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柴窑

 johntong 2017-02-25

一、楔子
二、柴窑与汝窑的承续关系
三、史料记述的柴窑特征
四、笔者发现的疑似柴窑器物
五、柴窑器的来源
六、柴窑的工艺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七、柴窑古窑址的发掘探寻
八、目前柴窑器物的鉴定及确认
九、尾声
 

一、楔子
 

    瓷艺顶巅在五代,千古柴窑自当魁,

    历代名窑来摆擂,未曾登临声如雷!

 

    周世宗柴荣出生于河北隆尧县柴家庄,其先人在唐代即经营瓷器,五代时在北地创建柴家窑,由柴荣的大哥柴穆、二哥柴茂、五弟柴贵负责经营,技冠天下。柴荣自幼跟姑父姑母生活,并被收为义子,后因姑父家人被杀,柴荣继姑父郭威登基称帝,后兄弟封王,柴贵掌管的柴窑也辟为后周御窑。柴氏兄弟挟皇室之威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工匠,精心设计,不断改进,产品档次极高;并创造性地在釉中掺入玛瑙、金石等原料;集完美配方、窑温操控、撩人心弦的图案设计、巧夺天工的器物成型于一体。柴荣规定,柴窑的合格产品只能宫廷使用,次品就地销毁,不准流入民间。致使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公元1007年—1072年)发出“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的感叹!当时的柴窑器一是宫廷使用,二是库存备用,全由官府垄断,民间难得一见。

    我国青瓷制作技艺的顶巅当在五代,以柴窑、邢窑、越窑、定窑、耀州窑等窑的精品为代表,其中以柴窑为最。柴窑掌控绝技的宗师级人物当是柴世宗的族人—后周的皇室贵族。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登上帝位,辟柴窑为御窑。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病故,恭帝(柴宗训)继位。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此后柴窑逐渐冷落湮灭,绝技失传。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至今是个不好回答的历史迷案!在此笔者猜想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柴窑成千古之谜,应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据推断,赵匡胤是周世宗柴荣的结拜兄弟、亲信大将,世宗去世前被委任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军权,但在柴氏皇族眼中只不过是个忠于皇室的武将而已;尽管五代时期矫兵悍将为一己私利屡有废立之举,但其仍难脱忘恩负义结党营私,欺辱孤儿寡母之嫌;陈桥兵变乘机篡权,这是柴氏皇族和传统理念所难以接受的,就连赵匡胤本人也深感理亏。接管后周政权后,宋太祖由于内疚并未严格控制后周御窑,除对柴世宗的祭祀用器外,也无颜强令世宗族人掌管的御窑为宋室生产供御器;再说,以当时内忧外患的处境,宋皇室为巩固政权也无暇考虑享乐之事。御用瓷除后周的库存外,不足部分渐有越窑、邢窑、定窑等窑口供奉。柴窑极有可能因柴氏皇族的消极对抗,逐渐闲置荒废了。由于这种心理深处的负疚感,宋太祖、太宗及其后人不愿接触柴窑,这件易与政权交替产生联想的事。

    其二,轻巧别致根难牢,精美剔透易折损!或许北宋统治者出于江山永固的主观意愿,从后周的迅速衰亡连想到了什么,出于忌讳,北宋瓷器的端庄厚重寓意江山永固,故放弃了精巧脆弱的柴窑工艺。

    其三,北宋初期内忧外患,征战不息,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宋太祖以国事为重,提倡节俭,出于经济考虑而逐渐取缔不计工本的柴窑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其四,因黄河泛滥等原因故窑址淤积地下而另辟窑址,柴窑工艺复杂成本高因宋室尚简被遗弃!

因此柴窑的湮灭应出于多种原因!

    北周柴窑生产约六年左右的时间,北宋早期还应持续生产了一段时间,应与祭祀有关。由于政治、经济或感情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冷化处理而渐至废弃。柴窑器物工艺高超,作品精良,烧造时间短,至今已历时千年,能留传至今的器物,自然珍贵无比。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总之柴窑是因政权交替而泯灭,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二、柴窑与汝窑的承续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疚感也就逐渐淡化,经济实力也有了极大提高。到了北宋末年,宋室竟出了位多才多艺重武轻文的风流皇帝宋徽宗,百无禁忌,酷爱工艺美术,就连先皇心理禁忌的柴窑工艺,也要发掘出来供其尽情玩赏,最终敲响了北宋王朝的丧钟!

    事实上,柴窑器胎薄易损,经长期使用、馈赠等原因柴窑器物越来越少,因其特殊工艺和欣赏价值的不可取代性,才引发了徽宗的恋古幽思。但当时穷国家之力仿柴的汝窑作品却胎厚于柴,釉色仅能与柴窑相似而一。就在徽宗父子穷奢极欲享乐的同时,也为北宋谱写了终亡曲,自己也落到了坐井观天,连孤儿寡母也不如的境地。夺了别人的果实,自己却在享乐腐化中玩死了。世事难料、物化弄人,内中哲理发人深思。

    汝窑就是追慕柴窑的产物,宋代五大名窑以汝窑为首,但其工艺技法明显的不如五代柴窑。越窑、邢窑、定窑、耀州窑在五代的作品制作工艺也是不错的,所发现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耀州窑青瓷倒流壶,工艺具佳,但它们还不如汝窑。若将宋代任何名窑的作品与柴窑作品相比都会立见逊色。看来古人“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是古人亲身阅历验证后的观点,是立论有据的。宋代制瓷业整体虽有长足发展,但工艺已有递减之势,自元代青花始代之而起的是五彩缤纷的彩瓷,青瓷制作渐衰。

 

三、史料记述的柴窑特征
 

    记载柴窑的文献以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最早,书中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明宣德三年吕震著《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最名贵的瓷器;同时也说明明初国库中尚有五代柴窑器物。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中载“世称柴、汝、官、哥、定”,有柴窑却无钧窑。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而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莹谈荟》也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瓷史》载:“其色正碧,流光四溢”。清代著述中提到柴窑釉面“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相传瓷片可挡箭矢,那显然是因崇拜而夸大其词了,不过柴窑器一流的工艺水平,“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至今仍深受世人追捧却是历史事实。

    清代佚名《南窑笔记》载:“武德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做釉。”此处“武德”应为“显德”,此记载决非空穴来风,作者一定见到过现在已佚失的相关历史文献。这里的“火”字是否可理解成火灾,如果此说成立,这部分因火灾而烧结的物质做釉料使用后,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效果使柴窑工匠受到启发,一经改进便成了柴窑独有的釉料配方。改进的釉料配方与因火灾烧结的釉料成分肯定有区别。这一独特釉料配方是专为御用瓷开发的,当然薄胎器是施釉重点。五代柴窑精品胎薄如纸,釉色悦目,部分器物轻击声音悦耳,“晴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虽有溢美夸张之嫌,却也不是毫无根据。

 

四、笔者发现的疑似柴窑器物
 

    大家都在关心柴窑,作者不避管窥之嫌,愿做抛砖引玉之举。

    疑似柴窑器物(以下简称“疑柴”)多为为薄胎,应属礼器或陈设观赏瓷,器型美观典雅、精巧别致,型制多元,颜色多样,胎体轻薄,大部釉面细腻鲜润光泽较强,大部器物为典型的五代花口造型,宋代花口类官窑器物还能看到它的影子;瓶类有圆形、方形、六棱、八棱、叶口、花口、束腰花口、瓜棱、变异塔状葫芦形皆有,多为喇叭型,外撇、高低浅卧底、假圈足。器物多为模制,内外满釉。多带款识。大部为垫烧,仅足沿一窄圈接地处无釉,少量为悬钉支烧(假足卧底较深,故烧制时需较长的支钉,故称悬钉支烧),汝窑支烧法应有此承续改进而来。这部分器物多为异型器,成型难度大,符合五代工艺特征,反映出五代制瓷工艺已有大的突破!

    所有器物皆釉面滋润,色彩亮丽。相传某日雨过天晴景色宜人,柴世宗正在欣赏美景,正巧窑工来请示器式,陶醉中的世宗信口说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著般颜色做将来。”“著”者,古同“着”字,其意“就这样”;亦见写为“诸”字者,意为众也,多也。这里“著”或“诸”字,当指多种颜色,绝非天青色一种。世宗口授背景是:

 

    雨后乍晴风光好,霞光万道蕴奇漪。

    艳阳复照彩云飞,天际幻虹堪称奇。

    穹隆玉宇觉浩荡,清新异于寻常时。

    多姿多彩多变幻,心旷神怡游八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工匠“心有灵犀一点通”,所制器物竟然中规中矩千古传名,这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由此看来柴窑釉色并非一色,而是五颜六色。再从历代文人记载中,不止一人提到柴窑鲜碧莹薄、制精色异,碎片可制玩具。试想如果是清一色天青釉,制作玩具怎能引发情趣!事实说明,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窑口的釉色都不可能是单色。再说,做为文韬武略称雄天下的一代帝王,居高临下俯视万物,如果让御窑之器囿于一色,那才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史料并不完整的只言片语,把人们的观点搞混了。至于“天青”色,那只是“著色”中更让人喜爱的颜色,或说是为帝王所推崇的一种色调罢了!当然这种推崇与国教道家思想有关,自春秋战国老子创办道教以来,道家理念根深蒂固,是国民精神寄托的主流,历代社会名流平民百姓信奉者极多,也往往被统治集团所利用。道家斋醮时将文章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此类文章被称为“青词”或“绿章”,后渐成一种文体。北宋徽宗太师蔡京即“青词”高手,明代严嵩因善写青词而入阁拜相,被称为“青词宰相”。道家推崇天青色,国人效之,历代文人雅士用“天青”来形容柴窑器物,只是把“天青”做为象征性代表,这种推崇多含仰慕附会的成分,不能以绝对化来理解。

    疑柴有多品种单色釉及用矿物原料绘制的加彩器。

    单色釉赤如朱砂、蓝如晴空、黄如蒸栗、青如墨碇;计有天青、天灰、天蓝、深蓝、灰蓝、宝石蓝、绿、灰绿、黄绿、豆绿、红、紫红、粉红、宝石红、黄、明黄、米黄、白等色。釉面开片者多为蟹爪纹、蝉翼纹、冰裂纹类,部分器物的纹路较汝器细小;红、白釉者部分无开片。诸色器物釉面光鲜洁净有异色,凭直觉与其它窑口的瓷器釉色有种质感上的不同,可见清代著述中提到柴窑釉面“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的记述绝非虚构。

    宝石蓝能发出湛蓝透紫的色调,是迄今为止历代瓷器中最好的宝石蓝。与唐三彩的蓝色相类,此类蓝釉器,当为祭祀用器,钴料应为进口料。黄色色正而滋润,正所谓色如蒸栗之黄也。所见诸色之中,另有宝石红、芽绿黄娇艳甜美。宝石红、芽绿黄等特别光洁细腻的釉面硬度也高于其它颜色釉面的硬度。以现代化工染料来说,工艺再先进也发不出这种天然矿物原料年代久远后所能发出的深沉、自然、柔和的光泽!

    加彩器多为釉下彩,亦见釉上彩者,多带款识。设色有红、绿、黄、黑、蓝、赭诸色;各种颜色发色非历代釉色所能相比。如黑色是少见的乌金釉,能发出乌黑铮亮之光,确实罕见!有的器物两三种颜色,属红绿彩类;有的器物多达五六种,属五彩系列。但学术界似无五彩高古瓷之说,其实西汉就有五彩陶罐,唐有三彩,五代出个五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釉面绘画构图简明。无阴阳,草如兰,叶如蝶,花如伞。所绘人物像神韵独到,高士神采飘逸,景物简洁明快,寓意不俗;仕女身材修长、仪态高雅娴静,媚而有度;受古代相法影响,画中男女多“子瑜面”者,古人以面长为福寿之相,故向往之;亦见体态丰腴者,足显大唐遗风;涂绘着彩浓重、落笔挥洒,纹饰舒展,明显受唐末工笔重彩绘画影响所至。

    柴器三十公分左右的薄胎器多以彩泥炼胎,上挂玻璃釉入窑锻烧而成,故“胎釉一色”应为这部分薄胎器的主要特征。所见胎釉一色的瓶类高者竟达三十四厘米,余者不详。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仿造者来说,有谁肯做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生意呢?四十厘米以上的大瓶胎色白中略灰,此高度者只见到红釉及白地五彩人物瓶,其它形制还未发现。凡深红及白釉者不管大小胎质皆为白中略灰。瓶类双耳系模制釉粘而非胎接,已见鸟、蝙蝠、鱼、龙、变异及象鼻等型状,精致小巧,赏心悦目。高二十厘米左右的小瓶壁厚在一毫米左右;三十厘米的瓶类壁厚在一点七毫米左右;四十余厘米的大瓶壁厚仅两毫米左右;所有器物壁与底的厚度相同。以上特征是其它窑口无法与之相比的。专家论证二元配方始自元代的观点应受质疑!

    此外它们还有个共同特点是体轻,上手有种飘忽欲动的感觉。部分抗氧化分解能力差的古瓷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胎体内的可溶物质会经氧化中和或分解流失,重量会逐渐变轻,器物越薄时间越久越明显,这是很重要的古旧特征;新器有坠手感,同壁厚者分量也重得多。

    薄胎疑柴为半脱胎状,笔者所见厚度一至二毫米的器物大部分透光,部分同厚度的器物却不透光。各类不同规格的薄胎器统施玻璃釉,釉层薄如纸,釉面滋润细媚有细纹,凡开片者多为蟹爪纹、蝉翼纹,釉面细腻光洁度明显高于汝窑,器物制精色异,光彩照人确有夺目之感。釉面多斜开片,由于不同角度视觉效果各异,似多有无接头的细小短路纹,实则不然。

    疑柴的白釉器与邢窑白釉器的釉色很相似,邢窑早于柴窑,从釉色来看二者应有传承关系;柴窑中有哥釉器物,宋代哥釉器物应由五代柴窑传承演化而来;红釉器中有鸡血红类,色略沉暗,此类红瓶脱口露棱筋,垂足而不流,施釉技术很高,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作品中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色器物了,柴器中的红釉呈色已很稳定,显然已是受人掌控的成熟工艺了,可惜它却随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另有天青釉、蓝釉、黄釉等。

    器物瓷化程度不一,有的响声清越,多数声音沉闷,显系器物入窑烧制时摆放位置不同造成。一般在窑腔中间位置的瓷化最好,其它处外围者则夹生并带瓦声。不排除部分器物有先素烧后上釉,分二次烧成的可能。不过从总的情况来看,其烧成温度不会高于汝窑,道理同汝窑一样,如果窑温超过1200度会影响釉面色泽。

    部分白釉器物烧成温度要高一些。釉面气泡有的较大,有的较小,不管大小都呈疏朗无序状态,气泡质变明显,不少气泡因消退仅留下痕迹。部分器物胎釉结合不好出现缩釉、爆釉、釉泡、水眼泡现象。起釉泡者如蟾蜍瘤状,大小不一,有的釉泡竟大如豌豆;水眼泡为窑内降温时气泡慢慢秕下,形成周边凸中间凹的形状,凸起部分有空心也有实,比气体突破泡壁很快逸出的棕眼大而醒目的多;上述现象为古瓷所独有。

    小部疑柴为悬钉支烧,支痕为圆形,稍大于汝窑的芝麻钉。汝窑的支烧法也应是由柴窑的悬钉支烧演化、改进而来。

    款识有柴、广头柴、病头柴、止旁柴、官、奉华、内府、柴王府、成王殿、皇后阁、蔡字等,还有“柴世宗”款者,世宗是“溢号”,此类器物当为世宗去世后祭祀所用。款识多为紫褐釉刻划篆款及楷书款,亦见紫褐印款留白者,上均罩以玻璃釉,应属釉里红类;还有涂金地“柴”字刻款;凡薄胎精致作品多带款识。

    另见“足多粗黄土”、“铜口土足”的黑釉器物,未见带款识者,器物釉色滋润。由于年代久远用微观法能见蝇翅、网状、石花纹等古旧征状,民间收藏界有“千年老窑显蝇翅”和“元明古瓷开石花”之说,是指蝇翅纹需千年以上,石花纹也需数百年之久。见蝇翅、石花纹者必为古瓷无疑。

    总之,这批器物胎釉具佳、技艺卓绝、神韵不俗,其工艺复杂程度远在宋代名窑之上。如果说是现代人所作,那又会是何方不谋虚名的高人呢?现在不少作坊都是在工艺师或专家指导下创作,有的名气已很大,但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无法与同这批疑似柴窑器相比,甚至相去甚远!只见精品传世,不见榜上留名,是何方高人跳出三界外不慕名与利?难道不觉的奇怪吗?如果是历史上某代所仿,以其高超的技艺早应载入史册了。

    说这批疑柴旧器开门,是其胎釉质变老化明显,部分胎体已呈酥糠态,釉面因玻化现云母状,但其釉面光泽不减仍如利剑一般,简直太神奇了!釉面能见若隐若现的老化萎缩(皱皮)纹;器身多见水泡眼、釉泡、大棕眼、缩釉,暴釉者,部分气泡有明显的老化消退现象。部分原开片老裂纹因年代久远已呈漫沁扩散状;部分器物底部胎釉结合处见钙化物,拍照有结晶折射散光现象。高古瓷中多铅釉,部分疑柴器物有明显银星、银斑、银片状银化现象,说明釉中含有铅的成分;部分器物显微观察釉面内布有明显密集的小钙化斑点,;多土沁明显者,有的附土较固而自然;从器物破损处可看出,胎体沁透、酥化、色变而釉面光洁沉净,器物整体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黄化现象。

    所谓旧气特征,应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独立存在具不可取代性,这一事实与话语权可是两回事。至于清代“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的记述,一是柴窑釉药配方能发出奇特光泽,非它窑可比,二是不排除作者见到过受磷沁后光泽更光鲜的柴窑器物,否则其它任何窑口的釉色都发不出这种令人目眩、奇异如幻的光泽。联想到五代柴窑器物目前境遇,除了无可奈何、郁闷之极还能有什么!文博界是应反省的时候了!亡羊补牢总比不补好!

 

五、柴窑器的来源
 

    民间能见到的器物包括三类,一是传世,二是明器,三是窖藏,至于具体情况那到是个谜了。五代柴窑已逾千年,现在能见到的器物可以说主要是出土品。出售人都具备基本法律常识,若问出处对方一定会说“祖传”或“回流”的,从朋友处得到的;再问一定会听到动人的故事。事实上我们在鉴宝栏目中经常会听到类似的故事,他们学的倒背如流,这是心知肚明路人皆知的小秘密。

    对于明器这好理解。至于窖藏那应是熟习而又陌生。由于我国历史上经常处于军伐割据、异族侵扰的动乱时代,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因此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拥有既可藏人也可匿物的秘所是情理之中的事。尽管防范以备,但在那种民不聊生的野蛮时代,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是普遍现象,国家尚且不保,又有多少人家能躲得过劫难?时代变迁,各地出现窖藏文物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窖藏发现古来有之,解放前、解放后见诸报端的均不在少数。但有部分窖藏被发现后因种种原因秘而不宣,器物却在社会上流通。柴窑古瓷长期在地下早已普遍氧化质变,地下环境好的仅受潮气滋润,差的遭遇水土异物沁蚀,故有的器物宝光内蕴光彩照人,有的因沁重已失光,不过这种失光与人工作旧者不同,所有器物细心观赏都能体味到昔日风采。这批器物因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一直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出于公心,但愿这种状态不会太久。

 

六、柴窑的工艺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形容柴窑作品美轮美奂决不过分,历代文人雅士都为它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乾隆帝在咏柴窑枕中写道:“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是说火气退尽釉面沉静,如披上一层洁净如水的华衣,这正是木柴燃烧挥发物与釉面化合而产生的特殊光泽。银光流泻、洁净如水正是对柴窑器物釉面光泽的写照,宋代以后用煤烧出的瓷器是发不出这种迷人光泽的。柴窑器物就是用木柴烧制而成的,不过陪葬品受磷沁后更能强化这种光鲜如水的色泽。

    这里所说的“柴窑”是专指五代后周御窑而言,现代作品中常见标有‘柴窑’的器物,这个‘柴窑’则是专用木柴烧制的仿古器物了,其釉面与其它品类相比特别鲜亮,火气大,缺乏古瓷那种深沉滋润的韵味。

    这批疑柴工艺精湛,那种整体美给人的震撼简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是冲击、是感慨还是无形的渗透,实在难以理清。总之,实物上手总会令人荡气回肠为之一震,强烈的激越感油然而生。这种激越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天籁音符,是一种感悟超美的激情迸发。五代工匠在生产力并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凭手工能作出精湛如斯的作品,实在不可思议!在今天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能否做出同类作品还是未知数,起码至今还未发现仿品能达到疑柴薄胎器工艺水准和神韵的器物。景德镇虽有专制薄胎器物的厂家,但作品瓷化程度高,釉面的火气显而易见,无法与古旧器物相比,再说现代工艺师制作的薄胎器价值高的惊人。笔者曾拿作品以定做为名找景德镇瓷商,他们说不是景德镇所产,现在景德镇也“不做这种东西”,河南也未发现仿家。其实,凡手中有疑柴器物的藏家都在动这个脑筋,奇怪的是这部分器物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花,至今未发现生产厂家,这到更反证了就是五代柴窑器物的可能性。

    胎釉皆薄的柴窑薄胎器是不断改进工艺制作技术的结果,是柴窑器中的精品,是专供皇室御用的作品。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直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由此看来,柴窑作品除薄胎器外还应包括粗黄土胎,铜口土足等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的作品,这点应是可以确认的。因此,那种绝对化的薄胎厚胎之争是大无必要的,也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可以说,关于柴窑的历史文献,大部分是时代变迁后的文人依据自己有限的见闻或转展传抄而来,都有管窥之嫌!这是基于象北宋欧阳修那样的高官都感叹“不可多得”,后世文人雅士也就不可能有机会窥其全貌写出较理想的记述了。这也是今天难以见到更多柴窑历史资料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只言片语,混肴了人们的视线;要研究柴窑,主要靠我们自己打破固有、滞后、僵化的思维模式,从身边去发掘、去发现。固有模式打破了,这应不是一道难题!

 

七、柴窑古窑址的发掘探寻
 

    民间世传后周时宰相魏仁甫受柴世宗所托,烧造瓷器。《五代史》也曾载下诏造祭器,在郑州东中牟一带设窑烧数次而不成,后在新郑皇陵附近发现可烧瓷之土;且传说这种土是女娲造人所用之土。窑址究竟在何处,社会都在关注。2008年8月,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镇站台村古窑址被定为“唐宋瓷窑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本身无可非议,因其确是古窑址。但随之爆出赵匡胤曾前往嵩山进香,路经站台,夜观柴荣所建御窑灯火连天,为倡俭回京下旨停办。亦有赵匡胤发迹前曾在新密窑沟瓷窑督办经营瓷器,因逞强被人殴打过,皇袍加身后为报私仇到此屠窑毁窑,柴窑毁于一旦。柴窑不是一村一窑,而是站台村一带的一片地区。经此一说,站台就是柴窑了。史料载,赵太祖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曾下令砸毁从后蜀孟旭宫内运回的价值连城的器物,这是有史料可查的。但屠窑毁窑之说未免牵强,雄才大略之主心胸如此狭隘,令人难以置信。此说有史料作依据吗?没有那只能是现代人为了经济利益不负责任的无聊杜撰!

    多少年来人们对柴窑苦苦搜寻,若真有史料,有的放矢不早找到窑址了吗!至于站台是不是柴窑最终还要看发掘考古结果,但愿能是,能让文物界及广大收藏爱好者了却一桩心愿!不过从公布的窑址资料看与柴窑相去甚远,如果再发现大量薄胎精品瓷片那心中就踏实多了!如果没有,那肯定不是世人心目中的柴窑窑址。至于单凭某窑址的部分青白薄胎瓷片生拉硬套那就更没有意思了!

    不过柴窑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柴窑与元青花一样,历经磨难,根在祖国、根在民间,答案从书本从博物馆是找不到的,要找答案就要调整思路深入社会、深入民间。现在探索柴窑之秘早已拉开序幕,最终谜底是会被撤底揭开的,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考古研究的魅力在于发现,是踏实严谨的科学行为,切忌附会牵强!

 

八、目前柴窑器物的鉴定及确认
 

    在未发现古窑址的情况下,柴窑器物能不能确认呢?笔者认为“能”。

    柴窑应包括“足多粗黄土”的一般作品与“制精色异”的薄胎精品,柴窑薄胎器是能分离出来的。宋元以前的古代窑口相对少的多,各窑口的作品也容易区别的多,高古瓷中的薄胎器凡苻合历史记载的柴窑特征,用排除法能排除秘色、湖田、汝窑、定窑、耀州等其它窑口可能性的作品就是柴窑作品!再说的简单些,“汝窑的釉,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只要“釉色胜汝,胎薄于定”古旧特征开门的古瓷就是柴窑作品,这批疑似器物胎薄于定,釉色无出其右者,柴窑当之无愧!至于柴窑其它不同壁厚也包括“足多粗黄土”的作品用排除法筛选定位也更应是不难区分的。即便古窑址发现不了,大部分柴窑器物也是可以准确识别的。

    柴窑器毕竟太美了,美的让人愿穿越时空去寻觅.实物一旦现眼前,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笔者藏品也经历了由怀疑到确认的过程!

    笔者认为我们的鉴定理念急需更新,前人定的调子成了不可逾越的雷池,师傅的话成了绝对真理,死的书本限制住了活人,这还怎么开拓进取!要敢于冲破迂腐滞后的认识观!

    柴窑的烧造时间并不长,但因作品深受世人珍爱,以各种形式保留至今的器物应不会太少,如果改变先入为主、保守僵化的思维模式,对早日揭开柴窑之秘必将大有裨益。

    在近代史上有种怪现象,文博界对国内文物熟视无睹反映迟钝,元青花龙纹象耳瓶就是典型事例,对国民的文物研究往往冷漠排斥,但同类文物一经外国人粉饰则一窝疯的吹捧。现在发现的疑柴器物旧气开门,也极精美,但少有人认真对待,而日本人的一件残器竟炒的沸沸扬扬,令人奇怪的很!为什么竟会是这种状态?

    柴窑薄胎器独步天下是当之无愧的,这也为我们能把它们准确分离出来提供了便利。然而这一问题却被我们自己乱了阵脚:神秘复杂化,更甚元青花,热衷口水仗,要领少人抓!其实元青花是国外捧出来的,再说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的很有限,在我国古代陶瓷中元青花的工艺水准实在算不了什么,更无法与五代柴窑相比。

 

九、尾声
 

    中国文物在国内被冷落,到国外却成了珍罕文物,于是国内一片震惊欢呼,仅此一点不值得深思吗?基于多种原因,现在国内文博收藏界正处于权威备受质疑的变革时代,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当前健全法制和提高人文素质是当务之急。研究古代艺术品应首先看它具不具备古旧特证,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只遵循前人并不完备的著述,只注重器型、釉色、纹饰、工艺按图索骥,那是教条迂腐而幼稚的怪圈。我们必须跳出这一怪圈!

     这是一个节奏感很强的特殊历史阶段,但相信这一阶段不会太久。正是这种大环境,同时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绝好时机。

    收藏要见机早,行动快,大家都明白了的时侯属于自己的机会相对就少多了。稳准、快捷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如意法门,瞻前顾后、忧柔寡断是难以成事的。

    目前社会经济腾飞,各地土地大开发为我们提供了收藏绝佳时机,为国家为全人类的利益藏宝于民,谁抓住这一时机谁就是收藏界的骄傲!

    越是真理越简明,越是科学越高效。真理科学往往寓于最普通的事物之中,发掘悟性拓宽思路,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柴器只应天宫有,工艺绝伦世所罕;

    上手飘忽感欲动,多彩多姿青如天;

    古来瓷魁无匹对,美伦美焕荡心弦;

    世人若问更替事,曾识世宗都点检;

    五代至今千余载,世间相逢须有缘;

    只忧玉皇金旨下,此物灵异能飞天!

                                        

2009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王国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