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网络教研共同体第33次教研:简约是一种境界

 我执室 2017-04-27

首先感谢安老师搭建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通过本群,我向各位优秀的同行学到了很多东西。其次我很敬佩安老师的精神,他为这个群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安老师约我讲座已不下10次了。我如果还不答应,真的愧对这位优秀的同道。

容许我再汇报下自己的工作经历吧。本人先后工作于煤炭坝子校(3年)、长沙市一中(15年)、长沙教育学院(1年),现为长沙市雅礼中学教师。离开教学一线一年的经历证明,也许自己最爱、最适合的还是三尺讲台。离开学校又重回学校的折腾与痛苦,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经验!

我讲的题目是《简约是一种境界》。这个题目缘于2010年高三学生送给我的一件“特殊礼物”——留言簿。很多学生在礼物中说:“胡老师,我们都特别喜欢您的课。您的课简约而不简单……。” 今天的学生不仅颇具创意,而且还具有评判好教师的本领啊。

我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教育随笔:《简约·爱·创造——由一份特殊礼物所想到的》,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9期,而后拙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摘介,并被全国各地很多同行广泛引用。

确实,简约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按《现代汉语》的解释,简约是节俭、简省之意,它是相对于纷繁而言的。

     简约是一种艺术境界,其审美特征是:明确、精炼、不经意而惊人。长期以来,我一直敦促自己,教学要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语言简洁,手段简单”。 这或许是我所追求的简约历史课堂的基本特质。下面谈谈自己如下两方面的实践:

一、以简约的原则进行高考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交流互动、学术课堂、高考研究等成了热门。现在的历史老师大多经过了正规的专业训练,以研究的眼光打量教学似乎已成常态。但我们发现,很多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玄之又玄,让人不知所云。其实这也是“研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拿高考来说吧,这是我们最关注的。可以说,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纷至沓来的解题指导、眼花缭乱的试题解构、寻幽探微的专业分析……。这些做法的效果如何呢?抛开其它因素不论,我们扪心自问:水平高的名师与水平低的新手、讲座搞得多的老师(包括本人)与没做过讲座的老师、“好”学生与“差”学生在选择题的得分上差别大吗?大家不得而知。 2014年我离开教学一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考试命题中心的一位核心人物有过深入接触。他的话强烈震撼了我,他说:“现在有些中学老师在高考试题的解构及答题方法的总结上做得太深奥、太复杂了,我们命题者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多!”我回想自己在快20年的高三教学生涯中,也总结出了一套诸如试题分析、解题指导等的“宝典”,并在全国各地作过很多讲座。勿庸讳言,自己已被弄得江郎才尽、心力憔悴了。其实,在高考研究与解题指导上,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了。

2015年,我重新回到讲台教高三。一年的“蛰伏”,让我有了猛然的顿悟。原来,历史选择题的解构没那么复杂,也无需那么多的方法。

如:

这是一道极富代表性的经典试题,网上有很多种解析,但很多都有问题,尤其是说A和D两项不对或不准确的。通过这个图示,我们清晰地看到,题干有题眼,有比较,有提示,每个选项的设置都有其合理性,选项与题干之间的逻辑是多么的严密。四个选项都符合材料,只有B不符合史实,先排除。从逻辑关系看,C最全面,最具包容性,故为正确选项。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看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材料、是否符合逻辑?这是我给学生总结的解题方法。在此共享。

再举一例说明之。如下图:

我想这个分析应该更为清晰地呈现了解题的思路。在高三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给学生仔细分析好一些典型的试题,学生会从中悟得解题方法并变为自己的行动的。在长期的高三教学中,我一直坚守着“学生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近几年,我因此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其实,主观题目的分析与解答也可遵循简约的原则与思路进行,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作详细说明。2016年11月13日,我在衡水中学作了一个讲座,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自己近年的研究心得。有人已将我的课件传至几个网站了(包括本群),我看了下,短短几天时间,点击、下载已达数千次。也欢迎老师们下载点评。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使我们的学习、交流变得无比便捷。知识爆炸、名师众多、经验迭出。 这是大好事。 但也要小心,“乱花渐欲迷人眼”。 希望大家不要被网络、被QQ群所牵制、所束缚。真正的高考研究与高三教学只能主要靠自己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潜心摸索、不断思考。如此,方能赢得自己的专业尊严。

6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准备将此文作为新作《教育的理想与情怀》(暂定名)的自序,待会儿传至群里。对史学原则的坚守、学科能力的考量、思维表达的演绎是考试命题的重要追求。这也是较高层次的高考研究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扎根于平时的教学研究,尤其是历史课堂中。下面讲我的第二点实践:

二、以简约的精神构建历史课堂

1.简化的历史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我把它称之为教师的思维还原稚化。我们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对象是历史知识的入门者——中学生,不是专业研究生,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历史研究者。

因此,我经常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提醒自己:这个教学设计是否偏难?是否太复杂?我是否在给高中生上课?赵亚夫教授在《怎样帮助儿童了解历史》一文中说:

“有效的‘教’始终是围绕着有效的‘学’展开活动的”,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怎样学’的问题”。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教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历史化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我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清廷战败的原因,通过选取生活化的材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中英对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呈现两张幻灯片:

2015年下学期,我在上选修三《巴黎和会》一课时,通过展示顾维钧、罗斯福、德国民众在1919年的人生经历与政治命运,来折射出当时的国运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来龙去脉来理解课程内容。没想到,2016年高考新课程卷Ⅰ正好考了这一点。在此呈现两张幻灯片:

2.简化的历史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善于做到“一课一中心,一内容一主题”。

我把它称之为课堂要有灵魂和思想。如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教材先后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内容,如果按常规思路,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标题“君主立宪”,即君主与议会的权力争夺来展开。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英国人民在争取民主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大政治力量的争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胜利后又是怎样保障、完善自己的权力的?”2016年11月,我在雅礼中学教学开放周上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一课。我在备课时为本课确定了一个中心与主题:战后经济规则与秩序的重建。我通过选取战前世界经济(金融)的乱象——矛盾难以调和的金融会议——战争破坏的经济来展现重建经济秩序的背景;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的交锋来说明重建经济秩序之艰难;通过三大机构的建立及美国的作为来认识战后经济秩序的重建。课堂内容虽复杂,但中心突出、主题鲜明,以简驭繁。删繁就简,让历史课堂返朴归真,散发本真的清香。这是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本课知识结构: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朝“五有”“四化”的教学方向努力着。“五有”: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渗透学科思想,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四化”: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自己的教学追求中,我一直认为,教师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容易!可要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很难!高明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化繁为简的教师。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太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贡献;要活出简单真不容易,要活出复杂却很简单,要学会简单(还不谈简约)其实真不简单。简约抛弃了重负,抛弃了名利之累,回归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境界。在此共勉。感谢胡老师的精彩讲座,收获多多!

讲座进行到这儿。感谢各位老师的守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