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能恪遵佛教、依法修心,总令人感到喜悦、踏实、平静与安然,相较起从前的许多想法已有显著不同,让人不会在一直想着困境而苦恼。有修心的行者,静态修、动态修心都一样,不动坚固如磐石,都能安住在法上,从而延伸出动静皆有法义、皆能依着法义随欲而安。这就是他的确切修心效用。 具备三行圆满的修行向来就是清净师承教授的其中一环,虽然有了前行方便才能成为具相修心者,这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一贯次第,但是不可违言的,对境能想得开、看得透,也并非只靠祈愿,其中必然是以调心方便为助伴的,譬如有人误认为出家为僧即远离红尘,全无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或许境界更多。如无著菩萨说:假如未减少、未断除世欲烦恼欲,则终将难免要面对不同众生的不同烦恼、习气、种性等,所以只是祈愿一切如意、一切无碍,这当然不可能。也或许是更难超越、更难应对的。也因此,若是无法以法调心,这是谁对何事、在何时、于何处都将会非常辛苦,甚至无以为据。 可以想见,无论僧俗或者师徒信众,也无论修学何种法门,或者举办了什么胜妙的法会,总结其微言大义,以法调心才是唯一所求,此中在修心时有所谓的论资酬报,什么意思呢?指的是经由修心,对境重新定位,重新转念。重新安立价值,如有说:恶待是恩宠,逆缘是善友。意思就是,当别人指责伤害时能作感恩想,感恩对方的加持,因为对方不惜因果而造作种种业行,所以我们不需要掩耳盗铃、故作相应,也不需要虚假不实,诳惑自他,我们最需要的、又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以法修心转念,自净其意。 别人修习不修习,果报不会呈现在自身,自身不修习却有果报,为此必须定解:面对一切诸法与所有境界,确实是可以重新以法定位其义,因为本来一切诸法就是唯名假立。与此相反,如果从未内心反复思维、忆持、串修法义,则平时朗朗上口的「心被境转是众生,心能转境是如来」恐怕终究只是顺口溜,终究还是因为不具修心之力更显得华而不实,或许当口号喊是可以的,但行持起来呢,想必是有难言之苦吧,虽然应该知道调心,但是往往又是因为习气使然,第一念都是烦恼。 天罗地网的我爱执,犹如天生而有、与生俱来的,每一念都与我执、我爱执相互呼应而被禁锢着,似乎倍感辛劳没有出路。细想起来恶行自不待言,善行中仍是为我执、我爱执所掌控、所自在、所推动。假如我们能在此中微细之处有所察觉,或者也隐约有所感悟,那或是更值得庆幸的,更有可能获得改善与相应,未必不是件好事。 虽然多有学佛弟子只是祈求好事连连,所谓恶兆招福,藏文之音有点类似于“央姑”,所谓“央”是指福禄、福报、顺缘、增胜等,所谓“央姑”即是指迎祥纳福、招请迎纳的意思。但此处是指,借由修心转念便能将诸恶兆转变招引为福报者。因此很明显,凡是修心就不会要求一切顺遂,但求有利以法对境修心。事实上也是,凡是相应修心法门,即得恶缘转菩提道用,即得广积福福慧资粮,这才堪称为恶兆招福,如是方可略知:改变他人必须众缘成熟,或许亦有未改,或许并不顺遂,甚至反不聚积,弄巧成拙,更可能是自他具损,互相纠结。为此与其改变外境、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心,故应修心决定,一切所学无非是为了调心。 诚如噶当派祖师教诫:困难是上师,障碍是修持佛法的动力,痛苦是扫除恶业的扫帚,上述皆勿嫌弃。所言千真万确啊。重点在于教法的闻思与证法的修习都必须是并行并重的。遇到什么境界就必须尽量于所学所修的法义去面对,如果学佛经久,却一直未曾改变,心还是心,境还是境,法还是法,烦恼还是烦恼,就意义不大。因此,必须经由不断精进思维串习修心法义,蓄势待发而面对境界,即使一直被境界考倒了也不以为意,仍须边学边修边运用,仍须与希求正法相应,点滴累积失败经验,不断检察与调整自己的方法,渐次长养内心功德,唯有如此,方能避免流于空谈而有修行、修心的实质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 |
|
来自: 一轮明月tpes3h > 《修心(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