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照微细造作的迁流变化——麦琪奥兰努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21-05-12

麦琪妈妈已经很久没有与大家见面,今早见到隆波,隆波说大家很用心地修行,随喜每一位的功德。大家要维持这般状态,就是如此持续不断地用功修行,这样每一个人都会进步。

请大家稍等一会儿,现在泰国下着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因此系统刚才出现一些状况。现在直播已经重启,但在开示的过程中,若没有了信号,那也没关系,大家就静坐修行。

照见实相,

直至心从邪见中松脱

如果大家持续听闻隆波的法谈,麦琪妈妈其实也没什么可教导了,仅仅只需引导大家应关注的一些部分。比如修行,若我们持之以恒地用功,就会发现——心时好时坏,有时修行很好,有时修行不好,这是正常的,大家必然会碰到如此的常态。

我们开发智慧,观身、观心,直至心能放下执着与抓取,那是基于我们的累积——照见身心的实相,看它不断地迁流变化。我们需不断地照见实相,直至最终心能逐渐从错误的见解中松脱出来。

在生生世世、数也数不清的轮回中,我们累积众多错误的知见。若想明白及接受实相,我们必须用上时间,没有任何人一开始修行,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见法。若我们之前没有累积,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家已修行一段时间,已理解及知道修行的方法,现在剩下的仅是忍耐——持续不断地累积,分离身心,看它们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比如,现在我们正坐着,我们看到“身体坐着”,就只是去感觉,不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心溜去想、演绎、造作了。

其实,这是心的自然状态,心就是如此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区别仅在于一般人并没有修行,因此没有兴趣关注自己的身心。但对修行人而言,我们返观自己的身心,努力地拆分它。

训练分离蕴,

病或死时亦能做到

隆波今早已经开示,我们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的感觉是另一个部分,念头、演绎、造作又是另一个部分,作为感知的心,亦是另一个部分。

当我们在感觉时,假设我们看到“生气”生起了,就会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生气”是另一个部分,感觉又是另一个部分。如果我们能如此感觉,便能分离蕴。持续不断地如此修行,观照每一个蕴是分离开的,看它们不断地运作变化……我们不断地将蕴拆分。

事实上,心本身属于识蕴。“心”就是对所缘进行感知。心本身并无好坏,亦无苦乐,它仅仅只是一种感知而已,这种感知是一个部分。我们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感受是另一个部分,造作是另一个部分……持续不断地观察,它们仅仅只是被观察的对象,我们需看到它们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有些人生病了,那就训练去观。当身体患少许疾病时,就要训练去观。那属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我们去分离——身体是一个部分,病痛是掺杂在身体的另一个部分,它既不是身体,也不是感觉,亦不是感知的心。我们如此分离——身体是一个部分,病痛的感觉是另一个部分,作为感知的心,又是另一个部分,持续不断地如此训练。

事实上,麦琪妈妈想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训练这一部分。当我们在临终之际,大部分的人,其身体方面的感受会很强烈。除非是那些具有福报的人,在大限来时闭上眼睛就走了,但大部分的人都会经历病痛的折磨。

我们来训练,当身体方面有少许感受时,我们就训练观身体方面的感受。我们分离——身体是一个部分,身体的感受是另一个部分,心又是另一个部分,持续不断地拆分。当病重时,我们就能做到(分离蕴),我们懂得观照的方法。

如果我们病入膏肓,便难以直接观照身体方面的感受,因此在身体尚健康、舒服时,若有一些头痛或发烧,我们便要训练分离蕴。如果我们生病,在做治疗时也需训练去观照。

当某种状态不变时,

微细的造作正在发生

事实上,我们的修行需慢慢地归位,持续不断地探究(身心)。当我们探究、了解时,我们便会看到更为细腻的造作。

比如生活在世间,我们试着观察:六根与六尘接触,我们的心就会动荡或变化。虽然其变化不大,但若观察,它依然会呈现变化给我们看。修行至这一点,心便没什么强烈的情绪。比如某某学员,隆波今天提及你的心没有开放智慧,对吗?

事实上,心没什么感觉……如果我们观察,持续不断地感觉它,不苦不乐的舍受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可以如此不断地观察。其实我们身与心,有的仅是迁流变化。如果我们就只是去感觉,它会更加细腻。持续不断地训练去观察、去觉知。

隆波不断地提醒我们,首先我们必须持戒;第二、每日反覆地练习。那些真正修行并想见法的人,对于修行必须重视。让心持续不断地探究实相,直至最终心愿意接受实相,放下身与心。

因此,持之以恒地用功,持续不断地看到身心的变化。抵达这一点,则需观照更为细腻的造作,持续不断地训练去觉知。

比如,当心没什么感觉时,我们需观察,其实这种状况并不是恒常不变的。何时(某种状态)恒常不变,我们就必须观察自己,这说明我们必然已经跳进自己刻意营造的某种状态里。

我们去观察,无论如何身心都不会是恒常不变的。我们去观察,假设自己的心变化较少,而我们持续不断地观照,就会发现那仅是被心观察的对象,“不苦不乐的心”会消失,转为正常的心、归位的心。

以上所提,全是为了训练大家观照更为细腻的蕴,否则大家持续地观照下去,便会觉得那并没有什么,依然觉得自己的心是正常的,觉得那是常态。所谓的“正常”或“常态”,若我们观察,这种状体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持续不断地训练观照下去,当我们感觉心处在正常或常态时,其实它有微细的造作。

精进,与法零距离

对于中国人,麦琪妈妈并不担心,因为大家已修行很久,对于修行的原则也已明白,并且有在持之以恒地用功。中国人比泰国人具有多一项优点,中国人学法需透过翻译,若想接触法,比泰国人更为困难,因此比泰国人更具有信心,更加地精进及勤奋。

大家有在持之以恒地用功,这不错!继续持之以恒地用功,持续不断地探究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事实上,麦琪妈妈并不担心大家,仅是针对正在听直播开示的其他中国人及泰国人。

现在泰国的状况并不太好,疫情比中国的情况还糟,因此,无论泰国人或中国人,大家一样需与隆波保持距离,一样见不到隆波。在见不到隆波、无法见到高僧大德或无法前来寺庙的日子,其实那正是在训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隆波今早开示,好几个人的修行很好,这说明虽然大家与隆波是有距离的,但大家并没有放下修行,并且有在用功。因此,即使我们没有前来寺庙、没有见到隆波,或没有见到老师及师父们,但(对修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即是我们的用功、精进。

那些离隆波很近的人,若不精进用功、不返观自己的烦恼习气,亦无法进步。而那些离隆波很远,却精进、勤奋及用功的人……如同现在(中国人的)群体,虽然大家距离遥远,却精进地用功,修行亦可进步。现在正闻法的泰国人,若依然觉得自己离隆波很远,离寺庙很远,因不能前来寺庙而没有信心,则需好好地重新审视自己。

这一段时间,泰国的疫情堪称为严峻,大家必须遵守纪律,待在家里。其实,这是可以与自己在一起的黄金时间,我们能不断地探究及了解自己,将所有的时间用于修行。

事实上,此次新冠肺炎属于全世界的疫情,百年一遇,这将载入世界历史的一页,我们遇上最大的一场传染病,属于全世界最大的疫情问题。但尚未遇见疫情问题之前,我们生命的问题亦是层出不穷。

佛陀开示,人类最适合于修行,因为人类既有苦,也有乐,但不会过于快乐或痛苦。人类会面对一些压力,接触各式各样的所缘……若我们训练去观,比如:接触所缘时,我们的心是如何动荡。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心会动荡不安,我们不断地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这一点。

“接触”是我们的老师,它可以教导我们,让我们的修行更加进步。无论世间发生什么,我们都需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与心,持续不断地训练去观,如此我们便能从各种危机及种种世间的问题中获益,这会让我们成长。

修行很久,

为何没有进步?

麦琪妈妈并不担心大家,因为大家十分用心修行,仅是传达给泰国的学员或正听直播开示的人,必须了解——现在是我们的黄金时间,我们对自己感兴趣,持之以恒地用功,认识自己及了解自己。如此,当此危机过去之后,我们便会发现,生命太有价值了。

我们的生命并不长久,百年仅是瞬间而已,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无缘无故出现了传染病,大家在各个方面十分艰难。实际上,这演示“法”给我们看——生命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大家切勿疏忽大意,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我们并不知晓。余下的时间,我们精进地用功,观照自己。

已曾述说,那些希望在今生取得道果、涅槃之人,并不仅是儿戏般地(修行),必须感兴趣,持续不断地关注自己的身与心,而不仅仅只关注在固定形式的用功。若修行只在固定形式用功,如此时间是不足的,那便无法累积足以让我们离苦的力量与正见。

因此,我们必须勤奋地去观,在日常生活中精进地观照,在固定形式中持之以恒地用功,而不仅是混时间。比如修行,一小时混过去后,心里觉得舒服,但心已溜到其他地方玩戏,如此修行便永远无法进步。

我们已修行很久,为何没有进步?没有进步,是因为心的力量不足。总的来说,麦琪妈妈就阐述这一部分,仅是开示得较短。剩下的时间,让大家提问。若尚有剩余的时间,再继续与大家互动。

接下来,回答问题。

問答篇

问 答 篇

面对不喜欢的人,

如何自处?

学员1:我有多年的社交恐惧,害怕面对一些人或一群人。之前对治的方法是逃避或紧盯,但很苦。请麦琪妈妈开示。

麦琪奥兰努: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必要与他人见面。比如:这一群人,我不想见他们,如果我们并不需要与他们见面,那可不用见面。假设他们是需要见的人,那我们就呵护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住。

假设他们是自己不喜欢的一群人,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是不善心。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不善心,将自己的手脚、嘴巴守住,随后尽自己的义务,如此即可。

至于一些群体是如何的,那是他人的烦恼习气,我们并没有职责做些什么,但我们有职责呵护自己的身与口,持戒,训练观照自己的心。比如:我们接触之后瞋心生起,我们就去观察。

麦琪妈妈曾经阐述,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不随着它走,也不与其对抗,仅是看着它工作。举个例子,瞋心生起了,我们去观察——必须先有接触,接触之后,瞋心才会生起。我们去观察——身体是一个部分,瞋心又是另一个掺杂在胸口的部分,觉知又是另一个部分。如此训练,即是“分离蕴”。

我们进而观察——瞋心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我们看到瞋心并不恒常,其实已看到一个蕴,即“行蕴”。心作为观者,我们去觉知及感觉,发现它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去看它不断地运作,这即是“开发智慧”。

因此,我们呵护自己的身与口,观照自己的烦恼习气。在我们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时,烦恼习气就会慢慢地消失。结果就是——曾经累积瞋心的惯性,便会亏损及亏本。我们持续地观照,瞋心消失了,我们再去看这群人,瞋心又会再次生起,我们又再次返观自己的瞋心。

若我们必须见到某一群人,那属于业报。过去的业报,导致如此的结果——我们是如此的出生、拥有这样的面孔、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父母、这样的朋友,必须遇见如此的状况……感觉到了吗?没有任何人的遭遇全然相同。每一个人的生命,一路走来皆不重复,因为每一个人所造的业不尽相同,“业的累积”数也数不清。

因此,佛陀开示:我们不对“业”进行研究,但我们愿意接受,因为这是业报的结果。比如,我们必须见到这一群人,无论如何都必须见面,无法躲避。一旦见到这些人,瞋心生起了,我们就返观自己。虽然无法回避必须与这群人见面的果报,但我们可以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

烦恼习气源自于我们曾经累积的惯性,而且累积了很长时间,那是随眠烦恼,也就是心方面的惯性。一旦接触不喜欢的境界,“瞋随眠”就会运作,生起瞋心,对吗?一旦我们及时地知道瞋心,不断地观照,不与它对抗,瞋心便会消失。一旦瞋心消失,造作瞋心的随眠烦恼便会亏损。

因此,每一次接触,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瞋心,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此随眠烦恼就会逐渐亏损、慢慢地萎缩。

别气馁!“别生气、别生气!为什么自己没有进步呢?”其实并不是自己的修行没有好起来,而是我们有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及瞋心。与前年或去年相比,自己的瞋心是否减少了?

事实上,所有一切皆是有因有果的。我们瞋心厚重是因为曾经累积它,若及时地知道,瞋心便会减少;若没有及时地知道,不断地随顺它,在身与口上破戒,瞋心就会增长。因此,大家需先呵护自己的身与口,然后观照自己的心,持续不断地训练及观察,如此我们就会慢慢地进步。

我们尚无法回避这一群人,但我们训练不断地观照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群人反而对我们有利益,为我们带来好处,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及成长。较后,我们会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们成长了。

麦琪妈妈曾经告诉小孩们,若我们懂得善用,世间的问题全是为了磨炼及提升我们自己,让我们得以成长。

如果我们不需要见这一群人,那也可不用去见。除非是回避不了,必须每天见面,那我们就去提升自己,返观自己,如此我们的心就会提升。

尚有另一项我们需观照的部分——我们不喜欢的这一类人,也许正源于他们不喜欢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是好或是坏,那取决于我们自己,并不在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或觉得他人不重视自己。自己就是自己本来该呈现的样子。我们修行、提升自己,如此我们就会慢慢成长。其实,这已是最好的一条路了。

无论发生任何事,我们失误或面对任何问题,别只是一味地气馁,应重新站起来,用心学习,重新提升自己,持续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当我们的烦恼习气淡薄了,我们就会成长,便会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出来。

麦琪妈妈的回答,你觉得还可以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如何观照恐惧?

学员1:有时恐惧很深,完全没办法走出来。

麦琪奥兰努:去训练,试着先观照那些微小的恐惧。事实上,在恐惧感变得强烈之前,先会生起少许的恐惧。若我们无法观照强烈的恐惧感,当有一些恐惧感生起时,先训练去觉知。

意识到了吗?假设我们害怕这一群人……我们先观察自己,自己面对什么事物时,恐惧会少一些,我们先训练观照微小的恐惧感。

“恐惧”属于瞋心家族。一旦恐惧生起了,我们去观察——身体是一个部分,恐惧的感觉在(胸口)这处,持续不断地感觉它。恐惧时,暂时不必做其他的事,先持续不断地感觉(胸口)此处,看看这种感觉究竟会待多久。去战斗!训练观照恐惧感。

假设观照不了……麦琪妈妈曾经阐述,若烦恼习气生起,我们不迎不拒地看着它工作,但这是指在我们的心力足够之时,在可以看到烦恼习气之时。倘若我们无法观照,斗不过烦恼习气,我们便退回来修习奢摩他。

何谓修习奢摩他?即是——对治。比如:恐惧生起,于是我们变换所缘,转换为观照心喜欢或快乐的所缘,比如:念诵或修习慈悲观,让心有快乐,然后再回去战斗。如果心的力量不足,我们便退回来修习奢摩他。

因此,观烦恼习气时,我们也需自我度量。如果能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我们就去及时地知道它;如果无法及时地知道它,我们就采取对治的方法。但我们必须知道那属于对治,那是奢摩他,并不是开发智慧。

如果能开发智慧,便去开发智慧;如果无法开发智慧,就退回来与单一的所缘在一起,战斗不了就先躲避。但我们必须训练去观、去看,而不是每一次都选择逃避。如果每一次逃避,我们就无法成长。

麦琪妈妈对你的建议,如果你特别恐惧……你能说出,你现在害怕什么吗?

学员1:很多。

麦琪奥兰努:举个例子。

学员1:比如几天前,有一群师兄聚在一起泡茶,我不敢走过去。

麦琪奥兰努:你是觉得不好意思吗?

学员1:那时候,有一些男性在。

麦琪奥兰努:没关系,你去知道自己的恐惧,因为麦琪妈妈还无法区分,究竟你因什么而恐惧。假设有男生在该处,我们不敢前去,我们特别恐惧,对吗?你害怕陌生人吗?哦!一般上你是与比较熟悉的人互动,对吧?

学员1:也不一定。

麦琪奥兰努:你不必与其对抗,其实自己并不必须喜欢每一个人。但若我们有职责需履行,那就去做。假设我们必须与他们交谈,那就去交谈,我们因而感到害怕,就去知道“害怕”,这种害怕的感觉应该不会太强烈。试着去观,这类的恐惧感应是较少的。

比如,陌生人在该处,我们不敢进去,但如果需要进去,那便进去。假设我们有事需与同修们互动,我们便去做。他人与我们无关,他们在或不在,那是他们的事。如果我们觉得不方便,以后再进去也无妨,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事实上,那不称之为“害怕”,仅是“不敢”而已。训练去做一些小事,举个例子,如果不敢去陌生的地方,或不敢见陌生人,那可进去试一试,看看:“诶!恐惧感是恒常不变的吗?”其实即是训练去观,在情绪搅动的时候,训练观照。

比如,恐惧生起了,你去观察,恐惧的感觉在胸口这处,身体是一个部分,恐惧是另一个部分,这么去分离,如此训练去观照。如果恐惧感生起了,不必关注其他事物,先观照恐惧,看它能待多久,训练观这个,持续不断地训练去观。

事实上,“提升”源自于我们不断地训练去观。今天战胜不了,那也没关系,训练去观。如果战斗不了,那就输吧!如果我们愿意接受事实,慢慢就能观照了。上述所提,并不是多么严重之事,不必战胜这一部分也行,因为这并不是必要的事。

但是,训练持续不断地观照,恐惧属于瞋心的一种,持续不断地去观,如此就会让你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身心。

如何帮助父母亲近佛法?

学员2:父母不是佛教徒,也不持戒,自己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心总是灰濛濛的。请麦琪妈妈开示,如何在自己修行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的父母亲近佛法。

麦琪奥兰努:必须如此用心,麦琪妈妈曾经阐述,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及时机,并不是说——父母必须如自己那般去理解法。麦琪妈妈举隆波为例,隆波的母亲是很好的人,但她对修行没有兴趣。她本身是很好的人,但她的时机未到。

我们仅仅只能执行自己的职责,尽自己的义务。比如,作为孩子,我们尽子女的职责,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比如他们生病了,每一个子女都必须照顾,无论父母修行或不修行,那是我们的职责,我们需尽自己的义务。

至于让父母修行或成为佛教徒,那是有次第的。首先,先让他们认识佛教。如果他们认识佛教而愿意接受,便开始逐步增加,让他们懂得布施、持戒,一步一台阶地慢慢往前迈进,直到最后,我们才能教导他们修行。

我们无法限定些什么,因为他们有其各自的基础,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至于他们能抵达什么程度,父母有其各自的基础。我们孝敬他们,可以与他们分享,至于他们是如何的,那是他们的事情,必须有如此的用心。而并不是——我们必须强迫他们修行。即使我们觉得修行很好,但若他们尚未准备好,无论怎么强迫都不行的。

如果我们看到父母对修行没有兴趣,我们的心就会有些郁闷。其实这是自己的瞋心,我们必须观照自己的瞋心。比如:“为什么他们不修行?为什么他们不信仰佛教?”我们的瞋心生起了,这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必须训练及时地知道。

一旦烦恼习气消失之后,我们就去尽自己的职责,照顾他们,与他们分享。至于他们听或不听,那取决于他们的基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见法,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离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曾累积自己的善业及恶业。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孝敬他们,尽可能介绍他们好的事物,我们仅仅只能做到这一点。

还有其他问题要提问吗?

学员2:我没有问题了。

心本清淨,客尘所染

学员3:有时心会憋闷、僵硬与狭窄。请示麦琪妈妈,如何扩大心量,让心柔软、慈悲?感恩。

麦琪奥兰努:你知道自己心的“僵硬”与“狭窄”,这是正确的。修行并不是为了改造自己的心,而是如其本来面目去知道它。

你感觉到了吗?感觉“狭窄”时,那狭窄的感觉,是被觉知的对象。你且观察,“狭窄”是恒常不变的吗?“狭窄”是一种造作,那不是身体,也不是心,那并不是感觉的心。你直接如此观照,观察“狭窄”或“憋闷”,观照“憋闷”也可以,“憋闷”是恒常的吗?

从修行的原理而言,我们如身本来面目去观身,如心本来面目去观心,而非树立“必须要好”的目标。

麦琪妈妈想阐述的是,大家修行一段时间后,感觉到了吗?在内心深处,我们想让心“好”,不想让心“不好”,我们的基础就是如此的。一旦修行,便想追求“好”的心。事实上,这是每一个修行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习气。

去观察吧!仅仅只是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比如:心憋闷,就去观察憋闷的感觉在(胸口)这处,身体是一个部分,感觉又是另一个部分。持续不断地观察,“憋闷”的感觉是恒常不变的吗?如此去观,觉知当下。

如果觉知当下,即在开发智慧,不用对治。我们觉知当下,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这个境界就会呈现变化给我们看。一旦它变化,然后知道它消失,就会变成安住的心,保持中立的心了。因此,中立且安住的心,源自于我们能观照境界。若以保持中立的心、以没有干预的心,如其本来面目地去观照,就会自行获得“好”的心。

假设我们感觉到“狭窄”,然后去观察,“狭窄”的感觉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去看吧!看它能待多久,“狭窄”是恒常的吗?“狭窄”的程度是否有所不同?去观照“狭窄”。你感觉到吗?“狭窄”的程度有所减轻?或是一模一样?如此持续不断去感觉,如其本来面目地观照当下这一刻,不必对治,真正“好”的心就会紧随而至,仅仅只是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它。

修行之后,不断地觉知,心会自己宽广,我们就去觉知造作。心的自然状态即是——心本是好的,其本来面目是清明的,本身即是无限宽广。心之所以郁闷,是因为烦恼掺杂进来了。我们不断地训练观照烦恼习气,不断地观照造作,一旦掺杂进来的造作消失,心就会恢复至原本“好”的心。不必造作或创造出“好”的心,仅需及时地知道“当下生起的造作”即可。

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员3: 没有问题了。

觉知当下,

无需担心修行是否正确

学员4:有时能在短时间内,连续看到不同的境界,心会生起法喜。但大多时候看不到,仅能觉知一、两个境界。请麦琪妈妈指导修行。

麦琪奥兰努:这是正常的,就是如此照见,它便是如此的。有时看到境界,有时看不到境界;有时好,有时不好,就是如此不断地用功。

对吗?还是麦琪妈妈误解了(你的意思)?

学员4:顶礼麦琪妈妈!没有误解,我想让麦琪妈妈看看,这一段时间,我的修行是否正确。

麦琪奥兰努:这可以请教阿姜巴山,因为麦琪妈妈在这一部分并不太棒。你没有其他问题了,对吗?你的心,现在有安住吗?

学员4:我不太确定。

麦琪奥兰努:你且观察,现在的心是如何的?持续不断地觉知,观察它是否恒常不变。其实,实相……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你能感觉到吗?当下的境界,是被觉知的对象。去观察——它并不恒常,就只是去感觉,足矣!无需知道名字,无需知道源于什么,无需知道是对或错,就只是觉知当下的境界。

因此,若你能觉知当下的境界,不断地学习及探究,根本不必担心自己的修行是正确或不正确。其实修行时,心会时对时错,但若你担心,觉得必须有人指导自己该如何纠正,怎么是错误的,如此就必须不断有人提醒自己。

如果我们觉知当下,我们观察当下是如此的,它是恒常的吗?如果它不恒常,就去看它的变化,那已不错。因此,修行能抵达这一点,便会有更为微细的造作,而我们来不及看到它们。我们训练去观照,其实每一个人当下的心,从未恒常不变,无论粗糙或微细,皆不是恒常不变的,去观照它持续地变化,如果我们能观照到这一点,那就不错!

麦琪妈妈想让你对自己自信,去观照它,别担心!现在你的观照基础,基本上能观到境界,无论生起什么感觉、接触任何事物,你都能看得见,仅是尚未完全就位,那也没有关系。

学员4:暂时没有问题了,感恩麦琪妈妈。

麦琪奥兰努:待会阿姜巴山会指导你,你要训练,对自己要自信,继续用功!

如其本来面目地去观照

学员5:散乱、情绪多的时候,我容易掉进去。请麦琪妈妈指导。

麦琪奥兰努:就只是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境界)也知道,散乱也知道。若能记住这些境界,散乱若生起,觉性就会自行生起;心跳进去境界时,觉性也会自行生起。

比如,你提及心喜欢跳进去(境界),对吗?且训练常常去观,“心跳进去”的这个境界,其实就是心忘了自己,完全浸泡进去了。大概能意识到吗?一旦心跳进去,知道“心跳进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至于散乱,散乱的境界就是心散开,没有禅定,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境界。其实,中国人与泰国人散乱的境界是一样的;中国人与泰国人“心跳进去”的境界也是一样的。重点在于——若能看到心跳进去,及时地知道,它消失了,或它习惯于再次跳进去,我们再次知道;再次跳进去,再次知道……如果我们常常地知道,心便能记住“心跳进去”的状态。接下来“心跳进去”的瞬间,觉性就会生起。

假设心喜欢“跳进去”,喜欢散乱,如果我们常常地及时知道,仅是觉知这两个境界,就能让我们的觉性生起得越来越频繁。训练常常看到境界,常常记得境界。

“心跳进去”的境界源自于习惯,一旦我们常常地知道,“心跳进去”的习惯就会逐渐递减。其实,最好的就是——及时地知道境界,如其本来面目地去观。比如,“心跳进去”,知道“心跳进去”;散乱,知道“散乱”,这就不错了,常常地训练观照即可。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学员5:没有问题了。

将弱点转化为优点

学员6:隆波帕默尊者让我看“想要”,我看到很多的“想要”、操控、努力……进步不大,请麦琪妈妈看看,我的修行是否正确?

麦琪奥兰努:那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没有进步呢?

学员6:其实想让麦琪妈妈看看,我的修行是否正确,自己还是觉得有一些进步的。

麦琪奥兰努:由于麦琪妈妈看的能力不强,这就交给阿姜巴山。

我们知道自己的“想要”……麦琪妈妈已经阐述,每个人的弱点,比如有些人瞋心厚重,若常常地觉知自己的瞋心,觉性就会频繁地生起。假设你的欲望很强,时而想要这个、时而想要那个,常常训练去观照,如此你的觉性也会生起得频繁,智慧也可以提升。

因此,每一个人的弱点不同,若能自知,常常去观照那项弱点,那项弱点就会转变为让自己成长的优点了。比如,我们的欲望很强,“想要”生起了,及时地知道;“想要”生起了,及时地知道。感觉到了吗?现在你能更快速地捕捉到“想要”的感觉,这称之为“进步”。

事实上,我们训练观五蕴,比如“想要”,感觉到吗?它并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想要”的感觉在(胸口)此处,它属于贪心家族,它是一种造作,属于行蕴的范畴。

如果我们训练观照它,然后分离——“想要”与“身体”是不同的部分,“想要”与“心”又是不同的部分。训练观照“想要”,“想要”本身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看到它不恒常,我们就已看到“想要”的三法印。如果我们常常去观,无论如何都会进步的。

事实上,无法以短时间衡量自己是否进步,必须用上好几个月、半年或一年的累积。比如我们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想要”,接下来“想要”生起时,觉性就会更快地生起。

另一项就是——我们累积正见,看到无常,看到“想要”的三法印。持续不断地看到“想要”的三法印,我们便在累积正确的见解。那属于“量”的累积,尚未抵达“质”的变化。只要我们不断地累积正确的正见,我们则每一天都在进步。虽然我们每一天进步,但它并不明显。我们每一天都往前迈步,不断地观照当下的身心,到了某一天,心就会自行长大,不用立即来到“质”的变化。

我们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想要”,“想要”就越来越难以控制我们。“想要”生起了,我们及时地知道,我们就不会被“想要”或欲望所控制,进而在身与口上做些不好的事,对吗?由于我们越来越快速地及时知道,戒就会好起来,于是便有了进步,对吗?

“进步”源自于智慧的累积,有时并不明显,于是我们需不断地进步。以一年作为衡量基准——去年是如何的?今年是如何的?如此若有进步,我们才能看得出来。至于是否有进步,自己可以知道,我们可以与去年做对比,衡量自己究竟有没有进步。

如果我们的“想要”减少了,说明我们进步了,如果我们看到它们,其实已经进步了,一天一步地进步,仅是进步得并不特别明显。因此,不断地看到“想要”,这已很好了,训练不断地观下去。随喜功德。

如何度过欲爱关?

学员7:请问出家人如何度过欲爱这一关?每个月总有几天,荷尔蒙激素分泌时,情绪波动大。

麦琪奥兰努:事实上,我们就只是及时地知道而已。去持戒,比如:作为出家人,我们需持守出家人的戒,去持守自己的戒律。至于情绪波动很大,那是身体的自然状况,它生起了,我们不必批判它,我们不断地及时知道。

假设情绪生起,情绪不是身体,情绪是被心感知的对象。如正常般地去观,观生起的情绪并不是恒常不变的,不断地如此觉知,以此作为自己的禅修所缘,看到它的三法印。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它让我们可以开发智慧。

因此,别气馁:“诶!烦恼习气生起了。为什么我不好?为什么我不进步?”何时我们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便依然会有这项烦恼习气。然而,烦恼习气生起了,哪个烦恼习气强烈,哪个烦恼习气就在眼前,我们就先去观照它——烦恼习气是被我们观察的对象,烦恼习气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它仅仅只是被我们观察的一个境界而已。

我们必须持守自己的戒,比如,我们感到十分烦躁,别从身口上表现出来,别去伤害他人。我们去观照,比如,我们感到烦躁,去观照自己的烦躁,观察身体是一个部分,烦躁是另一个部分。

这方面的事情避免不了,比如,荷尔蒙产生变化,它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身体对心也会造成影响。由于我们依然被环境及情绪所控制,所以我们必须觉知它,别让自己在身与口上表现出来即可。

持续不断地观照它工作,一旦它消失了,还会再卷土重来,它是一种境界,让我们可以进步的一种境界。别气馁!淫欲心或是贪心……比如隆波教导僧人时,就会教导:“别去想,淫欲心就长不大。”比如,它开始造作了,别投降!别跟随它去想,那仅仅只是淫欲心。

比如荷尔蒙,仅仅只是一种烦躁而已,训练去观察及觉知它,那与刚才提及隆波教导僧人是另一回事。

若想问得比这更多,可以继续提问。

学员7:我想请问,内在有一个微细的自我身份认可,荷尔蒙加上微细的身份或性别角色认可,导致这种苦的产生。是否应破掉微细的自我身份认可?是否认为自己是女性或男性,这种性别认可,导致苦更深?是不是荷尔蒙加上概念法,导致欲爱的产生?

麦琪奥兰努:淫欲心与性别并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一旦被刺激,淫欲心就有可能生起。因此,有时隆波教导僧人,如果被刺激了,那是一种接触,心就会开始造作。如果它开始造作淫欲心,往淫欲方面去想,隆波就教导僧人,别跟随着去想。

比如,想到淫欲这一部分,便带心去想其他的,比如:念诵“佛陀”或观呼吸,或是自己擅长的禅修所缘,或修习慈悲观。如果越(往淫欲方面去)想,淫欲心就会越来越炽盛。我们不投降,因为我们是出家人,我们不会放任,不会让它不断地造作、增强,直至斗不过它,这是一回事。

另外,荷尔蒙这一部分,它仅仅只是外在的刺激。身体受到刺激,随眠烦恼就会造作出烦恼习气。如果我们没有这项随眠烦恼,它就无法造作出淫欲心。事实上,大家还不是阿罗汉,亦未证得三果阿那含,因此淫欲心还会生起。一旦有接触、有刺激……其实荷尔蒙是一种外在的刺激,一旦刺激之后,(淫欲心)就会生起。

我们的职责是——及时地知道,持戒,然后看着它工作。别放任它长大,也就是不往淫欲方面作思维,我们思维其他的事物,这一部分就会减少。

这样的回答可以吗?

学员7:感恩。

真正离苦的方式,

仅有观身心的三法印

学员8:关于禅定、刹那定及安止定,都需以觉性作为基础。是否有觉性,才是正定?

麦琪奥兰努:必须有觉性,才有禅定,它们是一起生起的,这是正确的。为何你作此提问呢?

学员8:其实想询问关于自己往安止定方面的进展。大约六、七年前,我修习宁静型的禅定,也就是专注所缘的禅定。学习隆波教导的禅法以后,我就不再修习了。好多年以后,现在随着觉性慢慢起来,心安住。以前我观呼吸,很容易紧盯及专注,后来我就只是经行,每天经行很多,但最近我加入立禅及坐禅,感觉非常好,心会处在所缘上一、两个小时。生活当中,我经行四、五个小时,然后打坐两个小时。随着觉性和安住多了,安止的状态也很好。当更深入地往安止发展时,“心与所缘合一的禅定”及“心与所缘分离的禅定”,我不太容易区分。

麦琪奥兰努:实际上,当出现“知者”时,观禅与止禅是一样的。若按照隆波的方式训练观禅,刹那定就会生起,一次一瞬间、一次一瞬间。若训练止禅至抵达二禅时,同样可以获得“知者”。其实它的境界是一样的,仅仅只是途径不同。

但止禅有一个缺点——心与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时,若心满意、宁静、快乐,心便会一直处在休息的状态,并没有抽身出来成为知者、观者,仅与所缘一直粘合在一起。若我们修习止禅,心宁静,心安住,那安住的境界,与修习刹那定所获得的“知者”是一样的。只是大部分修习止禅的人,他们满意于快乐及宁静,心与所缘在一起,心一动不动、宁静,不愿意出来观身及观心。

若修习止禅,心快乐及宁静,心安住且具有力量之后,就需出来观身及观心工作。如果能那么做,就不错!

然而,隆波教导大部分的城市人,他们难以修习深邃的禅定,心的禅定不足,或根本不够时间训练止禅达至那般程度。因此,若你曾经做到,便以止禅作为休息,一旦休息足够,就别仅是一味地休息,必须退出来成为知者、观者,去分离蕴,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感受是一个部分,造作好、造作坏是另一个部分。且将蕴分离,看到心作为知者。以止禅的力量让心安住,看到五蕴分离,看到每一个蕴各自履行各自的工作,看蕴不断地生灭变化,这即是“以止禅的力量开发智慧”。

事实上,这并没有错,仅是大部分修习止禅的人容易满足于快乐及宁静,误以为这就足矣!止禅达至最高的点在于,死后可投生为梵天神,天寿很长、生命快乐、清凉且舒服,但并没有离苦。

真正离苦的方式仅有一个,即是——观身、观心的三法印,持续不断地观下去,直至心能看到三法印。一旦看到无常,对于身心牢固的执着便会逐渐松开,因为已经看到身心并不能作为靠山。如此直至心能放下执着,放下身、放下心,那才能抵达真正的离苦。

事实上,所走的路可透过不同的路径,但我们需懂得发挥它的利益,以安住、宁静的心,观身心工作,开发智慧,如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上路,抵达离苦。

觉性、禅定是十分复杂的,若不解释,就会更加混乱,因此可请教阿姜给尊者。如果你尚有其他问题,可以提问。但若关于觉性与禅定,那是理论的部分,别向麦琪妈妈请教,否则就会听不懂。

想给你的建议是——以你曾具有的禅定,观身、观心。你有看到吗?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在变化,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必须去观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去观,常常观照这一点,有一天便能离苦。

学员8:谢谢麦琪妈妈。

对自己的身心,

投入关注度

学员9:在日常生活中,大段时间心散乱,请麦琪妈妈指导,如何持续地禅修?顶礼感恩。

麦琪奥兰努:若心散乱,那有两个选择:一、持续不断地觉知身体,因为身体较为粗糙,若心散乱,就不断地觉知身体,如此心便能获得力量;二、若特别散乱,便以念诵作为辅助,不断地念诵。

心散乱,即是心不断地想些乱七八糟之事,于是我们便带领心去想有次序的内容。有时,麦琪妈妈也会用上这个方法,比如修行时,麦琪妈妈有时念诵“Itipiso……”。如果极为散乱,一边念诵“Itipiso”,还一边想着其他的内容,便会运用其他方法,有时数一至八,不断地数……稍微变换所缘,让力道更为强大,否则心会特别散乱。

简而言之,如果心散乱,别放任它散乱。心与某个所缘在一起,与它在一起之后,心快乐、舒服,但不会想入非非。心散乱,随它去,我们返回来与自己的禅修所缘在一起,觉知身体或是念诵。

然而,心的状态即是散乱,对吗?心又会再次散乱。如果心再次散乱,不用阻止它,再次回来与自己临时的家在一起。心溜走了,再回来;溜走了,再回来。如果常常这么训练,心就会越来越多地与自己在一起,然后心就可以安住,散乱便会递减。仅是别放任自己的心即可。

其实,我们对修行需感兴趣,对其投入关注度。我们对自己的身心应经常投入关注度,比如,一整天不断地想到自己的身与心,相较于自己的身心,其他事物的重要性在其次。除非是自己的职责使然,那我们便全力以赴。

因此,那是我们的职责,作为佛教徒,我们不会放任自己。若我们有义务需履行,那我们就去做。除了职责以外,若心散乱,别放任心不断地散乱。我们与自己的身心在一起,以念诵或其他的方法,我们对自己的身心投入关注度,对其感兴趣。如果我们不断地投入关注度,修行的心意就会坚决。相较于修行,其他事物的重要性在其次。

中国人可能没多少人是如此的状况,但麦琪妈妈看到许多泰国人,他们在固定形式用功修行,将此视为一种职责。一旦固定形式练习结束后,便放任心散乱。如果这么做,如同自己一天走一步,别人却一天走好几步,自己的进度就会缓慢。因此,每一天我们都必须对修行投入关注度,如此进步才会快。

还有其他问题提问吗?

学员9: 没有问题了。

女性若不出家,

如何修行?

学员10:请麦琪妈妈开示,作为一位独身的女性,在不出家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修行?

麦琪奥兰努:麦琪妈妈不知道在中国的情况,但在泰国,出家或不出家,其实是一样的,那取决于自己。

若单身,我们可以自己独立,无论做些什么,我们都是独立的,可以自由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因此,工作存钱,剩下的时间,每一天安排时间修行,持之以恒地用功,不跑到其他地方,如此我们便能进步。

(修行)并不必须出家,假设我们出家了,就必须与群体在一起。如果在寺庙,就必须与僧团在一起,那就会有许多规矩、规章制度,然后有很多工作必须去做。

另外,人与人之间会有很多冲突,一个人独处会更为舒服一些,可以安排及规划自己周围的环境,一切取决于自己。我们把时间用来修行,别将时间浪费在世间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们能成为一位很好的修行人,而不需要出家。

因此,麦琪妈妈并没有觉得出家与不出家有多大区别。作为出家人,若去到混乱及动荡不安之处,修行或会更为困难一些。但若我们独处,我们的修行可以更加容易。

如果我们独身而不会寂寞,那是最好的了。即使在寺庙里,每一个人都是独处的,到了时间便修行,将自己的生命做好规划,独自修行。并不会有好几个人共处,如果好几个人共处,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冲突的。如果一个人独处而能修行,那是最好的了,其实麦琪妈妈更喜欢如此的方式。

还有其他疑问吗?

学员10:没有问题了。

麦琪奥兰努:还有谁有疑问?没有,那我们到此结束。

一般情况下,大家是有距离的,不知新冠肺炎何时结束,或许还会延续一段时间。隆波、麦琪妈妈及每一位高僧大德,都对大家怀有良好的愿望,希望大家进步。隆波、麦琪妈妈及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在背后默默地鼓励与支持大家,大家一定要用功修行。愿每一位快乐、进步,所有良好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大家精进地用功,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法上持续地进步,愿每一个人快乐、吉祥、进步。麦琪妈妈随喜所有人的功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