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无能为力的湿气,中医仅需1个古方

 智多星书城 2017-03-07

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成为“六淫”。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难去除的一种。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中医认为脾和湿关系最为显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说到湿,自然就绕不过脾脏。

脾脏喜燥恶湿,最大的功能便是运化水湿。体内水液的正常运化,依赖于脾气的充足。(肾主水,肺主宣发肃降,二者对水液有一个调节,但最直接最紧密的还是脾。)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湿气重的人都会有脾虚。脾虚导致湿气更易让机体出现症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湿是一种状态,它当然与水有关,但不是湿度表上的数字概念,也不完全是“含水量”,而是过量的水汽与身体脏腑相容后产生的体制变化形态。从阴阳的角度,属阴。而身体以阳为正,阴为邪,故寒湿都须消除。

祛湿的根本是扶阳。当人体阳气充足时,湿邪就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防止湿邪侵袭人体,首先要避免身体的阳气受损。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临床表现多为沉重感或重着不移。(例如:倦怠无力、头重。湿邪留滞关节:关节疼痛酸楚)浊,即混浊,秽浊。(大便溏泄、小便浑浊)湿性粘滞:粘,即黏腻;滞,即停滞。如湿滞大肠,腑气不利则大便粘腻不爽。病程的缠绵性。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故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致病多伤人体下部。

1800多年前,张仲景《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湿寒都到骨髓了,宜用热汤药对治。如果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以致更加难以消除。

湿气是一个感觉层面上的概念及整体机能运行不畅的原因,靠现代医学仪器检验化验也不可具体描述。面对而中医所认为的湿气,西医也许能检查到胃肠道功能紊乱(因为大便粘稠),这个时候如果开一些药物进行肠胃疏通,可能减缓一些表面症状,但湿气并不会因此被去除。

中医对付湿的方法:

由脾肾阳虚,体内水液的正常运化停滞。证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1.中草药调理,例如:茯苓、砂仁、芡实、威灵仙、防几、苍术、厚朴、佩兰等。

2.饮食调理,清淡为宜。赤小豆、芥菜、葱姜蒜等

3.适量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即可达到良好的保健作用,跑步、快步走、散步、游泳、打球、太极拳等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促进湿气排出,提高身体抵抗力。

4.还可采用艾灸针灸等方法祛湿

5.进行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外治的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在央视的《健康之路》栏目中也有过科普。

你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在《清太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

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此后渐渐流传于民间,经现代科技改良制成药包贴涌泉穴叫足贴。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湿效果要好。

想要了解和学习的读者朋友,可以去马云的网站,查找“王三喜祛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