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心电图正常的典型胸痛真的可以掉以轻心吗?

 zhaoeliteD 2017-05-15


其实有一些隐匿性比较高的胸痛患者,当胸痛发生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并不特异,需要动态观察心电图以及酶学变化,进行前后对照才可以证实为ACS,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以下福尔摩斯将以一个例子强调动态观察心电图的重要性。


病例


患者男性,46岁,有吸烟史,在与人争吵后出现阵发性针刺样胸痛并向左上肢放射伴冷汗,就诊于X院急诊,行心电图检查(图1a),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测肌钙蛋白为阴性,因此患者回家休养。但是1周后,患者再次就诊于X院,以“胸痛”收入院,入院后患者自述1周内,反复发作胸痛,但入院当时无胸痛症状存在,测肌钙蛋白为0.45ng/mL,心电图如图1b。2小时后胸痛再发,胸痛部位及程度同前,此时床旁心电图见图1c,肌钙蛋白升至0.81ng/mL。


图 1 a: 急诊胸痛剧烈时心电图,b:入院无胸痛症状时心电图,c:入院2小时后胸痛发作心电图。


在入院无胸痛表现时,心电图示V1~3呈双向T波,肌钙蛋白升高;2小时后胸痛复发,V1导联双向T波,V2~4倒置 T波,肌钙蛋白持续升高。根据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改变,福尔摩斯立即为病人行冠脉造影 ,造影结果示(图 2A)左前降支近段90%局限性狭窄,立即植入一枚支架(图 2B)。


图 2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B植入一枚支架后显示TIMI 3级。


术后第二天心电图(图 3a)可见I、aVL、V2-5导联对称的巨大负向T波, II、V1导联的双向T波,以及QT延长(QTc 600ms)。TnI 0.24ng/mL。术后一周心电图(图 3b)可见倒置T波波幅恢复。


图 3a术后第2天心电图,b术后一周心电图。


本例患者胸痛,从无T波改变到胸痛缓解后T波双向的诊断为何?


此例患者,从胸痛时无T波改变到胸痛缓解后T波双向的诊断为wellens综合征。


何谓Wellens综合征?

 


Wellens 综合征由Hein J. J. Wellens于1982年提出,是以一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的特征性改变为特点,病情进展较快,易进展成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综合征,此类特征性T波改变的病理基础为严重的左前降支近段狭窄,通常>75%。


Wellens 综合征的特征性T波改变往往出现在胸痛的缓解期,与心绞痛的症状分离。在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心绞痛发作终止后,胸前导联V2-V4(也可扩展到V1~V6)T波出现对称性加深倒置或双向,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周不等。且 ellens综合征提示前降支近段病变。


回归此病例,根据患者胸痛病史;胸痛缓解后胸前导联T波出现对称性加深倒置或双向的特征、肌钙蛋白升高;以及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90%闭塞,因此此病例也为Wellens综合征。


Wellens综合征特征性T波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为什么其无ST段及Q波的改变呢?



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肌顿抑、心肌冬眠或心肌组织的水肿有关。多数学者认为,当左室前壁心肌严重缺血时,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的复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T波特征性改变。且T波的演变则反映了缺血区顿抑或冬眠心肌功能的恢复情况,随着心肌缺血的改善,T波倒置程度逐渐变浅,室壁运动障碍得到改善,心功能逐渐恢复。


有些病人可出现心肌损伤标记物轻度增高,损伤标志物的升高说明心肌有损伤坏死,但这种损伤、坏死因深度浅(较心内膜下心梗还要浅),不足以引起QRS波及ST段像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那样的动态演变过程,只能够引起T波的特征性演变。


那Wellens综合征患者有什么特征性的表现吗?


1.  患者有胸痛病史。

2. 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未见异常。

3. 心绞痛缓解期时胸前导联V2~V4,导联(也可扩展到V1~V6)T波出现对称性加深倒置或双向的特征。

4. 肌钙蛋白正常或升高。

当有以上四种特征时就要怀疑患者有Wellens综合征,且立即进行冠脉造影。


小结


Wellens综合征特征性T波改变往往出现在胸痛的缓解期,与心绞痛的症状分离,且病情进展较快,易进展成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往往因经验不足,在接诊胸痛患者时仅以一副看似正常的静息心电图而忽略此严重的疾病。


所以福尔摩斯提醒临床医生,在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冠脉事件危险时,不要只注意胸痛时的心电图,也要注意胸痛缓解后的心电图,且要动态对比观察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变化。对于急诊胸痛患者,不要因为其心电图和心肌酶无变化而轻易放走患者,我们要留观病人胸痛缓解后的心电图。

 

 然而本例患者在出院前再次出现胸疼,心电图呈现 “巨大倒置T波”,而疾病结果并非我们想象的如此简单 ,详情请见下期分析。

参考文献

  1.  Zwaan, C.D., F.W.H.M. B?r, and H.J.J. Wellens, Characteristic electrocardiographic pattern indicating a critical stenosis high in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in patients admitted because of impend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erican Heart Journal, 1982. 103(2): p. 730-6.

  2. Tatli., E. and M. Aktoz., Wellens' syndrome: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 that is seen as unimportant. Cardiology Journal, 2009. 16(1): p. 73–75.

  3. Abulaiti, A., et al. (2013). 'A special case of Wellens' syndrome.' J Cardiovasc Dis Res 4(1): 51-54.

  4. 陈琪, Wellens综合征T波改变.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3. 22(3): p. 161-162.

  5. Appel-da-Silva, M. C., et al. (2010). 'Wellens Syndrome.' Arquivos brasileiros de cardiologia 94(4): e116-119.

  6.   Migliore, F., et al. (2011). 'Myocardial edema underlies dynamic T-wave inversion (Wellens' ECG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reversibl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Heart Rhythm 8(10): 1629-1634.

  7.     Said, S. A., et al. (2015). 'Cardiac and non-cardiac causes of T-wave inversion in the precordial leads in adult subjects: A Dutch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ld J Cardiol 7(2): 86-100.

  8. Tatli., E. and M. Aktoz. (2009). 'Wellens' syndrome: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 that is seen as unimportant.' Cardiology Journal 16(1): 73–75.

作者介绍


黄彦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文章已发表于《BMJ》(case review)、《Heart》、《QJM》、《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期刊共5篇。


赵运涛,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职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现任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分别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BMJ》(case review)及《circulation》(cases and traces)等国际著名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Heart》及《Plos One》审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