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最好吃的牛杂,能吃上全靠运气!

 一叶知秋6012 2017-03-23
牛杂——这道菜式,

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传统美食,

源自数百年前的老西关地区,

从前富贵人家只吃牛肉,

剩下的牛内脏无人问津,

不知道是谁,

用酱料焖制成牛杂煲,

穿成一串串地沿街叫卖。

如今,想在热闹的西关街头,

吃上一口美味牛杂并不容易,

种类繁多,却难以避免鱼目混珠。

可只要再坐过几站路,

就能吃到那一口,

连老广都服气的牛杂,

与一般的牛杂不一样,

这里的牛杂自有另一番美味。

阿婆牛杂

一家手制的木手推车,

一把褪色的遮阳伞,

一个佝偻着的老婆婆,

一锅热腾腾的牛杂,

就是远近驰名的阿婆牛杂。

本土漫画家为阿婆牛杂创作的漫画

没有招牌,没有地址,

可一说起牛杂,

老广总会想起这里。

没有营业时间,

一周只开一个下午,

一个月营业时间不过几小时,

可每次都得大排长龙。

28 年的美味,

是一代人的回忆。

不懂上网,不懂宣传的老太太,

上网一搜 ' 阿婆牛杂 ',

跳出来却有将近七万的词条。

在芳村地铁站出来,

走进陆居路市场,

在旁边一条叫做民治大街的小巷里,

阿婆牛杂就藏在这里。

阿婆牛杂摊的位置不好找,

网友为此画了简易地图放在网上。

牛杂档还没有开卖,

阿婆还在整理锅具的时候,

就已经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只见阿婆不紧不慢地在牛杂锅旁,

放上剪刀、钳子、碟子和一次性碗,

旁边堆着瓶瓶罐罐的调料,

和提前焖好的牛杂和串串,

旁边放着几张塑料矮椅子。

队伍后面等的人太多了,

阿婆对他们说:

' 别等了,只剩 30 份了,下次吧。'

可即便这样,

队伍的人也没散去,

毕竟一周只开几小时,

周六周日抓不住,

下雨天不开,没时间不开,

能遇上,全靠缘分和运气。

每周只卖一天,

却是一代人的味觉习惯。

摊主阿婆,姓陈,

因为名字中带 ' 桂 ' 字,

邻居们都叫她 ' 桂姐 '。

从 1989 年摆摊开始到现在,

桂姐的牛杂摊已经走过 28 年了。

当时只是因为家人下岗,

生活费不够,

年事已高的她为了帮补家计,

天命之年才开始 ' 创业 '。

这些年,附近学校的小学生,

吃着她的牛杂长大,

大家只亲切地叫她阿婆,

她也乐呵呵地应着。

几十年的牛杂生涯,

如果从前为的是生计,

现在为的是人情味。

' 就爱卖牛杂的时候,

和街坊见见面,聊聊天。' 桂姐说。

已经八十多岁的桂姐,

现在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

要是哪个周末没开摊,

也许就是老寒腿累着了。

单靠坚持的小摊,

又怎能成为口口相传的美味?

只因里面有桂姐的 ' 独门秘方 '。

这儿是为数不多用南乳调味的牛杂摊,

南乳从前可是广东地区的常见的调味料,

现在层出不穷的制作方式,

南乳制作的美味也就少了。

南乳秘制的调料,

再加上新鲜的花生油,

牛杂的汤底也就差不多了。

焖制好的牛杂,

桂姐还得一串串地穿好,

放在老煤炉上焖制。

牛杂的选材也很重要,

牛肺一定要洗得很干净,

否则味道就会影响一锅汤底,

牛肚要厚厚的才好吃。

售卖的时候,

桂姐还会边添加汤,

边加入花生酱。

除了常见牛肺、牛肠,

这里还有不常见的牛蒡、牛脆骨。

萝卜、韭菜、面筋更是受欢迎。

点上一碗牛杂,

南乳的香味诱人,

还没开吃,口水已不自觉咽下,

加入黄糖后的汤底,

不仅不会太甜腻,

还带出了萝卜的鲜味。

牛脆骨又入味又爽脆,

牛筋入味却不韧,

每一种都值得尝试。

现在只有在每周末的下午

才能 ' 偶遇 ' 阿婆牛杂,

慕名而去还得算上日子。

桂姐说现在年纪大了,

每次开摊前,

她都得准备好几天,

买材料,做串串,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而每锅牛杂的利润不过 200 元左右。

说起有没有打算收徒弟,

桂姐却说,

做牛杂又不是什么武林秘籍,

讲出来就这么简单,

怎么收徒弟啊。

街坊捧场就够了。

我们感谢这土地上,

仍然有着执守美味的匠人。

曾经认为世上没有 ' 一期一会 ',

可有些美味却是,

尝一遍,便少一遍,

曾尝过,足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