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宫颈TBS报告系统》读书体会(13)——第二章 非肿瘤性所见(细菌)

 TLPC5668 2017-03-07

         TBS报告系统要求报告的五大类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菌群变化,概念最模糊报告最不规范的也是这个报告术语。“菌群变化,提示细菌性阴道病”是TBS报系统的术语描述,书中的判读标准只有短短的三句话,注释部分相对其它的病原微生物描述,则是用了最多的篇幅。我们先看看定义部分:



         菌群变化,提示细菌性阴道病。这个报告术语的几个关键词,我自己理解的重要性是“提示”>“变化”>“病”。


         我们镜下所看见的细菌,并不是某一种单一的菌落,而是包括阴道加德纳菌在内的多种菌群。这些细菌以球菌为主,是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时被阴道内占主导地位的乳酸杆菌所抑制,数量不多,不具备致病性。当我们在镜下看见球菌覆盖在鳞状上皮的表面,形成较多的“线索细胞”时,说明阴道菌群发生了从乳酸杆菌到多种菌群的转换。由于个体差异,此时有可能致病,也有可能不致病。而且宫颈细胞学样本所见到的线索细胞,并不能代表子宫颈和阴道的整个菌群。所以,宫颈细胞学报告单只能提示临床医生有病的的可能,但是不能做出直接的临床诊断。菌群发生变化,不一定引起炎症,这种改变称之为“细菌性阴道病”比“细菌性阴道炎”要更加准确。



         液基细胞制片,背景中的细菌通常都被处理掉:细菌很小,膜式技术可以把它们从滤孔吸走;细菌也很轻,沉降式技术可以使单独的细菌与上皮细胞分层被清除,只有那些粘附在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菌,才能随着细胞被收集而最终呈现在我们光镜下。所以与传统涂片那种满视野都是菌落覆盖完全不同,液基制片背景可以很干净。菌落覆盖在鳞状上皮表面,低倍镜下一下子就映入眼帘,我想是不是由于很容易被发现,才取名叫“线索细胞”呢?



         上图为TBS报告系统书本上的插图,我们可以清洗的观察到线索细胞绝大部分是球菌,蓝染,犹如细小的沙粒覆盖在细胞表面。球菌数量增加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背景中极少见到有乳酸杆菌的存在。


         鳞状上皮只要有菌落覆盖,无论量多量少,都可以称为“线索细胞”。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工作当中,我们到底发现多少线索细胞,才予以报告“菌群变化,提示细菌性阴道病”?20%,40%还是60%?或许不同的医生都有自己的标准,因为TBS报告系统无论是第二还是第三版,都没有给出一个参考值。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是把20%的鳞状上皮有菌落覆盖作为一个阈值,这个值没有依据,只不过用的医生比较多罢了。我个人平时也是用这个比例作为一个参考,不过实际发报告的时候,也只是一种感觉,确实没有必要过多纠结于遮盖比例到底是18%或是21%,到底报还是不报?


         这个报告术语,如果把概念理解清楚了,要准确的报告不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倍镜下一看,就是个细菌,大笔一挥,诊断写上,片子根本不再经过高倍镜观察,从而有可能漏掉细菌面纱之下的病变。



        以上几个图是同一病例,线索细胞很显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阅片习惯,箭头所示的病变细胞就有可能看都没有看就漏了。这是一个HSIL病例。



        面纱之下,遮盖的大多是绝世芳颜,但也有可能是痛苦的伤疤。遇到菌群失调的片子,我们要做到歌曲中所吟唱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脸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