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人文素养的渗透“五法”

 昵称15221501 2017-04-05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郭 冉      邮编:017000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 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 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 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 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 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素养培养
      一、利用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 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 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 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 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 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 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 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 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 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 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 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 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 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 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 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 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 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夯实学生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 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 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 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 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 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 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 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 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 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 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 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 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 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 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 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 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 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 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 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 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 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 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 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 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 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 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 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 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 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 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 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 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 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 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 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人文 情感, 更新阅读手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 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