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访谈]邓艳红教授:Post ASCO GI结直肠癌看点回顾

 wxyi2017 2017-04-02

整理:刘婧

来源:肿瘤资讯

第三届Post ASCO GI会议如期举行,我们就结直肠癌分期变化的要点及精准治疗等问题,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教授进行了请教,一起来看看在今年的大会上,结直肠癌领域又有哪些变化吧!


肿瘤资讯:请您分享一下举办Post ASCO GI会议的初衷和心得,以及未来的计划。


邓艳红教授:今年Post ASCO GI会议已经是第三届,我们举办这个会后会的启发是来源于林桐榆教授举办的Post ASCO会议,这也是一个会后会。根据这个启发,我们从3年前开始举办本会议,到现在已经是第3年,因为该会议确实能够传递出许多新的东西,所以已经有不少的同道在会议前来询问我们什么时候举办这个会议?因此,我们计划每年3月的第一个周末来举办Post ASCO GI的会议,也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我们也会根据参会者的反馈进行不断的改进。

 

肿瘤资讯:从2017年始,第8版的AJCC分期正式在临床应用,请您介绍一下第8版分期第更新要点。


邓艳红教授:好的,这应该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以前,对于AJCC第8版的分期,我曾报予非常大的厚望。在今天的讲课中,我提到了一个关于癌结节的问题,当既有淋巴结转移又有癌结节转移的时候,这时候的淋巴结分期应该怎么算?我很希望AJCC第8版的分期能够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癌结节的预后比淋巴结更差,如果在两者都有转移的时候,我们不去计算癌结节的数量,有可能会低估分期。所以,在以前,我一直很期待AJCC第8版能够有这方面的改进,但是很遗憾,没有!所以总体来说,新分期的改进不是太多。总结起来,新分期的改进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强调了该分期系统不太适合阑尾、小肠及神经内分泌的肿瘤;

 

2. 专门将腹膜转移定义为M1C,这是因为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预后极差,在以前的M分期,只分为a和b,今年就分成了a、b、c,c就代表腹膜转移,也就是AJCC要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如果病人出现腹膜转移,患者预后不良;

 

3. 明确区分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以前只是统一称为脉管浸润,今年则做了进一步细分,因为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其预后不太一样;

 

4.将分子标志物的作用纳入分期,在今天的大会中也有同道提到了如何将分子标志物更好的整合到TNM的分期里面去。这次整合的分子标志物包括:微卫星不稳定、KRAS、BRAS、BRAF。这几个指标的预后预测作用都在AJCC的分期里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肿瘤资讯:请您分享一下本次ASCO GI会议结直肠癌领域的热点研究。


邓艳红教授:结直肠癌,尤其是晚期结直肠癌也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今天梁后杰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几个内容:

 

1.免疫治疗:大家都知道免疫治疗在肠癌的治疗中效果不太好。我自己也一度认为,免疫治疗在肠癌中应该不会有什么进步。结直肠癌分子靶向的治疗已经远远落后于肺癌的治疗,免疫治疗在肠癌领域也落后于肺癌,不过MSI标志物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包括一些新的组合,也让我们看到不单纯是MSI的病人才对免疫治疗有效,不管是联合还是新的标志物的筛选,都有机会使得免疫治疗在肠癌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今年ASCO GI也更新了另外一个PD-1的抗体在MSI-H病人中的疗效。

 

2.预后特别差的BRAF突变的病例,在西方国家要略高于我国,所以他们会专门去关注BRAF突变的人群。针对这组人群的治疗,有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再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者联合一个化疗的药物,比如:伊立替康。这些尝试都在不断的进行。从现有的数据看起来,包括在今年的ASCO GI会议所报道的数据来看,似乎并没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BRAF突变的病人对这些治疗的异质性也非常高。所以,虽然没有太大突破,但大家仍在继续努力研究。

 

3.关于部位。这也是从去年的ASCO一直热到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盲肠到直肠,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所以今年又有专家把直肠和左半结肠进行对比,确实能看到一些区别。我们知道结肠和直肠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两者起源不同,细胞组成也不一样,所以对于直肠和左半结肠的区别,我一点也不意外。只是说这些区别以后如何指导我们临床的治疗,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来给我们答案。

    

肿瘤资讯:请您介绍一下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目前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邓艳红教授:我个人认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最大的挑战在于目前尚无非常好的、基于各种标志物的、精准的筛选治疗。就像我刚才所说,在个体化治疗方面,肠癌的治疗已经远远落后于肺癌。肠癌治疗最大的困难在于在分子靶向治疗上没有大的突破,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分子靶向药物,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还没有发现非常明确的肠癌驱动基因,而在肺癌,就有明确的EGFR依赖的一些病人。大家都在讲精准治疗,但是实际上我们不知道精准治疗在哪里,所以,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这里。

 

肿瘤资讯:肠道微生物和结直肠的发病风险及预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邓艳红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今天的会议议程中,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李孟鸿教授专门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演讲,在世界范围内,这个话题也属于非常热点的话题。现在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肠道,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肠道,肠道的微生物跟人体的免疫状态是分不开的,微生物的变化也跟肠癌的发病率息息相关。目前,我们自己团队的一些研究发现,微生物的变化跟化疗的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这些研究属于前期研究的状态,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细菌谱就是肠癌高发,什么样的细菌谱药物就不太敏感。不过,我们的团队,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研究团队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宋小编



爱学习 爱良医汇肿瘤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