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用汤剂宜加炙甘草

 杉木轩 2017-05-23


乌梅丸用汤剂宜加炙甘草


乌梅丸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也是当前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认为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肝的各项生理功能失常,皆可用乌梅丸为主治之。


在其临床实践中,乌梅丸加减用来治疗寒热错杂、懈怠、小腹痛坠、奔豚、胃脘痛、高血压、心绞痛、头痛、天突剧痛、哮喘、头晕、围绝经期综合征、嗳气、胆囊炎、嗜睡、目盲、甲减、甲亢等病证,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由于乌梅丸的中成药不易购得,为了体现中医治病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特色,当前中医临床亦多易丸为汤,李老诸多运用乌梅丸的医案全用的是汤剂。基于这个实际情况,笔者主张乌梅丸用汤剂宜加炙甘草,理由有二:


一是调和药味


乌梅丸若改用汤剂,味道又酸又苦又麻又辣,甚是难以下咽。笔者曾经按照“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的比例制成“乌梅汤”,其中把丸剂的一两按1克计算,按照柯雪帆教授1两=15.625g,用300枚除以15得20枚约50g,最终处方:


乌梅50g,黄连16g,干姜10g,党参6g,炮附子6g,桂枝6g,细辛6g,黄柏6g,当归4g,花椒4g。


因为亲口尝过此汤药,其味道甚是刻苦铭心。


患者的病情客观上决定药的味道,如实热证只能用苦寒泻火之药,而绝不能用甘温补益之品。但不是说,医生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对改善汤药的口感就毫无作为。


药食同源,伊尹既是中国烹调之圣,又创制了汤液,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明的中医大夫就是调味高手,让患者乐意接受他的方药,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用来调味最常用的中药非炙甘草莫属,乌梅丸原方加工过程中还需加入蜂蜜,“乌梅汤”用炙甘草以代蜂蜜


二是调和药性


《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许多寒热并用的方剂,如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升麻汤、桃核承气汤、栀子干姜汤、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细数一下,显然用炙甘草的方剂比不用炙甘草的方剂数量多。


对于这些大热与大寒之药用在一方,须有一药来调和以维持秩序,而能担此重任的非有“国老”之称的炙甘草莫属。就像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就需民主人士代表第三方在国共二党之间斡旋,炙甘草作用就类似于民主人士。


乌梅丸也是寒热并用的方剂,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辛热黄连、黄柏苦寒并用,若用汤剂,也需用炙甘草调和药性。


李老对乌梅丸的方义有精辟的分析:“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汤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汤,亦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通阳;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按照李老的分析,乌梅丸由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半夏泻心汤诸方合方加减而成,四方除大建中汤外皆有炙甘草。故从调和药性的角度看,“乌梅汤”亦当有炙甘草。


吴鞠通曾说过:“以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正是因为约七八成的方剂都有甘草的存在,所以甘草这味药最易用,但也最难用得好,或用或不用,或用量小或用量大,皆有尺度。


从调和药味与调和药性两个角度分析,用“乌梅汤”宜用炙甘草。


END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