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原理及肩周炎

 昵称34246721 2017-02-24

肩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的关节;也是最灵活的关节 因此容易损伤;现在就研究下有关肩关节的问题


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本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多见于 50 岁左右的患者,又称 ' 五十肩 ' 。

【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

本病的主要诱因是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

本病的主要病理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和粘连并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辩证注意点】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辨证注意点列表如下:

临床分期

临床特点

早期

早期以肩关节局部疼痛为主,其中以夜间剧痛,感受风寒加重疼痛为特点。局部体格检查时,患侧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处(肩内陵穴)、肩峰下缘(肩髃穴)、肩胛冈上缘(秉风穴)、小圆肌上缘(肩贞穴)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点。 X 线检查主要排除骨关节病变。

中后期

中后期以肩关节局部粘连为主,其中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日渐加重,部分患者出现局部肌肉僵硬、三角肌萎缩、肩峰突起等征象。若肩关节周围形成广泛粘连,则临床又称为“冻结肩”,虽此时疼痛减轻,但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尤以外展上举更为严重而患手不能摸背。 X 线检查主要出现肱骨大结节附近或肱骨颈、肱骨干、肱骨头及肩峰附近软组织钙化斑,并作为重要诊断依据。部分中老年患者或有肩部骨质疏松征象,或合并三角肌肌肉萎缩征象。


【辩证思路】

推拿临床的肩关节周围炎辨证思路概括为“一辨症状特点、二辨体征特点、三辨诊断依据、四辨推拿适应症、五辨推拿思维(辨解剖生理、辨生物力学、辨中医经络包括经脉经筋和皮部)、六辨推拿操作”六个部分。

其中“辨推拿思维”具有鲜明的推拿学科特色,注重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的临床辨证应用,同时经络腧穴辨证外,注重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经筋和皮部的临床辨证应用。

一、辨症状特点

辨早期的肩关节局部疼痛,尤其是夜间肩关节局部疼痛。

辨中后期的肩关节局部粘连,尤其是肩关节外展上举障碍、患手不能摸背。

二、辨体征特点

早期者在患侧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处(肩内陵穴)、肩峰下缘(肩髃穴)、肩胛冈上缘(秉风穴)、小圆肌上缘(肩贞穴)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点。 X 线检查可排除骨关节病变。

中后期者以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注意部分患者的三角肌萎缩、肩峰突起等征象。若出现“冻结肩”者须注意 X 线检查,是否存在肱骨大结节附近或肱骨颈、肱骨干、肱骨头及肩峰附近软组织钙化斑,肩部骨质疏松等征象。

三、辨诊断依据

早期者肩部疼痛症状结合年龄、外伤、感受风寒、 X 线表现等,以明确诊断。

中后期者肩部粘连症状结合 X 线表现,以明确诊断。

四、辨推拿适应症

除伴有明显骨质疏松者外,适于推拿治疗。

五、辨推拿思维:

1. 辨解剖生理:

( 1 )辨肩关节解剖:主要是肱盂关节,尤其肩袖。

( 2 )辨肩关节生理:肩关节的前屈及上举、外展及上举、后伸及上举、内旋及外旋的生理功能。

2. 辨生物力学:

推拿操作具体表现手法动力学上。手法动力学是传统推拿医学与现代生物力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主要利用生物力学等现代实验技术来观察、分析和研究推拿施术过程中手法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其大致可分为分三步:①施术者力的发动; ②受术者力的接受;③受力后局部及全身的生物反应。在对推拿手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通过手法生物力学来探讨手法作用机制、推拿疗效,对推拿这门古老的无创伤性非药物疗法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性认识。

通过手法测定仪,了解施术者的手法动力学情况,了解受术者的受力情况,通过现代电子反馈装置可了解受力后局部及全身的生物反应。

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指导临床推拿治疗,反映了施术者手法作用力、受术者接受手法作用力、受术者生物效应的客观指标,进一步判断推拿手法及其临床疗效。

3. 辨中医经络

( 1 )辨经脉:

主要是手三阳经及肩部主要腧穴(同针灸的经络与腧穴)。

( 2 )辨经筋:

十二经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之总称。“筋为肉之力,腱为筋之本”,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十二经筋位于十二经脉相应区域的皮部深层。手、足三阳经的经筋主要分布在肢体外侧和躯干背面;手、足三阴经的经筋主要分布在肢体内侧和躯干前面。十二经筋的功能是“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等,起到了“筋为刚,肉为墙”作用。关节的屈伸,肢体的活动,各种姿式的形成和变换等,主要是依靠经筋的作用。辨经筋同样需要辨阴阳、辨寒热。肌肉能舒缩,关节能屈伸。在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下,这种舒缩和屈伸是自如的。若阴阳失调经筋发生异常改变时,则必然破坏了这种常态而导致抽痛,或掣强、拘挛、瘈纵,或痿废、弛纵等运动障碍的病症。“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肢体及关节活动因寒热而受到影响。十二经筋的理论,对于运用手法和功法治疗肢体关节疾病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辨肩部及上肢经筋,主要是辨手三阳经筋。

( 3 )辨皮部:

皮部,指经络系统在人体皮表的部分,为包裹人体之最外一层,是机体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织。人体经脉有十二,则皮表的划分,亦相应地分为十二个部位,称之为十二皮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支部也。”十二皮部坐位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与经络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属于“面”的划分,其范围虽与经络的分布基本一致,但更为广泛。在推拿手法等中医外治法中,可根据不同病症,在皮部理论的指导下,作用相应的皮部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辨肩部及上肢皮部,主要是辨手三阳皮部。

六、辨推拿操作:

肩关节周围炎推拿基本操作要点:早期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通过肩部的前、外、后侧的按揉法和滚法等手法操作来实现。后期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通过肩部的前、外、后侧的按揉法和滚法,并配合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运动等手法操作来实现。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一、临床病例:

患者陈某,女, 49 岁。左侧肩部疼痛 4 周。近 1 周尤以肩部夜痛更为明显,遇近日阴雨天气时肩部疼痛症状日益加重。常伴有肩痛牵拉至上臂,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 X 线片显示肩部骨关节未见异常改变。试问:该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推拿治疗?

二、临床思维及诊断:

( 1 )本病例症状特点: 49 岁女性,肩痛及夜间痛,遇阴雨天时肩痛加重。

( 2 )本病例体征特点: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 X 线片显示肩部骨关节未见异常改变。

( 3 )本病例诊断:初步诊断是肩关节周围炎(早期)。

三、本病例推拿治疗:

本病例推拿治疗方案是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通过肩部的前、外、后侧的按揉法和滚法等手法操作来实现。临床常见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术者点按缺盆、肩井、肩髃、肩贞、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待肩臂热胀后,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滚法或按揉法施术;同时可配合适量的肩部活动。若患者痛甚,肩臂肌肉紧张而影响施术者,可采取仰卧位推拿操作。又兼以疏理筋脉,调和气血。施术者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作小幅度高频率的上肢抖法操作(在抖动时要求患肢充分放松,配合患肩各方向的活动);再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并提拿肩、上臂肌肉,肩内陵、曲池、合谷等穴位,并作为肩部治疗的结束手法。

若本例患者病情延续而出现“冻结肩”。在肩关节出现粘连而活动明显受限时,在上述推拿操作中增加肩关节的被动前屈、后伸、外展和旋内、旋外活动。但施术者手法动作必须稳而缓和,患肩幅度逐渐加大。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和手法操作力度,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