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11/19 从焙火工艺谈岩茶

 vu米 2017-02-22

从焙火工艺谈岩茶



做青与做焙

配茶:奇兰


        奇兰以香高著称。大多数时候我们喝到的奇兰,香虽高但浮,水虽柔但薄。本款奇兰却是茶汤醇和,香水相融。小编喝下,心头一惊,从前对奇兰的平平印象就地被刷新了。


        武夷岩茶的制作有两项最重要的工序:做青与做焙(即焙火)。早些年,做焙师傅的工资不及做青师傅,两方经常抬杠。做青的师傅认为,只要青做得好,茶怎么焙都无所谓,而做焙的师傅却坚持,只要火焙得佳,做青好坏都无关紧要。实际上,做青与焙火两道工序,一头一尾,皆十分重要。好的焙火可以弥补做青的不足,而一款茶如果能兼有好的做青与好的焙火,其工艺不敢说百分之百,也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是极佳的了。


看天做茶

        岩茶采青最适宜的时间是晴天的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露水青不采,雨天不采,下午三点以后不采。


  露水青不采:

       露水附在茶青上,寒气入骨,这样的茶青,即使是非常高明的制茶师傅也是很难做透的。

  下雨天不采:

       同理。不过到了采茶的季节,很多时候即使是下雨天也不得不采茶。

  下午三点以后不采:

       午后茶青经过太阳暴晒,叶张含水量不足。这样的茶青,可能可以通过工艺把茶叶的香气做出来,但也很快就挥发掉了。


        岩茶的采摘标准是三叶一心。早年岩茶制作,采青当晚便会将茶青梗片分离,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茶会现场


看茶做茶

        岩茶制作要根据茶青的叶张大小、厚薄而进行相对应的调整。皮厚的茶耐做,皮薄的茶不经做。就像人一样,体质好的人耐力佳,跑上千米也面不改色,体质差的人体力次,跑个百米就气喘吁吁了。一般情况下,叶张较大的品种,如佛手、老枞水仙,做茶时间较长;而叶张相对较小的品种,如奇兰、雀舌,做茶时间相对会短一些。

       做茶的时候,制茶师傅要调动所有的感官,细致地观察茶青的变化,精准地调整茶叶的制作细节。刘清先生说,他曾跟一位质监局的朋友分享焙茶心得,对方说茶焙到一个临界点,就好像有一层膜一样,把茶叶和空气阻隔开来,后来他于焙茶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果真如此:茶叶焙到某个阶段,水汽是无法进入茶叶的,但是那个阶段之前和过了那个阶段之后,水汽就又可以进出茶叶了。可见,手工制茶之所以优于机器做茶,也是在于这种实时的把握与精准的控制。


认真笔记的师妹

表情严肃的师弟


因茶施焙

         焙火是岩茶制作的核心技术。岩茶从鲜叶到毛茶只需24小时即可完成,而焙火精制却要耗时数月。岩茶焙火要也要看茶焙茶,因茶施焙。根据不同的茶青和想要达到的不同品饮效果,在焙火方式(炭焙与电焙)、焙火时长、焙火温度、焙火次数等上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因此也就有了轻火、中火、中足火、高火等不同焙火度的划分。这些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席上的这款奇兰,根据不同人对焙火度的理解,就可以归于中火或中轻火两类。

        一般来说,底子好的茶叶更经得起焙火。而焙火次数越多的茶叶,也往往反映出制茶者对此茶相对更高的期望。刘清先生比较偏好足火茶。足火茶不伤身,喝起来带劲,也更耐存放。而岩茶焙足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起蛤蟆背。但蛤蟆背不是工艺到位的岩茶的唯一标准,电焙可以有蛤蟆背,150℃两小时的急火茶也可以有蛤蟆背。


   图中叶张一点一点凸起像水泡似的就是蛤蟆背

        茶是最不会骗人的,人怎么对茶,茶就会怎样回馈给人。有些制茶人先机器焙茶,最后再炭焙,以为人神不知。实际上,机器焙茶所带有的铁皮味,老茶客一入口就知道了。

       席上一位师妹提问,两道火、三道火和四道火的岩茶口感有何不同,刘先生笑着回答——“都在杯子里”。不过,先生提醒大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感偏好和品饮舒适度来选择不同焙火度的岩茶,但是急火茶不要喝。传统工艺的岩茶,焙火温度最高大约在110-120℃。急火茶用高温急火,以求速成。那种茶喝起来既上火又伤胃,伤了身还伤心(因为喝不到对的茶,所以伤心),还是避而远之的好。


传统工艺与新工艺

配茶:2016年老枞水仙


老枞

水仙

        刘清先生为大家带来的第二款茶,是一款2016年的老枞水仙。沸水冲下,老枞特有的粽叶香就扑面而来,品饮,茶汤甘醇可口,滑润通透,茶气十足。


肉桂与水仙

         刘清先生指出,喝武夷岩茶,如果能把水仙和肉桂喝明白了,就算是进了武夷山的山门了。这么说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就比如人们常说的“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一语。水仙的水体更醇和更绵柔,水路比较宽,回甘非常好,而肉桂则香高而收敛性较强。尤其是特别好的肉桂,喝下去感觉有小针在扎舌头似的。(有的人一喝到那样的茶就认为不好,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但是如果仅仅凭此来分辨肉桂与水仙,就有可能掉进坑里去。因为,当茶叶上到了一定的档次,品种特征反而不那么明显了。如牛栏坑的水仙,其霸道不亚于肉桂;而好山场的肉桂,其醇和也不逊于水仙。要真的能喝清楚肉桂与水仙,并非易事。

 什么是“水路宽”? 

        “水路宽”的茶叶,茶汤入口,感觉口腔是打开的,绵柔舒适。而“水路窄”的茶叶品种,如肉桂,喝下去口腔感觉是紧紧的,收敛性强。不过“水路窄”并不是一个缺点,只要茶汤能往下走,虽窄无妨。这样的茶反而劲道十足,喝起来十分过瘾。


水中求香,香水合一

       本次茶会品饮的第一款茶奇兰香比较高,但与这款老枞水仙比起来,香也显得略微有点飘。老枞水仙的香气更为沉稳。刘清先生说,他在焙茶的时候,力求把茶叶的香气沉到茶汤之中去,努力达到香水合一。水中求香,香气不会那么高扬,但是更为内敛,也更耐回味,这种香气风格正好应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不张扬的个性。


左为奇兰叶底,右为水仙叶底

        当今市场,各路轻火茶风行。与传统足火岩茶相比,焙火较轻的茶因为香气较高、汤色金黄而更受普通消费者推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刘清先生依然坚持古法,制作传统的“足火茶”。刘先生感慨,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循守旧或是泥古不化,实在是从事岩茶制作时间越久,钻研越深,越是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独到。在他看来,岩茶着实是难以创新,因为古人已经把该研究的研究透了。或许今人可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有微调,以期获得一点改进,但是要想有突破性的进展,几乎是没有可能。说到此处,先生举了岩茶焙火时盖灰的例子,为什么用灰而不用别的东西,这种选择决不是随意的。灰没有重力,又能通透,既能让火上来,又不会影响火的功力。市场上流行的各种新工艺,虽是一时之热,但与传统工艺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会喝茶的人一喝就喝出来了。


“鳝鱼黄”与“大师绿”

        传统工艺的“足火茶”叶底偏黄,与鳝鱼的颜色相类,人们称之为“鳝鱼黄”。而现在市场流行的茶,包括很多所谓的“大师茶”,叶底不但不黄,而且还偏绿。这种绿色的一般是新工艺岩茶。这种茶焙火很轻,甚至基本不焙火。


小编插嘴

       焙火之所以叫焙火,是焙的时候茶叶要吃到火。如果火没有入茶,即使是摆开炭坑装上竹篓焙了茶,也只能算得上是干燥了而已,并非工艺意义上的焙火。然而,焙火作为武夷岩茶的核心工艺,必然不会有人承认自己的茶叶是不焙火的,于是就出现了“走水焙”、“干燥焙”等名词来掩人耳目。事实上,所谓的“走水焙”、“干燥焙”,就是不焙火。


“鳝鱼黄”叶底

“大师绿”叶底

(本图取自互联网)

        这种偏绿的叶底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铁观音。传统的铁观音也是炭焙的,汤色如岩茶一般,可是为了迎合市场,出现了空调做青技术,铁观音就越做越绿,香也越做越飘。正常做青应是常温在室内,使茶叶慢慢走水,一有水汽,就立即排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慢慢氧化,叶子也就由绿变黄。而空调做青利用空调人为制造低温环境,使得茶叶不能正常走水。这样做出来的茶,省时省力,又碧绿清香,很得消费者的青睐。小编想起上学期的铁观音专场,茶社一位前辈师兄形容这种铁观音为“绿叶白水泛寒光,如在胃上剐一刀”,可谓十分贴切。


小编插嘴

铁观音相关内容,参见茶社往期推文:

茶会总结丨知根知味 铁观音专场(上)

《茶会总结丨知根知味 铁观音专场(下)》


        空调做青技术使得铁观音一度在市场非常流行,然而也造成了铁观音如今的衰败。近两年铁观音有了回归传统的趋势,然而又有无良商家将前几年卖不掉的茶,用电烤箱似的焙火机器加一道急火,做成伤火茶甚至“一包炭”,打上“回归传统”或者“陈年老茶”的旗号继续牟利,想起来也是令人怕怕的。


传统炭焙铁观音

“清香型”铁观音

(本图取自互联网)


“清香”与“臭青味”

        有的人可能有疑问,新工艺的乌龙茶碧绿而清香,批评它绿是因为发酵度焙火度不够,喝多了会伤胃,可是为什么要去批评它香呢?难道香不是一件好事吗?实际上,香与香是有很大差别的。

         制茶的季节,做青的时候,去到任何一家茶厂,客还未至,香已出迎。那盈盈满室的“清香”,在传统制茶人那里有个俗称,叫“臭青味”。为什么叫“臭青味”呢?因为那种所谓的香,只是茶叶走水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青味,并不是茶叶的本香。那种香,连茶叶皮里的香都不算,更何况在皮里的香之外,还有茶叶骨子里的香。然而,现代人喝茶,求香不求水,求香之时,也是求扬不求抑,很少有人能去欣赏茶叶的真香本味。


存茶与老茶

配茶:2008年老枞水仙


老枞

水仙

       最后出场的是一款2008年的老枞水仙。与2016年老枞水仙相比,这款茶汤色更深,为茶叶在储存过程中慢慢转化所致。与前一款水仙的满室枞味相比,此茶已经有了些微的药香,茶汤入口也更为饱满顺滑,更有韵味。


        岩茶与生普、白茶等一样,也是值得存放陈化的。刘清先生从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存放岩茶,并存有相当数量、不同年份的老岩茶。之所以要存放岩茶,一是为了日常品饮与茶友交流;二是随着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茶叶的稳定性在下降,品质也不如从前;三也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好茶存放下来,会有相当的升值空间。


什么样的岩茶适合存放?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茶底要好。一般来说,正岩茶底子好,适合存放,工艺到位的话可以越放越好。而外山茶底子不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其香气会挥发,滋味会减弱,越存越差。好的正岩茶即使放上一定的年份、茶叶返青了也没关系,只要回炉一焙火,就会妙不可言,有些甚至可能比原来还好。而外山茶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越放越空,渣渣放上个几十年,只不过是变成陈年老渣渣而已。

        有了好的茶底,还需要配以好的制作工艺。刘先生一直推崇传统工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传统工艺的茶才经得起陈放。有些茶客试茶时觉得清香怡人,把茶叶买回家却不复有香。或者是刚买回家时妙不可言,过了几个月就苦不堪言。遇到这种情况,茶客往往会检讨自身,是不是冲泡的问题,是不是存放的问题,其实都不是,就是茶叶本身的问题。那些所谓的新工艺,或者一些偷工减料的茶,本来就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做工不到位,只会越放越失望。

左为2016年老枞水仙,右为2008年老枞水仙

怎样存放岩茶?

        岩茶储存最重要的就是要密闭,隔绝水汽。因为只要水汽进入,茶叶就会发生转化。即使是日常品饮,也希望取完茶叶在短时间内就封口。讲到这里,刘清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某茶友存岩茶,每到七八月份,都要将存茶的袋子捅几个洞,以便茶叶透气。听罢,席上的一位师弟马上很应景地补充道:“老师说的那个人我知道,他家的茶返青还蛮严重的。”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款老枞水仙喝到尾水,山场气息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见岩茶陈放之后也是十分厉害的。只要是好茶底好工艺,其香其水,就是真香真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让人失望。

       好茶喝到尾水,茶会也进入了尾声。同学们放下拘谨,七嘴八舌地向刘清先生请教开了:岩茶的山场气息、机器茶与手工茶、岩茶的拼配、新手买岩茶小tips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邱硕与刘清先生

任寒山与刘清先生


        最后,这次茶会的总策划、景行组的负责人邱硕同学代表茶社,为刘清先生奉上了一份小礼物:钧龄手抄茶诗一首,表达了茶社同学对刘先生的尊敬与感谢。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林逋《茶》



撰稿:徐千懿

摄影:杨至轩

王汝佳

谢清露

王    鹏

审稿:邱    硕

编辑:徐千懿




工作

团队


· 茶会总筹:邱硕

· 茶会主持:邱硕

· 主       讲:刘清老师

· 茶席席主:刘清老师、陈钧龄

                    马超、陆晓敏

· 茶席助泡:邱硕、陈琪、谢清露、陈召龙

· 会场导引:杨至轩

· 摄       影:杨至轩、王汝佳、谢清露

                    王鹏

· 会场服务:陈钧龄、陈琪、谢清露

                    陈召龙、任寒山

· 记录整理:徐千懿





北大茶学社

公众号 ID: pkutea

我们的分组

景行|周行|微行丨第四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