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红学概论》学习之(二)

 pengxq书斋 2017-05-05

《中国红学概论》学习之(二)

(2009-04-19 23:41:59)

   《中国红学概论》内学篇之第六章:《红楼梦》与哲学研究

   《概论》作者马经义先生从《红楼梦》中的老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思想等五个方面来梳理,进行《红楼梦》与哲学研究的分析。从而把读者带进读红的最高层次,既把《红楼梦》当哲理小说来读。使读者跳出文本里情感上爱恨缠绵交织的和经济利益中你争我夺的故事氛围,在深入透析当时时代社会制度、宗法、伦理等社会、人文现象后,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思考,进而挖掘小说的主旨思想。能够利用积极的精华部分和反思批判腐朽的内容,让《红楼梦》为每个读者本人的认知提高服务,影响到时代的文化取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起到借鉴的意义和作用。

   毋庸置疑的是,《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起码,自刊印诞生后,对中国文人和普通读者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深远的。也可以这么来讲,在中国《红楼梦》的读者群是最大的。那么,产生的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这本小说会有如此巨大的读者群?延续竟达两个半世纪,甚至到当今正方兴未艾?竟然有读者阅读几遍,甚至十几遍,几十遍,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不说这是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笔者斗胆回答,这种近似痴迷的阅读和红楼文化的惊人普及程度绝对不仅仅因为文本辞藻的华丽、语言艺术的美、社会百科的含概,最为主要的是小说的主旨思想造成的,其中更大的成分便是这些哲学思想,无论读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去整理和分析这些哲学思想的东西,他们都在对读者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阅者跟随着作者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在主动或者被动下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即使你是在做红学的学问,也或是业余爱好消遣,如此程度去研去读,当然首先是认可《红楼梦》和《红楼梦》作者的,然后大多是痴迷的。笔者在学习《概论》整篇著作中体会到,这个“同呼吸,共命运”的纽带主要部分就是《概论》作者马经义先生梳理的内学篇这个第六章:《红楼梦》与哲学研究。

笔者在读红楼文本(“文本”指百二十回全本小说,过去博文里基本指前80回。)的过程中对儒、佛、道的这些哲学思想是最为困惑的,从没有过分析讨论。在学习《概论》内学篇第六章“《红楼梦》与哲学研究”,同时学习了杨辛耕先生的《亦褒亦贬儒道佛》三篇系列文章,文章在杨老师的新浪博客内(博客名:耕红斋)。提高了些认识,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否是《红楼梦》里存在消极性?是这些传统哲学思想的消极性方面东西在发挥着作用?作者尽管也在抗逆着批判着,是否没真正的走出来?常理上,积极性的东西是很难引导这么多的读者去阅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弄个清楚,发挥出红楼的积极面,消除文本带来的消极影响。

   笔者在平时针对《红楼梦》的唠嗑聊天交流中,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分析。吸烟的人群大,是因为烟里含有毒,造成吸烟者的依赖后很难戒烟;读红楼人群大,是因为红里有毒,造成了红读者的痴迷后很难解脱。笔者也深深知道,这个比喻是非常幼稚和不贴切的,甚至是荒谬的。可是,毕竟给自己带来过困惑和不解,学习《概论》整部书,尤其上述第六章,博客里写个学习体会,是想得到各位红学老师和红友的指导,感谢。

   《红楼梦》中的老庄哲学思想:“老庄哲学”是我过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遂宏阔、笼盖古今。它让人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它有着独到的见解,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发现,“老庄哲学”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占据了主导思想的地位。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一个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观念众多的思想体系,它多方探求和表述了作为主题的人渴望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理想思辩。

   《红楼梦》的创作中体现了作者最为主要的主旨思想是“真和假”、“有和无”,是作者在这么两个对立的原则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思辩。我们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甚至发现,作者也是矛盾和彷徨的。《概论》内学篇第六章从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老庄哲学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表现:空与无、生与死、个性解放、“正言若反”的思辩方式。

   1.  空与无

   《红楼梦》小说故事诞生于神话色彩的未用补天的一块石头,被一憎一道携带凡尘,演化成“通灵宝玉”,经历人生幻梦,最后回到原始的大山而结束故事。这样的整体结构是万境归空的思想境界,正符合老子对世界万物的产生与消亡的理解,作者受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导。

   2.  生与死

   庄子对“生与死”:“古之真人,不知所生,不知恶死”,意识是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不会因为拥有了生命而欢喜,也不会因为死亡的来临而恐惧万分。对生死的态度是从来不刻意去追问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生和死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红楼梦》主人公宝玉认为“文死谏、武死战”的“英雄人物”是须眉浊物,指责这些人是“不知君臣之大义”,只顾自己沽名钓誉。而他自己“豁达”和“看破”地对待死亡是追求自然的“随风化了”,这与庄子的“生死”理解完全一致。道家哲学认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是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集起来的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孕育出生命,生命走向死亡,随着形体的消失,生命又化成气息回到自然。

   《红楼梦》作者甚至把主人公宝玉向往的死亡环境方式描述的和庄子的死亡环境方式一样的性质。宝玉设想自己死亡的时候“众姐妹的眼泪流成大河,把他的尸首漂浮起来,送到那人迹罕至的幽僻之地”,庄子临近死亡的时候要求“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排除艺术的加工,这么两种方式是一样的,体现回归自然的境界。

   那么,我们试着分析宝玉接受这样的哲学思想的原因,他如何能具备这样宏大的气魄,到了“看破”的境界?简单的分析,是生存、生活的小环境影响的,是宝玉接触到的人和发生在他身边的所有故事造成的,他看到的是“肮脏”的男人、“浑浊”的婚后女人,这些男人之间、女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每天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他不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只能接受那些清醇的女子。更深入思考,是《红楼梦》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宗法、人文伦理等形成了曹雪芹的价值观人生观,曹雪芹生活在当时,写出了具有现实性的《红楼梦》小说。

   笔者分析,曹雪芹给《红楼梦》小说这样的道家哲学思想不排除有逃避的可能,体现出来的空无、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境界是科学的,符合传统,可是,不排除有逃避现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不得以而逃避现实。

   3.  个性解放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是老庄哲学的核心,也是自我超越的基础。所谓“个性解放”就是让人心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让人恢复本真。人会失去与生俱来的“个性”,是因为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名利诱惑等造成的。《红楼梦》的诞生时代因社会、政治、阶级、宗法、伦理、道德的重重束缚,人们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极致,从而力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也被曹雪芹融入到创作中。

   《红楼梦》中追求个性解放主要表现在蔑视富贵和功名,庄子主张“个性解放”,“解放”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发现,“自我超越”在《红楼梦》中表现的并不明显。宝玉蔑视权贵,但实际生活却要依靠权贵;宝玉和黛玉尽管能同时发现家族的行将败落,可是,根本没有解决的措施和办法,束手无策,只能“管他后手如何不济,也短不了咱们的”。

   正如马经义先生分析的,这样的追求“个性解放”程度已经是就是那个时代的“自我超越”。可是,马经义先生也指出,《红楼梦》主人公存在对现实的依赖问题和对理想的无可奈何。笔者始终坚持认为,《红楼梦》是带有自传性质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宝玉身上体现出曹雪芹的思想意识和境界。

   4.“正言若反”的思辩方式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老子对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的总结式语言。他的思维模式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负的方面来表达他所要肯定和建立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将近五十对“正反”相对的概念,例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暗声、虚实、强弱、内外、开合、取舍、宠辱、得失、清浊、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雄雌、黑白、吉凶、张敛、刚柔、厚薄、贵贱、生死、利害等等,凭借这些众多的“正反”概念来表述自己对于宇宙、人生、政事等的看法,从而用“正言若反的独特方式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的创作中正是使用了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进而进行思辩出来小说的主旨思想,带给读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意义。在每个人物身上同时具备“正面”和“反面”的的形象特征,展现给读者是鲜活的;经常成对比的来捉对安排人物,比如宝钗的“冷”对应黛玉的“热”等;在全书主旨思想方面更是在“真与假”、“有与无”、“好与坏”等等的对立矛盾的两个层面来分析发展。

   我们在欣赏曹雪芹使用这样的传统哲学思想模式来淋漓尽致地进行创作《红楼梦》小说的同时,我们来思考分析,曹雪芹在小说中进行的“正与反”的运用得到了最终准确和清醒明晰的结果了吗?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曹雪芹是始终在这些对立的矛盾里徘徊和彷徨?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的这些困惑和迷茫?假设曹雪芹得到了明晰的是空无思想和回归自然的思想,那么,这样的思想是科学和有价值的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进行“正与反”等的对立思辩过程里确实进行了对社会的抗逆和批判,可是,那些批判是彻底的吗?他是否在逃避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他逃避和对社会无可奈何的?等等。

   回到上面笔者提到的,《红楼梦》是否带有消极性的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曹雪芹在矛盾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走到“离世”的境界,归于空无的自然。所谓《红楼梦》的消极性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分析和对待他的“空无”和“回归”,要从中吸取积极的思想价值等。

   笔者在这里把《红楼梦》小说主人公宝玉的“回归自然”称为“逃避现实”,他“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

   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社会制度、宗教家法、人伦道德的堕落。他看破了当时的家族和社会,考取功名全是用来贪赃王枉法的,根本不想融入到这些黑暗的东西里去。他有奇才,是补天的剩石,可是,他极力反对仕途经济,是不想参与到那些黑暗的里面去,并极力的憎恶那些人和那些人做出的败坏事情。说明他讨厌读书科考是与社会的黑暗格格不入,本质上不是他不想读书,是社会的现象导致他不读所谓“有用”的书,从而沉沦在清醇的女孩子堆里,满足自己的清高,满足自己人格品质的保证需要。

   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看到,他的“逃避现实”“回归自然”不是他自己主动的,是被动的,是被迫的。宝玉清醒痛快的仇视现实的同时,却依附在这个环境上,做出的叛逆是很有限的。直到“真干净”的时刻来临,带着无限的怨恨和对富贵现实的留恋而被迫“回归自然”。

   那么,可以说明,宝玉在有限的抗争中,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听天由命,面对种种现象只能是无可奈何,消极被动。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读文本小说,进行整理,可以理解的是他根本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甚至整个社会的命运,改变败落的结局。但是,我们不能接受他的消极被动,他可以努力争斗,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实施,不要求他一定能够解决整个家族和社会的残败结局。

   因此,我们在阅读《红楼梦》小说的同时,要透析这些哲学思想。看清楚本质,不能简单的定论传统哲学思想的优秀与否。从正面来掌握“老庄哲学”在书中创作过程的使用。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在《红楼梦》小说中的使用,马经义先生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这里不做具体感悟学习,有机会继续写学习体会。)

   笔者学习《概论》中这部分哲学研究,主要目的是联系到当今的时代。在杨辛耕先生的《亦褒亦贬儒道佛》三篇系列文章学习中,体会到,曹雪芹在《红楼梦》对这些儒、道、佛的思想有褒,也有在批判这些传统的思想体系。

   联系到当今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年代末今天。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社会和家庭问题,贪腐等丑恶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个别人道德存在或多或少的败坏。我们怎么来面对?是值得思考的。当然,要求我们每个人不能回避,要勇敢面对,来为文化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建做出一点贡献。首先从自身做起,树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对生活环境里的每个人负责。然后,力所能及的参与到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中来,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建设上面来。

   说明:一个月后继续学习《中国红学概论》,多处引用,不标注。很多地方自己也是困惑中,想得到来博客的老师和朋友们的指教,便于纠正错误认识,感谢!

   在《中国红学概论》著作中领会错误的地方应该存在,道歉!马先生能来到这里的话,请给予指导和纠正,感谢!

   学习到杨辛耕(耕红斋)先生博客中文章作品,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