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都说《红楼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小说,无数的中国人读它研究它关心它,却理不清它的历史背景。关于作者的争论点也同样很多。 首先就是曹家的祖籍,有“辽阳说”、“丰润说”、“进贤说”等等。此外还有诸如曹雪芹在八旗里面是哪一个旗,他们家是汉姓包衣还是汉军?他爸爸是谁?等等,大家都各执一端,完全没有共识。 曹雪芹的高祖是从明末就驻守辽东的曹振彦,正是他奠定了曹氏约百年的风光家业。曹振彦与其父辈或在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破沈阳城时被俘归旗成为汉姓包衣,汉姓包衣就是清军入关前投降满洲贵族的家奴。他并非像很多学界中人所说是军功出身,经考证,黄一农发现,他担任的都是文官。 有一本书叫作《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面的姓氏绝大部分都是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就存在的。里面记录的3800多个姓氏里,有800多个汉姓包衣,曹家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满族在占领整个中国的过程中,需要底层百姓跟统治者的直接互动。而这些汉姓包衣既懂满文,也懂汉语,是清朝统治地方不可或缺的力量。 通过研究,黄一农确定,曹雪芹家的祖籍不是丰润,但是,曹家跟丰润的关系却非泛泛。在河北丰润有一支姓曹的人,叫曹鼎望。清朝初年他投降满洲人,当了知府。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跟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以骨肉兄弟相称,在曹寅的文集中不止一次出现,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很多学者就此认定曹雪芹家是丰润的。但反对的人认为,在曹鼎望告老还乡之后,修族谱和地方志,但这族谱里完全没有曹寅一家的人,所以丰润说不成立。 在崇祯二年(1629年)的时候,丰润曹家三兄弟的叔祖曹邦随着打到丰润的满洲大军出了关,他并不是被俘,而是主动跟满洲人走的。因为史料记载,满洲大军并没有攻破丰润,曹家的家书也记载说,是有先前就投降的人引荐。而跟随曹邦走的,还有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张自德,两家均以汉姓包衣身份步入宦途,此故,两家后人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入关之后,曹邦与曹振彦双方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宋代的开国大将曹彬,所以是在辽东认祖。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张自德的长子纯修与曹振彦之孙曹寅时相往还,关系非同一般。 黄一农在文献中发现有一个叫邵真延的人,这个人名字的满文写法和曹振彦完全相同,那就说明这是一个人,只是译法不同。并由此判定曹振彦是阿济格的直属包衣。曹振彦长期担任镶白旗下阿济格王府中的长史并于崇德年间缘事去职。紧接着,清廷在顺治朝以锐不可当之势全面入主中原,由于政权新肇,急需充补大量熟稔满汉双语的旗人担任地方官,汉姓包衣亦因此得以入仕,曹振彦遂通过八旗贡士的考选,于顺治七年(1650年)外放至山西平阳府吉州担任知州。 爱新觉罗·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多尔衮、多铎为同父同母的兄弟。清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带领清军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顺治元年(1644年)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四月,与吴三桂、豫王多铎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切断李自成后路,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五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大同叛乱。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他自恃功高,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济尔哈朗等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削爵幽禁处死,诸子皆处为庶人。 经此皇家的宫廷政争,曹家的旗籍改隶直属皇帝的正白旗,意外有了机会接近权力核心。康熙二年(1663年),曹玺奉旨出任江宁织造,其家自此成为康熙帝的亲信,子孙们创造了由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三代四人袭替江宁织造超过半世纪之罕例。康熙帝更将曹寅长女曹佳氏指婚给平郡王纳尔苏,他很可能破例成为第一位出身汉姓包衣的嫡福晋。此外,曹寅也将妹妹许配给讷音富察氏之傅鼐,还通过曹佳氏次子福秀的连襟,而与叶赫那兰氏、辉发那拉氏甚至乾隆皇帝等宗室成为远亲,这些都让曹家因此而大幅提升其社会地位。 然而,许多曹家、阿济格家以及纳兰明珠家的亲友皆曾积极介入康熙朝的夺嫡之争,且与皇四子胤禛敌对,雍正帝登基后即借故对这些八旗重臣与宗室次第展开清算,曹家也很可能因此于雍正五、六年(即1727、1728年)间被抄家。黄一农认为,曹雪芹的父亲应是曹寅第五子曹頫(其中只有第三子曹颜为曹寅亲生,其余四子均为曹寅弟弟曹荃所生)。当时的曹雪芹应不超过15岁,从中应强烈地感受到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至“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剧变,或许就在此一背景下,看尽人世沧桑并潦倒隐居在北京西郊黄叶村的曹雪芹遂起意从自己的家族或亲友走过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把较精彩的故事与人物改写铺陈为一部小说。 作者黄金生,原文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