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一百八十三】

 廿氏春秋 2017-04-30

【原文】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扭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译文】 

在虔州的时候,陈九川和于中、邹宁益一块陪伴着先生。先生说:“各人的胸中自有一个圣人,只因自信心不足,自己把圣人给埋没了。”

先生接着对于中说:“你的胸中原本是圣人。” 

于中连忙站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自己所有的,为何要推辞?” 

于中还说:“不敢当,委实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你呢?你为什么却要谦让?谦让也要不得。” 

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在人身体上,不管你怎么样,它也泯灭不了。比如盗贼,他也明白不应该去偷窃,说他是贼,他也会羞愧而不好意思。” 

于中说:“那只是被物欲给蒙蔽了。良知在人的心中,不会自己消失。仿佛乌云遮住太阳,而太阳是不会就此不存在的。” 

先生说:“于中这样聪明,别人还未看到这一点。” 

先生说:“把这些道理都理解透了,随他万语千言,是非真伪,一看就会知道。相符合的就正确,不相符的自然错。这与佛教所谓的‘心印’差不多,的确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又说:“人若深谙良知的诀窍,任他有多少歪思邪念,只要被良知发觉,自然会消融。有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崇一(欧阳德)说:“先生把致良知这一宗旨阐发得淋漓尽致,看来此处无法再讲了。” 

先生说:“怎能说得这样随便?再用功半年,看看会怎样?再用功一年,看看会怎样?功夫越久,感觉越不同,其间难以言表。” 


【评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和知识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从体用上看,良知是本体,知识是发用;从先天和后天上看,良知是先天存在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而知识是后天获得的,“必待学而能,必待虑而知”。但欧阳德并不认为良知可以脱离知识而独立存在,相反地,它们是互为表里,“离却天地万物亦无所谓良知”;只有将二者合一而论,既重本体,也讲功夫,才能真正求知识,存良知。 


【Amore】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不知何时能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