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304条之我见

 乐山有大佛 2017-03-14

伤寒论》少阴篇 304 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与原文 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两条处方相同,而症状却相差甚远。有医家认为两条论述的均是少阴寒湿身痛的证治。病机为阳虚水寒、脾虚湿盛,只是轻重有别。亦有医家将原文顺序打乱,以方统之,将 304305两条归之于附子汤名下,与其他四逆辈相较。然而笔者认为张仲景将两条合而谈之,并非为附子汤而立。而是真正从临床出发,示人以法。提示在少阴病的诊疗过程中,怎样明确诊断,怎样为疾病的转归争取时间。其中 304 条中“当灸之”的意义尤其深远。对此笔者贸然提出以下认识,只求抛砖引玉,望同仁斧正。

1 诸家之论对于本条原文,诸家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认识。成无己于《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依成无己言无热阴盛便用附子汤,不足以立论。更言附子汤温经散寒,则茯苓、白术、人参、甘草、白芍俱无依据可言。柯琴于《伤寒来苏集》中虽探究病机、病势,却将两条并于附子汤之下,反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避而不谈。虽意在以方领路,然而附子汤再脱离原文顺序的情况下是很难让后学掌握的,更无谈举一反三。尤在泾于《伤寒贯珠集》中论:“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尤在泾对病症的分析显然禀成无己之论,实际上也避开了为何是证定用附子汤的问题。吴谦于《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认为两条为:“互发其义,以出其治也”。取 304 条与白虎加参汤相较,又取 305 条与麻黄汤比类。终未言尽比邻两条之关系。

2 原文辨析

2.1 304 条与 305 条的关系 304 条“口中和”意为口不苦不渴,后世舌诊盛行亦有医家加“舌不绛而润”,可从。张仲景言口中和,似是一症,其实用的是排除的方法:单从“背恶寒,口中和”两症来看与太阳病证非常相似。故有医家将“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比。然此句之前贯以少阴病一二日,其病机必合于少阴病机之“脉微细,但欲寐”。“背恶寒”一症有医家认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寒甚,溢于太阳地面,故见背恶寒。亦是里病及表的证明。

304 条必及 305 条,305 条历代医家论述大同小异,简言之则是邪在里故脉沉,阳气虚而不达四末故手足寒,阴凝之气滞而不行,留著经脉骨节之间故体痛,骨节痛。脉症相合,病机契合。为阳微阴盛、水寒土湿已成之证。比较两条不难发现,304条虽内有阴寒,而表证初见恶寒,外透之机已成。内寒之势已直逼太阳之地,太阳为三阳之巨阳,此阳失守,定将发展成为 305 条的通体内外一派寒凉。节痛肢寒便是明证。故于此未见之时主之以附子汤,态度十分坚决。可见 304 条与 305 作为同一证候在临床上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与模糊的。

 张仲景在编写原文的时候是十分在意顺序及疾病发展规律的,是十分符合临床的。

2.2 304 条“当灸之”的意义及取穴 “当灸之”此处寓意有二:一为投石问路,试探治疗在鉴别诊断上提供依据;二为简便迅捷,既病防变为辨证论治及疾病转归赢得时间;三为祛寒通阳,回阳救逆,使药力更好的发挥作用。

首先,灸法作为简便疗法,在治疗量上是很容易控制的,这为笔者在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上提供了有效方法,正所谓投石问路,避免了药物进入身体后因辨证失误造成的损害,思之仲景实在是对后学用心良苦,也确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的。其次灸法在驱散寒邪、温通阳气中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附子汤能被胃土受得,须由脾阳通过经脉方能送至周身。灸法便是为附子汤的药力能够更好的发挥开路的先锋。这种方法在《伤寒论》中也有相同的应用之处。如第 24 条的服桂枝汤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引《医学入门》所论言灸法之回阳救逆:182“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火就燥之意也。”[1]

2.3 附子汤中芍药之用 有医家称附子汤为温补第一方,笔者认为不为过。较之四逆、通脉四逆汤中少了干姜的温运中寒以挽土败火亡之急,多了茯苓、白术健脾燥湿,人参补中扶土,其中各医家对芍药的应用见仁见智,有言反佐之用者、有言兼制附子者、有言和木息风者。《本草纲目》言芍药苦泄,后世说芍药酸收。芍药在临床确有各家所论之功效。然从少阴病的特点来看,少阴病多是土败火伤之事。有从寒而用四逆者,有从热而用黄连阿胶鸡子黄者,亦有缘于内结而用承气者。笔者认为,附子汤之芍药乃是风动之治者。芍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治疗除表证的和营血之外,多是以风动而论。无论此风是因附子之类过用而起,还是因肝肾阴亏之由。经方配伍严禁,无论是治是防,定有可用之理方有可用之药,芍药亦然。仅从 304 条口中和一证可见,口不渴则津液未伤,亦无风动之兆,所以也无法看到芍药之用。必须在明了 304 条在全文中的位置之后,方能看出若不及时治疗便会迅速出现305 条节痛肢寒等症,此时用附子温阳,定将人身正常的津液耗去,此病可治在于津液尚存,乃有可回阳之地,津液一旦被伤,此病必定成为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生死参半之证。此徒知附子温阳,不明附子亦动风伤阴之过也。

综上,张仲景在编写原文的时候是十分在意顺序及疾病发展规律的,是十分符合临床的。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临床辨治必须针对某一相对静止阶段进行辨证论治[2]。从 304条与 305 条两者的关系辨析可得,两条原文既存在轻重之不同,更多的是提示人体正气的盛衰及病势走向。故必合而论之。从当灸之一句可推 304 条在临床中是很难明确诊断,灸法的介入为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并为后面的治疗打下基础。从附子汤中芍药的应用,可推 304 条到 305 的发展,阴液的存留是关键。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