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为什么我总是倡导勤奋劳动?

 昵称31496050 2017-03-08


我认为,勤奋,是当代人们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寻回的精神品格。


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唯物化”了。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因此,所谓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


既然劳动是为了获取金钱报酬而不得不干的苦差事,那么少劳多得,工作尽量要轻松,钞票尽量要多拿,这种想法就变得“很合理”,似乎天经地义。这样的劳动观蔓延到整个日本社会,甚至渗透到教育机构。



教师,对成长期儿童的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是个“圣职”。


但是现在,太多老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劳动者,不过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失却了为人之师的尊严和真诚。教育荒废,一些学校甚至连课堂纪律都形同虚设,这种态度,可以说,直接造成了社会对勤奋精神的抛弃。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还保留了勤奋工作的精神。但后来欧美批评日本劳动过头,应该增加休闲时间。日本从官方到民间,连忙做出调整,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节假休息日。


有一个时期,社会甚至形成一种风气,把热情工作看成了罪恶。到现在勤奋的价值仍然低得可怜。


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对此,我无意否定,但对西方这类价值观无批判地全盘接受,轻视劳动价值的做法,我认为是大错特错了。


同样,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生活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工作蕴含着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



过去,日本人曾经非常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勤奋工作能够产生自豪感,带来精神的富足。


比较玩乐,劳动更能让人快乐——这种精神的感受;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种工作的技巧;不是被迫的、被动的工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劳动的智慧...


这一切,过去拥有,现在却丧失殆尽。从前人门的劳动观中所蕴含的珍贵意义,难道不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吗?


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我们需要寻回勤奋劳动的精神品质。这样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本文摘编自《活法》

一本在中国红了十年的人生与经营哲学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