加甜味,代糖;

生姜祛寒湿、健胃止痛。

 

怎么煮:薏米、麦子提前泡2个小时,然后所有材料一起入锅,煮40分钟就OK了。记得多加点水,不要煮成粥了。


春天一定要多吃种子

    能够留到春天的粮食都是种子。五谷主生发,它们都是种子。比如小米,把小米种在地里,它就可以长出一堆的小米来,它的生发之力是非常旺盛的。牛奶就属于衍生物,把牛奶种在地里,就什么也长不出来。

  

    春天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多吃种子,少吃衍生物;第二条原则:是吃陈粮。

    养生的“生”字,就是非常注重生发之象。因为春天主生发,而这个季节我们吃的都是陈米,陈米在热量上、生发之力上和味道上都偏弱、淡味。而淡味甘味最养脾胃。

 

    此外,脾胃虚弱者和老人吃陈粮比较好,这样就等于是慢慢地生发,不会太过,太过又容易上火了。



运动经络


     雨水一落,就像新生儿的妈妈终于下奶了一样,这个春天就有希望了。“木”气由此开始生长。

 

    木气发陈,冬日积滞的寒邪、风邪、火邪、瘀滞……以及各类病毒苗头,也在体内蠢蠢欲动,趁着春天发出来。

  

    “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

 

    通过那些体式导引如瑜伽、八段锦功法、太极拳等,把每一根拧巴着的筋络扳回到先天最轻盈的状态,让全身之气流畅。这种古老的东方导引术,才能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进入身体。



 春天,就是该发芽的发芽,该开花的开花,万物生长,咱也别落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