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荨麻疹-----程宇宏总结4

 程宇宏 2017-04-05

【何绍奇治疗荨麻疹经验谈】 

  1.外感风邪:多在季节变换时为风邪乘袭,客于肌肤。证见无汗恶风,舌淡苔白,风团微红,遇风则甚,脉浮。治宜疏风散邪,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甘草、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梓白皮可用桑白皮代,赤小豆即饭赤豆,不能用一头红,一头黑的相思子。痒甚加蝉退、荆芥、防风;口干咽干,舌红脉数,去姜、枣,加石膏;风团色红者,加凉血药如紫草、丹皮、赤芍;搔之流水者,加祛湿药如苍术、车前草、地肤子、苡仁、滑石;腹胀、大便干结者,加酒炒大黄,或配吞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病例举例:任某某,女,14岁,2002年9月13日初诊。患荨麻疹三天,已用过抗过敏西药及地塞米松,风团仍未消退,周围色红,有抓痕,瘙痒异常,微恶风,心慌烦躁,脉浮数。拟祛风,解表,清热凉血。药予:麻黄6g,连翘10g,蝉退3g,荆芥6g,防风6g,赤芍6g,丹皮6g,甘草3g。二剂仅服一剂,即愈。

  2.血热:风团周围色红,剧烈瘙痒,心烦汗出,口干,舌红,脉滑数,多由风邪在表不解,深入血络,或忧思郁怒,五志化火,重灼血分,而致血热生风,治宜清热凉血,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味,药如生地、红花、桃仁、赤芍、丹皮、紫草、白鲜皮、当归、夜交藤、银花或忍冬藤等。

  病例举例:何某某,女,22岁,风团周围色红如丹,周围痒甚,烦躁欲哭,咽干,舌红,脉滑数,凉血清热可也,用桃红四物汤加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蝉退、荆芥,一剂效,二剂已。

  3.积滞脾运不及:荨麻疹亦有因饮食积滞,聚湿而致者,徒用一般祛风清热凉血之剂往往乏效,湿为有形之邪,其性黏滞,故往往日久难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湿邪未化热之前,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大便干溏不定,或便前腹痛,或恶心作呕,舌苔厚腻,或白或黄,渴不思饮,舌淡,脉濡,瘙痒风团周围呈淡红色。治宜芳香淡渗,燥湿行气,常用药如苍术、山楂、白蔻、藿香、茯苓皮、徐长卿、苡仁、木香、厚朴、槟榔、陈皮、冬瓜皮、防风。湿蕴化热,或饮食辛辣燥热,风团周围鲜红,痒甚,为湿热化火生风,治宜清利,常用药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车前草、茯苓皮、滑石、石膏、丹皮、赤芍、地肤子。

  病例举例:谭某某,男,46岁,军人。荨麻疹合并湿疹,已一年余,瘙痒不已,面红,喜冷恶热,腰腹部血痕累累,牙龈肿,苔腻,大便干结,脉滑数。湿热深入血分,治拟凉血活血,燥湿祛风,佐以清热泻火,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苦参、白鲜皮、虎杖、山楂、蝉衣、荆芥、防风、黄芩、白芷、升麻、细辛、徐长卿。6剂。

  复诊:荨麻疹不再起,自谓已愈80%以上,已不作痒,局部遗留色素沉着,眼眶周围黯黑,苔仍厚腻,餐后腹胀。重点改为燥湿活血,用楂曲平胃散加土茯苓、防风、蝉衣、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白鲜皮、紫草、徐长卿。10剂而愈。

  慢性荨麻疹有病延十多廿年的,我有两例治验,值得一说的一例为胡某,十几年来,风团此伏彼起,痒无宁日,曾经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俱无明显疗效。经仔细辨证,此人疹块焮红,喜冷恶热,湿热素盛,大便干溏不定,舌质黯淡,舌苔厚腻而黄,乃思子和“陈莝去而肠胃结,癥瘕尽而营卫昌”之语,用酒炒大黄、黄芩、黄连、马齿苋、冬瓜子、败酱草、生苡仁、槐花清肠,枳壳、木香调气,桃仁、丹参、红花、赤芍化瘀,佐以僵蚕、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痒,十余剂而痊愈。十余年后,我回四川相见,彼尚感谢不已也。另一例是北京外语学院教师,因在年轻时接受输血后而患荨麻疹,已二十多年。疹块苍白,遇寒则起,得热暂安。因门诊病人多,我简单问了几句,就开出一张通套的祛风活血方,患者看了,皱着眉头苦笑,说:这样的药,我吃过上千服了。我要回处方,询及尚有食少便溏,乏力,自汗等症状,静心思虑再四,乃从“得热暂安”上悟及此阳气不足又加营卫失调,改拟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制附片12g,淫羊藿12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珍珠母3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6g。服24剂,竟愈。 

    荨麻疹(六例)----赵丙南医案
    主诉:男14岁,四年来,全身经常反复出风疙瘩,近三天来又发作。
    现病史:全身皮肤出风疙瘩已四年。时起时消,早晚较剧,最近三天来又发作,痒甚,自觉与食物,季节无关。现无其他不适,饮食尚可,二便调和。
    检査:躯乾四肢散发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风团样扁平皮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可见搔痕血痂。
    脉象:弦细稍数。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风热束表,发爲痦疠。
    立法:清热,疏风,止痒。
    方药:
    霜桑叶—钱 举黄菊花五分杏仁泥一钱半 鲜芦根五钱 大青叶二钱 青连翘三钱 生甘草一钱半 薄荷叶一钱
    3月14日服上方三剂後,皮疹已全部消退,未见新生,症已基本痊癒,再以浮萍丸(方见301页)一两,日服一钱;防风通圣丸(附方75)一两二钱,日服一钱,巩固疗效。
    【例二】张××,39岁,男,住院号:522817,入院日期1965年6月30日。
    主诉:身上起疙瘩,时起时没一月余,全身泛发。
    现病史:一月前因患胃疼,曾在某诊所服药(药名不详),当晚即开始在下肢发生大片红斑,剧痒,抓後更多。以後继续经某诊所治疗,服药打针多次,一直未癒。自诉发病开始曾有前臂、手部生大小“疮”历史,後在诊所服用“磺胺”药,全身即泛发红斑。于6月2日曾来我院服用过中药,未见明显好转,又在某诊所注射“钙剂”,内服大小白药片,皮疹一直时起时落,每日夜晚加重,影响入睡。今洗澡出汗後受风,皮疹弥蔓全身搔痒难忍而入院治疗。儿年来胃纳不佳,二十年前会患肺结核,有多年神经衰弱及溃疡病历史。三日来,大便未行,全身自觉发热,小便短赤,口乾纳呆。
    检査: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温38.7℃,一般情况良好。头面五官正常,颈部甲状腺不大,其他未见异常。心(—),肺(—),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及肿物,肝大肋下三指,四肢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
    皮科检査:全身泛发大小不等扁平隆起的风团,顔面潮红,斑块之问布满索条状抓痕及血痂。
    化验:大便、尿常规均正常,血色素12.7克,红细胞计数4,350,000/立方毫米,白细胞计数10500/立方毫米,中粒细胞82%。
    脉象:弦滑微数。
    舌象:舌苔黄腻,舌体胖。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复感风热,风湿相搏,而爲瘩疠,
    立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
    荆芥二钱 牛蒡子二钱 连翘五钱 赤芍三钱 黄芩三钱 当归四钱 生石膏一两 白藓皮一两 六一散(包)五钱 生军三钱
    7月1日服上方一剂後,部分皮疹已见消退,搔痒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大便仍秘结,舌红,脉弦滑数,原方加全括蒌一两,防风三钱。7月2日皮疹基本消退,惟手掌部有少数皮疹,大便已畅,日解二次。脉弦滑,舌苔白。
    处方:
    当归五钱 生地五钱 赤芍三钱 防风二钱 刺蒺藜一两 浮萍三钱 蝉衣一钱半 白藓皮一两 地肤子一两 7月6日药後皮疹全部消退。继服浮萍丸三两,以巩固疗效。
    【例三】胡××,男,31岁,门诊号:434261,初诊日期1964年7月11日。
    主诉:全身起风疙瘩已十四年,近三天来发作。
    现病史:全身出风疙瘩已十四年。每至春、秋即发,阴天加剧,作痒,时隐时现。会于xx医院治疗,诊断爲荨麻疹。服抗过敏药後即感轻,停药後仍复发。近三天来全身泛发,搔痒明显,伴有腹痛,大便溏泻,胸闷。否认寄生虫史。
    检査:躯乾、四肢散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粉红色斑,稍隆起,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可见搔痕、血痂。
    脉象:细数。
    吉象:舌苔白,舌质淡红。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腠里不固,外感风邪。
    立法:疏风,止痒。
    方药:
    麻黄一钱半 荆芥穗二钱 防风二钱 杏仁泥二钱 白藓皮五钱 地肤子四钱 僵蚕三钱 桑白皮二钱 秦艽五钱 金银花七钱 茵陈蒿三钱 丝瓜络三钱
    9月23日,经服药三十四剂後,皮疹由大渐小,由多渐少,逐渐消失,痒感亦除。经复查已无皮疹出现,症获痊癒。于1964年10月20日患者来信说:自痊癒後已半年未再复发。
    【例四】张×,男,40岁,住院号:871683,住院日期1973年6月9日。
    主诉:周身起红色风团伴有发烧四天。
    现病史:四天前,劳动後出汗较多,到室外乘凉受寒,下肢突然出现红色风团,臀部及腰部相继出现,昨天开始发冷、发烧,体温38℃左右,上肢及前胸、後背均起同样大片风团,四天来时起时落,但始终未能全部消退,头面部及上肢也感发胀、发红。风团初起时色淡,并高出皮肤表面,继而肿胀稍消,留有红斑,痒感特别明显,影响食欲及睡眠,大便乾。1969年曾有类似发作,後来关节痛又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生病前未吃过其他药。
    检查:体温38℃,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散在红色风团,新发皮疹高出皮面,陈旧性皮疹留有红斑,皮疹成大片不规则形,头面、躯乾、四肢等处泛发,有明显搔痒抓痕,头面部及上肢明显肿胀。化验检查均属正常。
    脉象:弦滑稍数。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正常。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内有蕴热,风寒束表,发爲瘩瘩,
    立法:散风,清热,通里。
    方药:
    荆芥三钱 防风三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三钱 白藓皮一两 地肤子一两 苦参五钱 刺蒺藜一两 车前子(包)两 泽泻五钱 川军三钱 全瓜蒌一两
    6月11日,服上方两 剂後,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皮疹大部分已消退,但仍有新起的小片风团,肿胀已消。再按前方去川军继服三剂。6月12日皮疹全部消退,夜间仅有散在新起小风团,其他均属正常,出院後继服三剂。经门诊随访,临床痊癒,未再复发。
    【例五】吴×华,女,19岁,门诊号:482835,初诊日期1972年3月28日。
    主诉:发烧,身上起红斑搔痒已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游泳以後回家受风,突然高烧怕冷,全身起风疹,顔色深红,痒感明显,遇风则加重。大便乾而少,二、三日一行。尿色深黄,身倦,胃纳不佳,精神尚好。
    检査:体温39.6℃,全身性红色斑疹,融合成大片,压之退色,痒感明显。
    脉象:弦滑稍数。
    舌象: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里热外受风寒,发爲瘩疠。
    立法:清热凉血,散风止痒。
    方药:
    大青叶一两 生石膏一两 麻黄一钱 酒军三钱 紫草五钱 茜草三钱 大生地一两 白茅根一两 赤芍三钱 白藓皮一两 苦参五钱 薄荷(後下)三钱
    3月3日服上方一剂後,体温恢复正常,皮肤色红渐退,微痒,大便通畅,食纳好转。处方:
    大青叶一两 生石膏一两 赤芍三钱 紫草五钱 茜草三钱 丹参三钱 生地五钱 白茅根一两 薄荷三钱 川军三钱 元参三钱
    4月3日上方服三剂,皮肤搔痒已止,皮疹大部消退,躯乾部只有散在红斑,形状不规则,上方佐以养阴凉血之剂:
    大青叶一两 赤芍三钱 紫草五钱 茜草三钱 丹参三钱 生地三钱 白茅根五钱 地肤子三钱 黄芩三钱 元参三钱
    4月6日继服三剂後,又去游泳未再发病,随访三个月未再复发。
    【例六】李×敏,女,41岁,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2月10日。
    主诉:十余年来全身不断发生红疙瘩,痒甚。
    现病史:患者十余年来,不断在四肢、躯乾发生大片红色疙瘩,剧烈搔痒,时起时落,每早晚发疹较重,无一定部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後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面治疗不效。检査:四肢有散在指盖大或铜元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
    脉象:沉缓。
    舌象:苔白,舌质淡。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链绵不去,发于皮肤。
    立法: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琉风祛湿。
    方药:
    五加皮三钱 桑白皮三钱 地骨皮三钱 丹皮三钱 乾姜皮三钱 陈皮三钱 扁豆皮三钱 茯苓皮三钱 白藓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当归三钱 浮萍三钱
    2月17日进服上方七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後仍有少数皮疹,晚上也基本不发。2月26日复诊,又继服四剂後,皮疹即完全不发;又服三剂,临床治癒。
    [按语]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就是一股人所说的“风疹块”和“鬼饭疙瘩”。赵老医生认爲,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中所述之“搭瘩”或“瘾疹”。一般分爲急性、慢性两 大类。本病的发生多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或因过食高粱厚味、晕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多属急性荨麻疹)。若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多属慢性荨麻疹必从而可知风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条件。而“风爲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爲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爲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隐疹”。
    根据赵老医生的临床经验,本病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乾、小溲赤等症。舌质红、苦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组方一:
    荆芥穗二钱 防风二钱 金银花四钱 牛蒡子三钱 丹皮二钱 浮萍二钱 乾生地三钱 薄荷一钱半 黄芩三钱 蝉衣一钱 生甘草二钱
    方中荆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解表;丹皮、乾生地凉血清热;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黄芩清上焦之热;蝉衣驱风止痒。
    组方二:
    桑叶三钱 菊花三钱 杏仁泥一钱半 连翘三钱 金银花四钱 薄荷一钱半 甘草三钱 .丹皮三钱 防风三钱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散风热,清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甘草和中;杏仁、防风开腠理,散风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脉浮紧,苔白。法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
    麻黄一钱 杏仁一钱半 乾姜皮一钱 防风二钱 浮萍一钱半 白藓皮五钱 芥穗二钱 蝉衣一钱半 陈皮三钱 丹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方中麻黄、杏仁、荆芥开腠理,解肌发汗;丹皮和营血;乾姜皮温中散风寒,且走肌肤;防风、浮萍散风;陈皮、甘草调胃和中;白藓皮去内伏之蕴湿,配以蝉衣更加强散风止痒之功。
    3.滞热受风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呑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乾燥秘结,小便红赤。脉沉涩。舌苔白厚或腻。法宜表里双解。处方:
    防风三钱 金银花五钱 地肤子六钱 芥穗三钱 大黄一钱半 厚朴三钱 云苓三钱 赤芍三钱 甘草三钱
    防风、荆芥穗、金银花清热解表散风;赤芍活血和营;地肤子去中州之湿,止痒润肤;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厚朴苦温行气,清肠胃之滞;甘草和中缓其力,而不过伤其气;云苓健脾助气。爲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表里双解。
    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後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後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脉沉细而缓,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法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处方:
    生地一两 当归五钱 赤白芍六钱 首乌五钱 生耆五钱 防风三钱 芥穗三钱 刺蒺藜五钱 麻黄三钱
    方中生耆、当归、生地、首乌、二芍补气养血以扶正;麻黄、芥穗、防风、刺蒺藜疏表散风止痒以治标。
    例一至例四均属急性荨麻疹或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的病例。例一、例二偏于风热型,例三、例四偏于风寒型。从其发病的情况来看,赵老医生称风热型较风寒型爲急,治疗原则以祛风邪爲主,用药都是辛散宣达的。而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症状特点加减变化。
例一是用风热型组方二化裁,清热疏风止痒,治疗比较简单。例二开始疑爲药疹,但从其皮损的形态以及诱发加重的因素来看(洗澡後汗出当风),最後诊断还是急性荨麻疹,治疗用风热型组方一加减。因其病程稍长,热盛已入里,所以加生石膏清气以除热;加生军通里以抽薪。待共皮疹基本消退後,又佐以生地、当归养阴凉血和血。例三、例四爲急性荨麻疹偏于风寒,所以均按麻黄方、荆防方加减。例三有十四年的荨麻疹史,经常发作,在急性发作期间,乘势祛邪,所以癒後半年多未再复发。例四过去有荨麻疹史,因受风寒又复发作,寒邪部分化热入里,与内热搏结,故以散风凉血爲主,佐以祛湿通里之剂,从法则上近乎表里双解,但仍以祛风邪爲主。
    例五爲急性荨麻疹属于内有滞热外受风寒。患者身倦、胃纳不佳,大便乾而少,二、三日一行,尿黄赤,说明内有滞热。发病时値三月,天气尚凉,下河游泳出水後当风受寒,所以突然恶寒发热,全身起风团皮疹,色深紫,说明热已灼伤阴血,所以用小剂辛温之麻黄开皮毛;薄荷辛凉散表祛邪;赤芍、紫草、茜草、生地、白茅根凉血活血;大青叶、生石膏清热化瘀;白藓皮、苦参清热祛湿止痒;酒军通里导滞热,洁净腑,表里双解。体温虽高在39.5℃以上,药後一剂则体温恢复正常,大便已畅,表邪已解,里热已退。但血分之热未清,再以凉血活血、清热化瘀以收功。
    例六是应用赵老医生的经验方多皮饮治疗的。此方对原因不明的慢性顽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方中五加皮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配乾姜皮、陈皮能除风湿散寒理气;桑白皮除肺热消肿利水;白藓皮、丹皮、地骨皮可清热凉血;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能利水消肿除湿。复以浮萍散风解表于腠理;当归养血入血分,此二药沟通表里,调和阴阳气血。如属新感寒邪较重者,可重用乾姜皮、陈皮;热邪较重者,可重用桑白皮、丹皮、地骨皮;湿邪较重者,可重用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风邪重者,可重用五加皮或可加入防风三钱。
    我们系统观察了50例此较顽固的荨麻疹患者。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例7岁,最大1例58岁;病程最短1例爲25天,最长1例爲30年。结果:痊癒者27例,显效12例,进步10例,无效1例。主要体会:属于风热型发病较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效果较好;风寒型及虚型疗效较差。对于慢性患者虽经治癒,近期已无新生皮疹,爲了减少复发,最好在治癒後再服药一阶段,或比较长期服用丸药,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以後,对饮食的禁忌也必须注意,一般服用鱼、虾、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往往引起复发。

   
 多皮饮(赵炳南)
  [组成]  地骨皮9克  五加皮9克  桑白皮15克  干姜皮6克  大腹皮9克  白藓皮15克   粉丹皮9克  赤苓皮15克  冬瓜皮15克   扁豆皮5克   川槿皮9克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主治]  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用法]  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方解]  本方是根据《六科准绳》中五皮饮化裁而来(五皮
汤原方为桑白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是以健脾除湿治本为主,佐以和血疏风而止痒。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胃肠的积滞,原方五皮汤中的生姜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藓皮、川槿皮驱风止痒;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泄肺而清皮毛。本方可以常服。若患者遇冷而复发则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作则去干姜皮,另加干生地15--30克,效果较好。
    [按语)  对于慢性患者虽经治愈,近期已无新生皮疹,为了
减少复发,最好在治愈后再服药一阶段,或比较长期服用丸药,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以后,对饮食的禁忌也必须注意,一般服用鱼、虾、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往往引起复发。
    [典型病例]  李×敏,女,4l岁。
    患者十余年,不断在四肢、躯干发生大片红色疙瘩,剧烈搔痒,时起时落,每早晚发疹较重,无一定部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后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面治疗不效。检查;四肢有散在指盖大或铜元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脉沉缓。舌白,舌质淡。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缠绵不去,发于皮肤。立法: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疏风祛湿。处方:五加皮9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丹皮9克、干姜皮9克、陈皮9克、扁豆皮9克、茯苓皮9克、白藓皮9克、大腹皮9克、当归9克、浮萍9克。进上方七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后仍有少数皮疹,晚上也基本不发。又继服四剂后,皮疹即完全不发;又服三剂,临床治愈。


       皮肤科有好多疾患,比如难治的荨麻疹、牛皮癣、湿疹、老年瘙痒症和皮肤的疮疡等,这些都是皮肤科难治病,所谓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大家掌握了内科的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也会有效。

       (一)皮肤治重肺肠。

       它的要害第一个治疗重点要放在肺和肠。因为肺主皮毛,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皮肤病的病和肺密切相关,肺又和大肠相连,所以一定要重视肺和肠。所谓治重肺肠实际上就是清肺泻火和润肠通腹。主药就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麻仁丸为主方。主要的药就是葶苈子、桑白皮、黄芩、野菊花、炙枇杷叶、车前草、草决明、杏仁和桃仁。中医的理论肺胃同治,所以清肺火还要加上清胃火,增加疗效要配合清胃火。主要的药有:生石膏、知母、公英和制军;润肠通腹配合也有效,用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皮肤病还常常有红肿,要选用生地、牡丹皮、赤芍、败酱草;皮肤病常常流脓,要选用苍术、生薏苡仁、黄柏、银花炭和白花蛇舌草。

       (二)虚证滋肾补肝。

       皮肤病还要分清虚实,舌苔厚的那就是实证,舌苔薄得那就是虚证,虚证要滋补肝肾,常常是知柏地黄汤和增液汤,主药就是生地、人参、麦冬、黄精、知母、黄柏、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但一定别忘了从阳求阴,而且要加上补气的药,因为气阴有关,光滋阴不补气效果会差的,补气药用什么呢?生黄芪、白扁豆、仙鹤草、炒白术和山药。

       (三)实证清利湿热。

       皮肤病的实证要清利湿热。另外皮肤病的湿热,一般都属于三焦,上中下三焦,所以常常用四妙丸和三仁汤为主方。主要的药: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黄柏、炒苍术、川牛膝、茯苓和陈皮,这是清利湿热的主方。还应当配合分利排湿,就利尿。用车前草、泽兰、冬瓜仁、桑白皮、石苇、全瓜蒌、莱菔子。还要配合和胃,和胃有利于排湿,用石菖蒲,一般都认为石菖蒲是开窍的药,实际上石菖蒲是利湿和胃的药,和胃就温胆汤,苔腻就加石菖蒲;另一个透窍利于痰湿排出去,二它本身和胃利湿,往往它这个作用没人认识。最后一个要配合解毒,皮肤病一定要解毒呀,肠道的湿毒,所以要用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炭、银华炭、栀子炭和野菊花炭,这是第五个皮肤科。
三十二.湿疹

       湿疹难治,反复发作。巧治有3端:

       1.调理脾胃-茵陈温胆汤。

       祛痰:莱菔子、诸如、云苓;开胃:焦三仙、鸡内金;利湿:生苡仁、白扁豆;醒脾:木香、砂仁、陈皮;清热:连翘、公英、黄芩、生栀子;化瘀:桃仁、丹参、川芎、赤芍。

       2.给邪出路-宣肺:炙杷叶、桑白皮、桔梗;淡渗:车前草泽泻竹叶生苡仁;缓泻:制军、全瓜蒌、草决明;凉血:丹参、丹皮、赤芍。

       3.重视反佐-寒性反佐:公英、连翘、生栀子、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热性反佐:肉桂、乌药、高良姜、川椒、仙灵脾。湿疹。讲皮肤科了,湿疹很难治,反复性很大,巧治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调理脾胃很重要,湿疹从中焦来治,另外湿疹实有湿呀,湿从哪里来?是从中焦来。中焦两个,一个是脾失健运就生湿了,另一个是湿困脾胃,健运也不行了,总之湿的来源在中焦,所以第一个巧治必须调理中焦,又祛痰、开胃、利湿、醒脾、清热、化瘀,进行调理脾胃。

       第二个湿邪一定要给出路。四条出路:宣肺、淡渗、缓泻和凉血。肺主皮毛,湿疹长在皮肤上,所以要宣肺,小便排泄最多,加上缓泻,加上凉血。

       湿疹一定要重视反佐,寒凉药用了以后,要强调热性反佐,加一两味药,其中最主要的就肉桂;热性要用多了,你要凉性反佐。

       三十三.痤疮

       痤疮巧治在于“肺主皮毛”,“肺合大肠”

       1.清解发散,宣肺透邪-炙杷叶、桑白皮、桔梗、薄荷、金银花、连翘、菊花、公英、紫花地丁、紫草、鱼腥草、败酱草。

       2.祛痰散结-夏枯草、浙贝、赤芍、红花。

       3.通腑排毒-全瓜蒌、桃仁、草决明、制军、莱菔子、大腹皮。

       4.淡渗利湿-车前草、泽泻、竹叶、生苡仁、云苓。

       5.凉血调经-当归、益母草、泽兰、丹参、生栀子。

       痤疮,脸上就黑点了。另外不要用化妆品,也不要用香皂。怎么办呢?就硫黄皂,就肥皂里面有个硫黄皂,硫黄,这晚上那硫黄皂来洗脸,洗完以后早晨拿水给他冲掉,鼻子别弄了,别扣,都不管了,你用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绝大部分痤疮就退了。

       三十四.荨麻疹

       荨麻疹巧治要辨证论治。

       外邪客表营卫不和-驱风和血,玉屏风散:生芪、仙鹤草、防风、荆芥、丹参、川芎。

       气血瘀滞-驱风和血止痒,血府逐瘀汤:丹参、红花、柴胡、香附、当归、丹皮、赤芍、紫草。

       胃肠失调-行气和胃,平胃散:炒苍术、厚朴、法夏、云苓、陈皮、莱菔子、焦三仙。

       肾阴不足-滋水涵木,杞菊地黄汤;杞果、女贞子、野菊花、生地、黄精、山萸肉、夏枯草、薄荷、川牛膝。

       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八珍汤:生芪、当归、生地、白扁豆、炒白术、黄精、阿胶珠、山药、

       还应配合三助:

       安神-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骨、云苓。

       止痒-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

       分利-车前草、泽兰、白花蛇舌草、草决明、桃仁、全瓜蒌。

       荨麻疹,这也是非常不好治的病,荨麻疹必须辩证,而且要辅助。怎么辩证呢?三个类型,一个是外邪,一个是气虚血瘀,三一个就是胃肠失调,才能引起了荨麻疹;还有两个,一个就肾阴不足,一个就气血两虚,这属于虚证,上面三个属于实证,5各类型,辨证论治。荨麻疹,3个辅助:一个要安神,荨麻疹必须要安神,荨麻疹的痒很痛苦呀,很痒,就用这三个子(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反复的讲了,我的弟子治疗荨麻疹用紫草,这完全可以用。我在针灸门诊有一个病人荨麻疹很痛苦,已经讲过这个例子了,用杞菊地黄汤,阳中求阴,荨麻疹退了很多,但荨麻疹的复发率很高,紧张了、劳累了、饮食不洁了,它容易复发,当然肯定一次比一次轻。在南京呀,我治了一个患者,当年年轻呀,他的荨麻疹很厉害,每天晚上用绑带全身绑上才不痒,痛苦无比,最后呀,我就用了肠胃失调的办法,当年我还不知道用紫草,当然给他用了制军,赤芍何丹皮,通便透腑,不到2个月全部退掉。另外分利,荨麻疹必须分利,就是利尿润肠。
 
三十五. 牛皮癣

       牛皮癣巧治在于滋肾阴,养肝血,清郁热。

       主方:滋补肾阴的杞菊地黄汤,养血柔肝的四物汤。

       主药;

       补益肝肾-生地、黄精、芍药、山萸肉、云苓、泽泻。

       清肝涵木-杞果、野菊、夏枯草、珍珠、母薄荷。

       活血凉血-丹皮、丹参、玄参、金银花、赤芍、生栀子。

       底下就难治病,牛皮癣。牛皮癣更难治,滋养清热,巧治的目的是止痒。止痒就滋阴,首先是肝肾,要滋养肝肾用这几个药(生地、黄精、芍药、山萸肉、云苓、泽泻);要清肝涵木;还有凉血活血。前面两个属于滋养,后面两个属于清热。牛皮癣除了内服以外,还要把有效的方剂煎第三遍给他外敷,提高疗效。皮肤病不好治,外不治癣就说明这个问题。 


  
     【皮肤科疾病----沈绍功】皮肤科有好多疾患,比如难治的荨麻疹、牛皮癣、湿疹、老年瘙痒症和皮肤的疮疡等,这些都是皮肤科难治病,所谓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大家掌握了内科的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也会有效。
       (一)皮肤治重肺肠。
       它的要害第一个治疗重点要放在肺和肠。因为肺主皮毛,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皮肤病的病和肺密切相关,肺又和大肠相连,所以一定要重视肺和肠。所谓治重肺肠实际上就是清肺泻火和润肠通腹。主药就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麻仁丸为主方。主要的药就是葶苈子、桑白皮、黄芩、野菊花、炙枇杷叶、车前草、草决明、杏仁和桃仁。中医的理论肺胃同治,所以清肺火还要加上清胃火,增加疗效要配合清胃火。主要的药有:生石膏、知母、公英和制军;润肠通腹配合也有效,用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皮肤病还常常有红肿,要选用生地、牡丹皮、赤芍、败酱草;皮肤病常常流脓,要选用苍术、生薏苡仁、黄柏、银花炭和白花蛇舌草。
       (二)虚证滋肾补肝。
       皮肤病还要分清虚实,舌苔厚的那就是实证,舌苔薄得那就是虚证,虚证要滋补肝肾,常常是知柏地黄汤和增液汤,主药就是生地、人参、麦冬、黄精、知母、黄柏、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但一定别忘了从阳求阴,而且要加上补气的药,因为气阴有关,光滋阴不补气效果会差的,补气药用什么呢?生黄芪、白扁豆、仙鹤草、炒白术和山药。
       (三)实证清利湿热。
       皮肤病的实证要清利湿热。另外皮肤病的湿热,一般都属于三焦,上中下三焦,所以常常用四妙丸和三仁汤为主方。主要的药: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黄柏、炒苍术、川牛膝、茯苓和陈皮,这是清利湿热的主方。还应当配合分利排湿,就利尿。用车前草、泽兰、冬瓜仁、桑白皮、石苇、全瓜蒌、莱菔子。还要配合和胃,和胃有利于排湿,用石菖蒲,一般都认为石菖蒲是开窍的药,实际上石菖蒲是利湿和胃的药,和胃就温胆汤,苔腻就加石菖蒲;另一个透窍利于痰湿排出去,二它本身和胃利湿,往往它这个作用没人认识。最后一个要配合解毒,皮肤病一定要解毒呀,肠道的湿毒,所以要用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炭、银华炭、栀子炭和野菊花炭,这是第五个皮肤科。


      
十二.湿疹
       湿疹难治,反复发作。巧治有3端:
       1.调理脾胃-茵陈温胆汤。
       祛痰:莱菔子、诸如、云苓;开胃:焦三仙、鸡内金;利湿:生苡仁、白扁豆;醒脾:木香、砂仁、陈皮;清热:连翘、公英、黄芩、生栀子;化瘀:桃仁、丹参、川芎、赤芍。
       2.给邪出路-宣肺:炙杷叶、桑白皮、桔梗;淡渗:车前草泽泻竹叶生苡仁;缓泻:制军、全瓜蒌、草决明;凉血:丹参、丹皮、赤芍。
       3.重视反佐-寒性反佐:公英、连翘、生栀子、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热性反佐:肉桂、乌药、高良姜、川椒、仙灵脾。湿疹。讲皮肤科了,湿疹很难治,反复性很大,巧治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调理脾胃很重要,湿疹从中焦来治,另外湿疹实有湿呀,湿从哪里来?是从中焦来。中焦两个,一个是脾失健运就生湿了,另一个是湿困脾胃,健运也不行了,总之湿的来源在中焦,所以第一个巧治必须调理中焦,又祛痰、开胃、利湿、醒脾、清热、化瘀,进行调理脾胃。
       第二个湿邪一定要给出路。四条出路:宣肺、淡渗、缓泻和凉血。肺主皮毛,湿疹长在皮肤上,所以要宣肺,小便排泄最多,加上缓泻,加上凉血。
       湿疹一定要重视反佐,寒凉药用了以后,要强调热性反佐,加一两味药,其中最主要的就肉桂;热性要用多了,你要凉性反佐。
       三十三.痤疮
       痤疮巧治在于“肺主皮毛”,“肺合大肠”
       1.清解发散,宣肺透邪-炙杷叶、桑白皮、桔梗、薄荷、金银花、连翘、菊花、公英、紫花地丁、紫草、鱼腥草、败酱草。
       2.祛痰散结-夏枯草、浙贝、赤芍、红花。
       3.通腑排毒-全瓜蒌、桃仁、草决明、制军、莱菔子、大腹皮。
       4.淡渗利湿-车前草、泽泻、竹叶、生苡仁、云苓。
       5.凉血调经-当归、益母草、泽兰、丹参、生栀子。
       痤疮,脸上就黑点了。另外不要用化妆品,也不要用香皂。怎么办呢?就硫黄皂,就肥皂里面有个硫黄皂,硫黄,这晚上那硫黄皂来洗脸,洗完以后早晨拿水给他冲掉,鼻子别弄了,别扣,都不管了,你用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绝大部分痤疮就退了。
       三十四.荨麻疹
       荨麻疹巧治要辨证论治。
       外邪客表营卫不和-驱风和血,玉屏风散:生芪、仙鹤草、防风、荆芥、丹参、川芎。
       气血瘀滞-驱风和血止痒,血府逐瘀汤:丹参、红花、柴胡、香附、当归、丹皮、赤芍、紫草。
       胃肠失调-行气和胃,平胃散:炒苍术、厚朴、法夏、云苓、陈皮、莱菔子、焦三仙。
       肾阴不足-滋水涵木,杞菊地黄汤;杞果、女贞子、野菊花、生地、黄精、山萸肉、夏枯草、薄荷、川牛膝。
       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八珍汤:生芪、当归、生地、白扁豆、炒白术、黄精、阿胶珠、山药、
       还应配合三助:
       安神-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骨、云苓。
       止痒-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
       分利-车前草、泽兰、白花蛇舌草、草决明、桃仁、全瓜蒌。
       荨麻疹,这也是非常不好治的病,荨麻疹必须辩证,而且要辅助。怎么辩证呢?三个类型,一个是外邪,一个是气虚血瘀,三一个就是胃肠失调,才能引起了荨麻疹;还有两个,一个就肾阴不足,一个就气血两虚,这属于虚证,上面三个属于实证,5各类型,辨证论治。荨麻疹,3个辅助:一个要安神,荨麻疹必须要安神,荨麻疹的痒很痛苦呀,很痒,就用这三个子(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反复的讲了,我的弟子治疗荨麻疹用紫草,这完全可以用。我在针灸门诊有一个病人荨麻疹很痛苦,已经讲过这个例子了,用杞菊地黄汤,阳中求阴,荨麻疹退了很多,但荨麻疹的复发率很高,紧张了、劳累了、饮食不洁了,它容易复发,当然肯定一次比一次轻。在南京呀,我治了一个患者,当年年轻呀,他的荨麻疹很厉害,每天晚上用绑带全身绑上才不痒,痛苦无比,最后呀,我就用了肠胃失调的办法,当年我还不知道用紫草,当然给他用了制军,赤芍何丹皮,通便透腑,不到2个月全部退掉。另外分利,荨麻疹必须分利,就是利尿润肠


      
三十五. 牛皮癣
       牛皮癣巧治在于滋肾阴,养肝血,清郁热。
       主方:滋补肾阴的杞菊地黄汤,养血柔肝的四物汤。
       主药;
       补益肝肾-生地、黄精、芍药、山萸肉、云苓、泽泻。
       清肝涵木-杞果、野菊、夏枯草、珍珠、母薄荷。
       活血凉血-丹皮、丹参、玄参、金银花、赤芍、生栀子。
       底下就难治病,牛皮癣。牛皮癣更难治,滋养清热,巧治的目的是止痒。止痒就滋阴,首先是肝肾,要滋养肝肾用这几个药(生地、黄精、芍药、山萸肉、云苓、泽泻);要清肝涵木;还有凉血活血。前面两个属于滋养,后面两个属于清热。牛皮癣除了内服以外,还要把有效的方剂煎第三遍给他外敷,提高疗效。皮肤病不好治,外不治癣就说明这个问题。

2 荨麻疹是痒难忍、验方治疗效如神

因受风寒或花粉等蛋白侵袭,引起机体的一种过敏反应,局部或全身出现红色风团状痒疹,多天不下,痒不可忍,昼夜难眠用此药一料可愈。写来分享。

配方;僵蚕12克,蝉蜕6克、川军25克、姜黄2克。

用法;共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10克,黄酒100毫升加15克蜂蜜冲服。发汗避风两日,孕妇禁用。

疗效;大多一料可愈。

患了荨麻疹,全身痒难忍,中药吃一付,立马就断根。

  6.1过敏煎(祝谌予).
  [组成]  防风 银柴胡 乌梅 五味子各10克    ,
  [功效]  御卫固表,抗过敏。    、
  [主治]  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
  [用法]  水煎,每日一剂,早晚服。
  [方解]  方中防风辛温解表散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本方药味平平淡淡,但立方确有巧思,四药组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盖过敏性疾患,虽证情不同,但其病理则一,皆由过敏所致,系外邪侵扰之证,故治疗如过敏所致者,皆可用本方治之,体现异病同治之真谛。
’  [加减)  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随症加减: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风热者加菊花、蝉衣、银花、薄荷;血热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加连翘、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兰根;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荑、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冷空气过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典型案例]  例一:过敏性哮喘。
    徐某,男,29岁。1986年11月16 El初诊。
    主诉哮喘10余年,经常反复发作,经某医院过敏试验阳性。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异丙嗪、扑尔敏等西药无效,每逢感冒后发频繁,咳喘不能平卧。胸透两肺未见异常。近1月来,咳嗽气喘,胸闷憋气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滑小数。证属痰湿中阻,肺失宣降。处方:苏子  白芥子.莱菔子银柴胡  乌梅  防风  五味子  杏仁  百部  沙参各10克 葶苈子15克  甘草3克,六剂后,咳喘减轻、胸胁舒适,余症好转。效不更方,原方三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10克,1日2--3次,每次1丸。服完后,诸证悉除,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例二:过敏性荨麻疹。
    商某,女,26岁,1988年2月一10日初诊。
    全身经常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一年余,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近几天来,风团、瘙痒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伴有轻度腰痛,腹泻,苔薄白,脉细数。属表虚受风,药用:银柴胡12克、五味子10克、防风12克、乌梅15克、黄芪1 5克、荆芥10克、白蒺藜15克、炙甘草5克,三剂。服药后,症状减轻,续服六剂后,此疾告瘳。
    按:中医称此病为痦瘩,常因过敏导致皮肤的组织小血管扩张,管壁的渗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故用过敏煎抗过敏,再加以黄芪,荆芥,白蒺藜固表祛风获效。
  例三:过敏性鼻炎。
  魏某,女,52岁,1990年10月15日初诊。    ,
  患者过敏性鼻炎已三载,反复发作,颇感痛苦。一周前感冒后,至今鼻塞鼻痒,清涕不绝,喷嚏连作,苔薄白,脉细无力。五官科检查:鼻腔粘膜水肿,下鼻甲肿大,鼻道见清稀分泌物。此为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药用:银柴胡15克  防风12克五味子10克  乌梅15克黄芪20克  炙甘草5克,三剂。药后,嚏涕已止,稍有鼻塞鼻痒感。续守上方15剂,诸症悉失。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谓之鼻鼽,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用过敏煎抗过敏,加黄芪、白术、,黄精、荆芥、辛荑扶正固表,疏风祛邪,合为益气解表,抗敏止涕。

  [经行风疹块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皮肤瘙痒.周身瘾疹,或起疹块者.谓。经行风疹块。又称。经行瘾疹”及“经行瘩瘪。
  《妇人大全良方》有。妇人赤白游风方论”但来说明该病发生与月经有关。近年来常有临床报道,如《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有“经来两手掌背起泡发痒”之治验。《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认为“经行瘾疹”周期发作的原因是“经血下脱,肤腠空虚,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故”.该证常为月经病的伴发症侯。
  [病因病机]
  《女科百问》第四十六问:“身瘙痒者,是体虑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散而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杂病广要》“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
  综上所述,其病多系风邪为患.缘于素体本虚.适值经行,气血益虚.易受风邪乘虚而入,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诱发本病。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别, 内风者.血虚生风,外风则是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 .
  一.血虚 素体阴血亏虚.或因多产,营血不足,经行则阴血益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痒。
  二,风邪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虚,风邪乘虚而与热相搏,遂发瘾疹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每值经行便发皮肤瘙痒.搔之起疹如粟或起团起块。风寒型;皮疹色白.遇风冷则剧。风热型:皮疹色红,遇热则痒剧。
  本病经行即发,经后渐退,下次周期又复发生。亦有素患瘾疹瘙痒,每遇经期而剧发者,亦可按本节辨证治疗。
  二,鉴别诊断 与一般因药物。食物等外界过敏因素刺激而诱发者不同. 因过敏所致者.必有各种致敏因素,且不随月经周期而发。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因血虚生风.或经行体虚风邪客之所致,故治疗以养血祛风为主,临床可分为血虚及风邪外袭。
  一、血虚 .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身痒,或症疹频发,搔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量少,推迟。 
  2.全身症状: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红苔薄,脉细数。 、
   3.证候分析:素体营血不足,经行尤虚,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故经行遂发.因营阴不足,故日轻夜重。 ’
  (二)治法
  1。治则。养血疏风。
  2.方药:当归饮子(《证治准绳》)。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荆芥 黄芪 甘草 白蒺藜 何首乌
  方中四物汤加首乌养血和血,防风、荆芥祛风散邪, 白蒺藜疏肝泄风.黄芪、甘车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若因风寒而致者,证见每遇经行则风疹发作,皮肤瘙痒.疹块淡红或色红,遇冷或风吹尤甚,经行腹痛有块,脉迟或缓,苔白薄。治以调营.疏风.散疹。方用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 防风 当归 芍药 地黄 川芎
  二、风热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皮肤起疹、凤团,肤色掀红,搔之皮肤起痕,奇痒不堪,遇热尤甚,月经量多,提前。
  2。全身症状: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3。证候分析:血热气盛.风热相搏,郁于肌肤,遂发风疹块,搔痒尤甚。热甚则迫血妄行,故量多推前。热甚灼津则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二)治疗
  1.治则:清营、凉血、疏风。
  2.方药:消风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石膏 牛蒡子 甘草
  方中当归、胡麻.生地养血和营.防风.荆芥,蝉蜕、苍术疏风止痒,知母、石膏清热凉血,牛蒡子,甘草、苦参清热解毒利湿。
  若湿邪较甚疹块延久不退.神疲纳差, 当配合利湿疏风可加茯苓,泽泄、 白蒺藜。
  [预防及护理] 
  妇女在经期.产后当慎风冷,饮食当禁辛辣鱼腥之品。
  [结语]
   经行风疹块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所致.故当配合月经情况进行辨证.一般血虚者.月经多推迟,量少;因热者.月经多提前,色红,量多;因寒者,月经推迟.或色黯有块腹痛,故调经治本,佐以祛邪,以达到治疗目的。 .
  用药上. 以养血疏风为主,切忌辛温香燥之剂, 以免更伤其阴。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周身皮肤出现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
  《妇科百门》云:“身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散而不能冲击为痈,故但瘙痒也。”《杂病广要》认为“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
  (主要病机]
  主要病机是风邪值经期的气血变化急骤之际,搏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入,郁遏阳气,腠理不宣,风邪与正气交争,游行于皮肤,则出现风团瘾疹而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每随经行即发,经净后逐渐缓解而消失.每值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风疹或荨麻疹所起之风团瘙痒多有药物,饮食等致敏因素所诱发,其发病不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可资鉴别.
  (因、证、辨、治]
  本病主要病机是风邪为患,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人。辨证主要根据症状,血虚生风化燥者,皮肤干燥,瘙痒难忍,入夜更甚,风热者,口干喜饮,尿黄便结,皮肤红热,瘙痒难忍。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分,治疗以消风止痒为大法,虚证养血祛风,实证疏风清热。
  1..血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血不足,或经、产损伤,营血虚损,经行则阴血益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痒,风血相搏,则遍身疹块。
  主要证候 经行皮肤瘙痒,疹块累累,搔之尤甚,入夜加剧,经血量少,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血不足,房劳多产或失血史,经行皮肤瘙痒,疹块累累;经血量少,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当归饮子(《证治准绳》):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
  2.风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燥热之品,血分蕴热,经行血下,阴血不足,风邪内客。易于化热,风热之邪与卫气相搏,发为风疹块。
  主要证候 经行皮肤起风团,红晕掀肿,瘙痒难忍,遇热尤甚,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依据 平素嗜食辛辣燥热,或素体阳盛史;经行皮肤起风团,红晕掀肿,瘙痒难忍,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方药 消风散(《外科正宗》)。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木通、胡麻仁、生知母、石膏、生甘草、牛蒡子。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蛇蜕2条,焙黄研面,1次服完。(《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风热瘀阻型。
  (2)何首乌30g,蝉衣lOg,水煎服。(《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用:养血祛风止痒。
  适应证:血虚生风型.
  2。中成药
  (1)四物丸。
  功用:补血活血.
  适应证。血虚型.
  (2)防风通圣丸.
  功用:解表通里,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型.
  (3)乌蛇止痒丸。 .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适用于各型.
  3.外治法 .
  (1)外洗法:五倍子、红茶各lOg,水煎熏洗。(《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2)外擦法。鲜青蒿60g,擦患处,随擦随消至愈。(《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3)荆芥穗30克,研末,纱布包裹置于皮肤上,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为度.(《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祛风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4.食疗方 乌梅40g,红枣7枚,水煎服,适用于血虚型。(《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预防及护理)
  1.忌食辛辣,滋腻等刺激性食物。
  2。起居有节,避免风邪侵袭。
  (疗效判断标准]
  l。治 愈 经行风疹块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 转 经行风疹块减轻,或症状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 愈 经行风疹块无变化。


   

过敏性皮炎——祛风消疹方(张海峰方)

    (组成)路路通10~20g,乌梅6~10g,地龙6~10g,北防风6~10g,蝉蜕3~6g,牡丹皮6~10g,甘草3~10g。

    (功效主治)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用于过敏性皮炎。审证要点为:皮损为丘疹、红斑或风团,伴有轻度发热、口渴、瘙痒等症,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凡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辨为风热证者均可用之。

    (方解)方中路路通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对于风疹瘙痒有祛风止痒之效;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两药均具有抗过敏的作用;牡丹皮、地龙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且有息风解毒之效;蝉蜕、防风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的功效。

    (加减)血虚者加当归,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有表证者加荆芥。

    (验案)黄某,7岁。患者全身出现风疹块1个月。经口服苯海拉明及静注葡萄糖酸钙等治疗无效。就诊时,患儿全身满布红色疹块,瘙痒,体温38.5C。治以祛风消疹方加荆芥10g,连服3剂,热退疹消而愈。

    (方源)《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妊娠期间,孕妇出现与妊娠有关的皮肤瘙痒症状者,称“妊娠身痒”。《叶氏女科证治》将妊娠遍身痒称为“风痹”,《胎产新书》认为“皮中有风”所致,《妇科
指归》认为“皮毛中风湿”所致。与现代医学妊娠合并荨麻疹相似。本节包括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引起的全身瘙痒,本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对围生儿预后有不良影响。引起妊娠瘙痒症状的疾病还有风疹、妊娠疱疹、疱疹样脓疱病等,均可导致宫内感染威胁胎儿生命,或严重致畸,应引起足够重视,发现宫内感染者,应终止妊娠.不屑本节讨论范围。
  (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妊娠身痒的发生,大多由于素体血虚,孕后阴血聚以养胎,血虚益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孕后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营卫不充,肌肤失养而作痒。或素体阳盛,血分蕴热,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风热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表,伤及营血,营卫不和发为身痒,或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气不宜达,郁而化热,热伤冲任,营卫不充,肌肤失养而作痒,或肝胆湿热,湿热之邪久恋,郁于肌腠,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也可身痒日久不愈。古人认为:诸痒属虚、屑风、属火,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现代研究认为;肝内胆汁郁积症(妊娠瘙痒症)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升高及过敏体质体内雌、孕激素升高及酶异常影响胆盐自肝细胞的摄人、转运和排泄,加之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障碍,引起血中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滞留及胆栓形成.
  2。妊娠期用药 如氯丙嗪、硫脲嘧啶、呋喃坦啶、安定等,与本病发生有关。
  另外,遗传因素也与本病发生有关。肝内胆汁郁积症对围生儿有诸多不良影响,如缺氧、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上升。妇女产后流血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并易并发胆石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可无特殊病史,如为经产妇,既往妊娠有皮肤瘙痒及黄疸史。或有家族遗传史.
  (2)临床表现:妊娠期,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全身皮肤瘙痒尤以腹部及四肢瘙痒或风团块明显,以及瘙痒后出现黄疽,分娩后上述症状迅速消失。①瘙痒:为胆盐潴留于皮肤深层,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而致。多发生于妊娠22周之后,亦可早至妊娠工2周。瘙痒多位于腹部及四肢,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夜间和清晨尤甚,持续至分娩后1—7天消失.
  ②黄疽:出现于瘙痒后的1—2周,为轻、中程度,仅见于巩膜。少数可有食欲不振、轻度的恶心及呕吐。
  (3)辅助检查:主要为实验室检查.①转氨酶正常或升高.②胆红素轻度升高,平均为34.2~mol/L,一般不超过85。5~mol/L。直接胆红素23.23#mol/L。③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对本病的诊断有特异性.④胆固醇升高可达15.6mmol/L。⑤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达30,6以上.⑥尿胆原、尿胆红素、尿胆素均阳性。
  2.鉴别诊断 如属一些严重影响母体及胎儿生命和致畸力强的皮肤病,应选择终止妊娠。
  (1)风疹:古称“瘾疹”,风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典型体征是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稍有压痛。通常在1—2天后即身发淡红色小斑丘疹,首先出现在脸面、颈项,迅速布散至躯干、四肢以及全身,但不累及手掌足底.2天内身热消退,3"--'4天后,红疹全消,而无脱屑.可致畸形,应终止妊娠为宜。
  (2)妊娠疱疹:常在妊娠期第1次出现,产褥期消失,再次妊娠又复发,且发病更早,症状加重。皮疹常出现在躯干的前表面及肢体,头面部很少,很少累及粘膜。皮疹开始为红色荨麻疹样斑块,扁豆大小直至手掌大小,然后在红斑基底之上及其邻近出现疱疹,或环形分布的小水泡,往往相互融合,形成紧张的大水泡。
  (3)疱疹样脓疱病:是妊娠期最严重的皮肤病,在炎性红斑的基底上,不经过结节或水疱阶段,直接出现脓疱,脓疱成行或环状排列,从谷粒至扁豆大小,在旧的病灶边缘又重新发生新脓疱,脓瘢融合形成痂皮,痂皮剥脱即显出一潮湿、红色发亮表面,即湿疣性病损。最后上皮形成有深度色素沉着而痊愈。
  (4)妊娠合并传染性肝炎:可通过肝功能以及HAV、HBV检测以及肝活检进行区别。
    妊娠身痒既要审证求因,又要结合西医检查辨病。两者有机结合,稳妥处理.妊娠身痒多因血虚、风热、营卫不调所致。皮肤干燥,脱屑作痒,疹色淡红者多为血虚,皮肤干燥,抓破血溢,发于腹部、大腿内侧者多为营卫不调,遍体作痒,皮肤隐疹色红灼热者多为风热。血虚者,治以养血为主,佐以滋肾养阴;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佐以养血安胎;营卫不调者,治宜调和营卫。
  1.血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血虚,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元,更感阴血不足.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肤失濡润,化燥生风,风胜则痒。
  主要证候 妊娠期皮肤剧痒,无疹或有疹,疹色淡红,日轻夜甚,或劳累后加重,也有全身剧痒难忍,坐卧不安,抓破皮肤流血,而无原发皮损者,面色咣白,心悸怔忡或烦躁失眠。舌淡,苔白,脉细滑弦。
  辨证依据 有血虚史,皮肤干燥,疹色淡红;兼心悸怔忡,或烦躁失眠。舌淡,脉弦细滑.
  治法 养血祛风,滋养肝肾.
  方药 人参养荣汤(见“闭经”节)去肉桂加茵陈、荆芥、乌梅、车前子。
  2.风热证
  病因病机 孕妇素体阳盛,血分蕴热;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风热之邪乘虚侵入肌表,发为身痒。也有因孕妇禀赋关系,食鱼腥虾蟹海味等而致过敏反应者。
  主要证候 妊娠期全身皮肤瘙痒,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风团块,上半身尤甚,疹块色红,剧痒,遇热则痒增,得冷则减,局部有灼热感,或兼咽喉肿痛,头痛。也可无原发皮疹而周身作痒,以背部及上身为甚者。舌红,苔黄,脉浮滑数。若因食鱼腥虾蟹所致的过敏反应,还可兼脘腹胀满或大便泄泻,食欲不振等。
  辨证依据 有风热史;疹色红而灼热;或兼咽喉肿痛,头痛等全身证候。舌红,苔黄,脉浮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 消风散(见“经行风疹块”节)去石膏,加茵陈、栀子、五味子、白芍、黄芩。
   风胜者,加薄荷、浮萍,热盛者,去当归,加黄芩、丹皮;属食物过敏者,加紫苏、莱菔子、绵茵陈等。
  3.肝胆湿热证
  病因病机 或素性抑郁,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不宣达,郁久化热,热伤冲任,营卫不充,肌肤失养而作痒。
  主要证候 孕后身痒,多为妊娠中晚期腹壁皮肤及大腿内侧剧痒难忍,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红,苔薄,脉弦或略数。
  辨证依据 有情志不遂史,以腹部、大腿内侧、腰骶剧痒为主;或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红,苔薄,脉弦或略数。
  治法 清热舒肝,养血止痒。
  方药 茵陈蒿汤(《金匮要略》茵陈、栀子、大黄)加五味子、泽泻、黄芩、黄柏、车前子、郁金.
  (预防及护理)
  妊娠期间出现瘙痒症状,宜及早进行诊断,排除病毒感染性疾病所致者,并监控胎儿宫内安危状况.
  (疗效判断标准) (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妇产科手册)
  1.治 愈 症状、体征消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
  2.好 转 症状、体征减轻,各项检查明显改善。
  3.未 愈 症状及各项检查无变化. 
风  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