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联墨」王蘧常 章草四言联

 鸿墨轩3dec 2017-03-28

王蘧常 章草四言联

中国书法网

【名家联墨】

 

「名家联墨」王蘧常 章草四言联

 

作品鉴赏

章草主要盛行于汉至晋代,与行草类似,大多笔意流畅,字迹娟秀,属帖学一路。除晋代陆机的《平复帖》以外,其他章草书迹均以妩媚胜,元代赵氏,明代宋克更是每况愈下,去古益远。清代末年,阮、包、康诸贤力倡北碑,始有大量写碑的书家出现。沈曾植并探索草书与北碑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沈更多从倪元路、黄道周等明代书家入手,点画方折过死,做作太甚。用笔常尖锋入纸,使点画尖刻外露。结字东歪西到,有意跌荡,过于安排。沈所以名大,一缘于官高,二缘于学显,功力实有不逮。沈曾植为后代开一种风气。本世纪其他章草书家如王世镗基本上局限于帖学范围,郑诵先虽吸收了一些汉碑及少数北碑,但未能彻底,面目仍近于帖学一脉,他们并没有沿着沈氏的路子发展下去,充其量能够承传薪火而已。

王蘧常出现,章草面目为之改观。魏碑和草书本来有些水火不容,一个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个以圆笔为主,多转而少折。没有方折谈不上北碑,没有圆转也谈不上草书。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铸帖之说,许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图开创书法新局面。而草鲜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终于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广艺舟双楫》),未能涉及草书。王蘧常先生则力攻其难,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字形上,王先生不依不傍,不仅与沈寐叟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于一身,将先贤遗迹化为己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之程度超过了此前的所有书家,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

现代社会信息资料之丰富,远远优于古代社会,现代书家对法书的拥有也远远超过古代书家,但事实上,这种有利条件对大多数书家反而造成一种信息干扰,许多书家杂学乱临,笔墨浮躁,有利变为不利甚至有害。-

王蘧常先生是最善于利用这种有利因素的现代书家,他几乎将现有的资料运用到最佳状态,从而使现代书家应当超越古代书家的理论成为事实。当然,王先生的真正创造还应是他的笔法。我们不能否认沈寐叟对王蘧常的影响,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脱胎换骨,尤在笔法上已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一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

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

这些同样也不是说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凭空创造出这种模样,而是来自于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对《爨宝子》、《爨龙颜》的临习非常值得注意,他几乎是把这两种碑刻唯一没有写死的书家,由此上溯,他同样把方正一路汉碑写出草书旨趣,碑与帖的互用,终于蜕变出他的章草风格。

 

「名家联墨」王蘧常 章草四言联

 

「名家联墨」王蘧常 章草四言联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 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王蘧常以章草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

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

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释文手扶锄把望北京,每逢佳节想亲人,迎接祖国喜庆日,我唱山歌献红心。-

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千山万水齐欢腾,亿万工农挺腰干,五洲四海风雷滚。-

毛主席向咱们一挥手,万里征途早铺成,喜看祖国一片红,工农掌权管金印-

一九七三年建军节,民歌三首。王蘧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