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院落,其所谓铺张多在细节之处,就占地而言却未必广大,这或是与江南一带人口繁密、耕田稀珍有关。房屋与院墙一气呵成,构成一个方正规矩的天井。 徽派民居每一进院落皆有天井,在马头墙高起的围合中,这一方天井是整座院落唯一与外界相通的所在。立在天井中抬首望,四面是厅堂与廊檐的坡面青瓦,逢雨时,雨水顺势而下,不讲求倾泻出户,而是缓缓聚流于宅门之内,这便是徽派建筑中非常紧要的意象:四水归堂了。 天井之说,可远溯至上古原始社会。那时的穴居即有破顶照明、蓄雨存水之举,黄土居民自古沿袭,随南迁一路传播到徽州地区,说起来,这也是中原文化中颇为显著的特征了。唯恐财帛外露的徽商们,为自家筑起高大而封闭的院墙,建筑尽可奢靡,土地之规却无法逾越,也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院落被缩减至极限,即成了这一小方天井。 徽州自古多出商贾儒士,居处必择山通水绕,又极推崇风水聚合之道。徽派民居的第一进多是厅堂,会客、议事、请宴皆设在此,厅堂乃一门之内最重要的所在,族人商贾们在这里议事谋算,厅堂外即是这既隐秘又敞亮的天井。在他们心里,雨露即财气,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岂可草草流向别处,“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徽商们根深蒂固的聚财观念。而“四水归堂”的天井建制,久而久之,亦成为不可僭越的定规。 好友复建徽派老宅时,曾邀我为其撰文“四水归堂”一则。当时亦煞费心思,以期用最简赅的词句,周全描述“四水归堂”之意。今日附录于此。
为“四水归堂”撰文一则 凡智者,必择居山通水绕、藏观纳气之地。以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神,筑建生存自然与和谐。此内向合院,高墙围护,以高深天井为中心,居于其中,日沐光、夜观星。日光经天井折光,趋向柔和,去燥火而显静谧。雨水经由四面围合之屋顶,并入天井,喻天降甘霖、福气入宅,肥水不外流之意。四周排水孔道绵细而长,引雨水缓出,应福气长存之观念。此谓之四水归堂。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四水归堂象天法地之人文精髓,与徽州之建筑规制相生相息,天人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