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说为什么乱世出忠臣?

 伟天英 2017-03-13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智慧出焉,有大伪。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老子《道德经》说为什么乱世出忠臣?

因此“大道”废除了,才会出现仁义。这里是接着前面讲领导者的四种境界。正因为世界缺失了仁义,我们才会去强调仁义。若仁义尚在,又何须挂齿。

当领导者用各种智慧来管理时,就容易出伪装,弄虚作假等这样的问题了。老子反对用巧智去管理,这是将智慧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老子《道德经》说为什么乱世出忠臣?

家庭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就会提出孝慈。(孝: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慈: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当社会上开始提倡孝顺和慈爱的时候,说明人们已经缺失这样的品质了。领导者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尊重员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老子并不喜欢这样,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国家陷于混乱,才显出忠臣。当整个国家系统出问题的时候,大家才标榜忠贞,甚至人人争当忠臣。正所谓:

国破思良将,乱世出忠臣。

“国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所谓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岂不个个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吗?因此,他主张不需特别赞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在灵泉石壁上的两句话:“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也才是天大的幸福。

老子这段话,干万不要随随便便看过。近几十年来,我发现有人研究老子,读了此章之后,不作深入一层的体会,便骤下错误的评语说,老子反对仁义,反对智慧,反对作忠臣,反对作孝子。这不曲解得太严重了吗!其实老子并不反对这些,他只是要我们预防其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作用而已。老子并不否定孝慈、忠贞,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够是忠臣,都能在大道之上做事,不需要特别提倡标榜这些本来自然而然应该拥有的品德。因为缺失,所以提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