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食材排行榜!对付湿气谁更强?

 一葉一如来 2017-04-17


最近广州雨水不断,“祛湿”自不然成为了各大养生话题里热中之热。


确实,进入春季之后人体就开始经历着“内忧外患”的湿邪入侵,在气候潮湿闷热的岭南地区尤为如此。因此有人说,整个春夏季,“祛湿”都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课题。

上一期,我们请来了有着40余年从医经验的张舜贤老中医,与大家具体了解湿气的分类。

你为什么会春困、湿气?四十年老中医告诉你!


今天,我们请来了注册中医师林曦、国家注册营养师林聪为广大市民解读祛湿,并在今明两天分为两个部分:

一:常见祛湿食材的排行榜单及其祛湿教路(上篇)

二:祛湿食经以及不同季节祛湿的注意和关键(下篇)


春季祛湿





壹:祛湿方法因人而异

每逢清明前后,梅雨季节一到便宣告岭南地区进入湿气季。不少人已经开始感受到湿气入侵体内的难受,尤其是风湿患者,这段时期的身体尤为不舒服。故而在时下,不少家庭主妇已经开始准备“祛湿食疗”的家庭料理,市场上的祛湿汤料自然也是备受欢迎。但中医师告诉你:祛湿的方法不当,不仅祛不了湿,反而可能进一步加重湿邪,损害健康。注册中医师林曦表示,绝大部分的南方人在春夏季都要注重祛湿,但祛湿的方法要因人而异。



为什么不同人的湿气都不相同?


春季:病菌生长繁殖快

林医师介绍,春夏季节,岭南地区的雨水多,自然环境的湿邪旺盛,容易侵犯人体。另外,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病菌生长繁殖最快的季节。病菌容易入侵人体,引起抵抗力下降,湿邪也更容易攻占脆弱的人体。


岭南地区:亚热带气候,湿热并行

加之指岭南地区纬度低,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进入春季,不仅雨水多,而且气候偏闷热,形成典型的“湿热”气候。因此,气候中的“湿邪”和“热邪”相伴而行,而不同体质的人,吸收的湿气也不尽相同。


体质:岭南地区常见“湿”质人群

林医师表示,岭南地区常见有三种体质人群的“湿”。一种是虚寒体质,一种是内热体质,还有一种则是虚实交加。这三种体质选用的祛湿方法应当有所区别。

根据体质祛湿到底有多重要?举个亲身的例子告诉大家便知!


亲身经历:用错祛湿药


导报君的同事阿F说,就曾因为不懂医道,所以在吃祛湿食物的就尝试过越祛越湿的情况。在去年的寒湿季节,他煲了一锅南方人常见的“茯苓瘦肉汤”应对,而在购买茯苓的时候,不分“生茯苓”(极寒性)和“熟茯苓”(性平)的区别,最后选购了生茯苓来煲汤。


后来阿F一家三口中,他和父亲都因为喝汤后产生强烈的腹痛而不得不去医院就诊。后来经医师诊断,认为是父子都是属于虚寒体质的人,喝了属于寒冷性的生茯苓汤产生了越祛越湿的症状;而F的母亲却刚好属于虚实交加体质的人,所以喝了该汤以后没有特殊反应。


此后医师告诉阿F:祛湿需要分清体质,尤其是汤料食物中含有药性强烈的食材时,必须尤为注意,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




贰:不同体质的人对应哪些祛湿食材?


教路





虚寒体质:

偏温的食材


×

适宜的:

姜片、陈皮、砂仁、佛手、花椒

不宜的:

鸡骨草、土茯苓


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很多岭南人都有脾胃虚寒症。脾胃虚寒的人容易犯春困,与湿邪有很大关系。


林医师说,虚寒体质者通常表现为舌苔白、舌质淡、胃口不好、容易困倦、怕冷。此类人的祛湿食疗适合采用“偏温”的药材,例如在煲汤的时候适量加姜片、陈皮、砂仁、佛手等,或者炒菜时适量加入姜片、花椒等,有理气化湿的功效。


而常见的鸡骨草、土茯苓等对他们来说都偏凉了,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内热体质:

偏寒性的食材


×

适宜的:

土茯苓、薏米、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

不宜的:

热性食物


其次是内热体质的人。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口臭、口苦、舌红、舌苔黄腻,容易烦躁、排便不畅、大便黏滞。“岭南地区喜欢吃煎炸、烧烤、油腻食物的人不少,容易形成内热。”


林医师表示,内热不严重的人,可以用土茯苓、薏米等偏凉性的药膳;而内热严重者,可以用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偏寒性”的食物。


虚实交加体质:

中性药材搭配


×

适宜的:

陈皮(苏叶)+绵茵陈、藿香+土茯苓

不宜的:

单味用药


虚实交加体质的人,典型表现是舌质淡、舌苔腻而不黄、舌淡、胃口不好。


此类人群在可以采用药材组合的形式,例如陈皮或苏叶加绵茵陈,藿香加土茯苓等,避免药膳过于寒凉或温热。




叁:祛湿食材榜单

虽然大部分汤料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吃了也不至于威胁到生命安全,但不同的食材自有不同的功效,更有药性的高低之分。


如红参有补气,性偏温的作用,小孩子不建议常喝;沙参玉竹汤偏寒,常喝肠胃不好的也容易腹泻,等等。


所以,搭配不当,或不合体质的药材汤料都要慎喝。在这个季节,我们该用哪些药材煲汤呢?



湿


林医师介绍,拥有祛湿效果的食材其实非常多,除了大部分的海鲜、小部分的蔬果等食物以外,其实绝大部分的食物都有祛湿的功效,只是效果高低之分而已。


那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真正有“高强”祛湿效果、并且比较常见的食材,又有哪些呢?

(仅代表常见的药材、中医临床经验列举)


排名

药材

第一名

苍术、云苓

第二名

绵茵陈、五加皮

第三名

土茯苓(熟茯苓)、厚朴

第四名

薏米、赤小豆、陈皮

第五名

砂仁、玉米须、

蒲公英

第六名

灯芯花、木棉花

第七名

荷叶、扁豆、赤小豆

第八名

茅根

第九名

五指毛桃

第十名

芡实、鸡蛋花


上面的“祛湿强度榜”是根据部分中医师的临床经验所制定的。据分析,榜单中的前三甲基本上属于药材中药性较明显的药,而后面的几种食材,则是药性较弱,但使用较常见的药材。在这里,有几种食材是要特别介绍一下的。



苍术:

苍术,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少,毕竟它是一种真正的药材,平时极少出现在餐桌上,它若入馔,必定是用针对性的:苍术的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祛湿力较强,主治湿浊和脾运健,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不少中医师认为,苍术是强力的祛湿药材,适合一些湿邪入侵得较为严重和明显的人士。






云苓:

云苓是什么,民间通常认为它就是茯苓。其实并不然。云苓是一种是地道的药材,是指云南产的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药性甘淡平,故有“不伤人的茯苓”的说法。而我们常说的茯苓,多指未经制作的土茯苓(生茯苓),在中医里是另外一种药,是以清热解毒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药性寒凉,伤脾胃。







玉米须、蒲公英:

玉米须和蒲公英,这两种食材,也是祛湿能力杠杠的。尤其是这两种食材配伍,煮出来的汤水对人极有益处,祛湿是其一主要功效,而且不伤五脏,无论寒热体质的人的都合适,是非常不错的祛湿选择。







湿


这道祛湿人气榜,可是通过民间调查、市场调查所得出来的,其特点就是不论药性高低,只论民间认可度。


可以说,这一榜单是真实反映了大部分人对祛湿料理的理解,更是代表了这种祛湿食材的泛用度和适用度。毕竟,实践出真知,人们认可的才是最值得推荐的。


排名

药材

第一名

茯苓(云苓、熟茯苓)、赤小豆

第二名

绵茵陈

第三名

薏米、芡实、粉葛

第四名

木棉花

第五名

陈皮、五指毛桃




茯苓:

这里说的茯苓是指两种东西:云苓和熟茯苓。云苓上面已经介绍过了,但熟茯苓又是怎样一回事?


其实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生茯苓和熟茯苓的问题,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晒制”过,未晒制过的土茯苓,是非常寒凉的,虽有强力的祛湿效果,但对脾胃非常伤,使用时需要医嘱。


而晒制过的土茯苓,就是我们常见的、用来煲汤的土茯苓了,而它无论怎么搭配,对人体都有清热祛湿的功效,而且据说不管用量多少(当然不能超乎常理的用量),对人都是无害的。






赤小豆:

赤小豆作为一种小豆子,它的祛湿能力虽然不高,但由于它的性平等特征,加之搭配多样,尤其是赤小豆配鲫鱼等,几乎已经是民间中的经典,所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寒湿季节中最受欢迎的食材之一。






绵茵陈:

绵茵陈其实在日常料理中不多见,但它一出现即带有光环效应——护肝和祛湿。而事实上,绵茵陈在民间汤水中的搭配极为单一,常常是配鲫鱼而已。


据说这是有一个小原因的:绵茵陈易碎,所以较之配其他“个头小”的食材煲汤,看上去比较整体、美观,而且鲫鱼肉会附着一些绵茵陈,以至入口时不会那么容易混到汤里。






薏米、芡实等其他祛湿食材:

薏米、芡实、木棉花、陈皮、五指毛桃等等,也不用多说,皆是南方比较常见的食材。而且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这5种食材其实都是广东、广西一片地区特有的,尤其是芡实、陈皮、五指毛桃等,可以说是广东特产。所谓“毒蛇之处,五步内必有解药”,这些食材也恰算是南方湿邪的克星了。






· END ·

编辑  |  美食导报全媒体


下篇:

祛湿食经以及

不同季节祛湿的注意和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