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谈艺】陈子庄:意象造型,不似之似

 朴庐主 2017-05-27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画画的人要行天之道,自然之道。写生时,不足者补之,多余者舍之,不是单纯对景描摹。

 

写生,有人叫“写实”这是不对的。写生即写“真”、“神”,这中间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去其冗废,写其内美。梅瞿山画的黄山,你按图索骥就找不到。戏剧中的刘、关、张、包公等画的白脸、红脸、黑脸,世上也是找不到。戏剧中画脸谱是在刻画性格,我们看起来很动人,红脸关公、包黑子、妇孺皆知,没有人反对说那不像。艺术中“生化”的程度越高,则越普及。


 陈子庄作品

 

造型,就是塑造我之形象。绘画是把大自然中美好的东西提炼出来。提炼之法:省其有余,补其不足。绘画中的物象是从现实中来,经过作者头脑的艺术加工,升华了,这才是艺术的物象。哪有自然界恰好长成一幅画呢?画画是通过景物反映精神上的东西。


 陈子庄作品


中国画不讲透视,也不讲光源。可以近大远小,也可以远大近小,可以远淡近浓,也可以远浓近淡。人物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把主要人物画大,陪衬的人画小。再如郎世宁《御园观射图》,画乾隆检阅贵族子弟射箭,乾隆坐在大殿上,两旁排列文武朝臣,如按西洋之透视法,乾隆的位置在灭点上,只能画的如蚂蚁大小,而此幅则将乾隆画大,射箭者画大,其余人物均画小。中国画是讲宾主,讲主从关系,讲一幅画本身的结构,而不是自然物本身的结构。

 

写生就是传神,是写自己,不是去描摹外形,凡艺术仅依耳目视听而得者都不高,最高的是自己内心发出的东西。要见此知彼,治一如治万,不必每样都要亲自看。绘画贵在想象。


 陈子庄作品


写生就是传神,不是西洋画中对景作画。中国画重在观察,重体会。心领神会,观察方能入微。要善于观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光源、人物要符合人体解剖等,这些都是洋框框,是对艺术想象力的束缚,国画中一定夹杂不得的。

 

要画的像不容易,要画的不像更困难,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主观的客观的都忘掉。一幅画,如鸟,即使画得在细、在像,如果没有艺术语言,无诗意,无思想内涵,不能启发人,就不是艺术。以技巧为美,画匠而已。艺术的境界越高,技巧越朴素,因其自身的艺术语言丰富了,用不着借助过多的手段。学画,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形象。形象准了,然后再加以艺术化、抽象化。由似到不似,由自然到艺术。


 陈子庄作品


绘画,第一步是由不似到似。第二步再由似到不似。先须画得像,再到画得不像。如第一步尚未过关,画的似是而非,却学曰:我是似与不似之间。直是自欺欺人。艺术是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到处都存在,靠我们去发现,要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如庖丁解牛,可以悟道。我的画中,凡与众不同之处都是从生活里找到的。我的诗文,写自己的感情。难得的是真情,真情才能动人。

 

画家胸中要有丘壑。这并不是说要记得多少东西,主要是要有见识,有器量,有自己的主张,这才不会被物象多拘,画画也才有自己的形象,如画枇杷,则是我心中之枇杷,不全是从未见闻得来的东西。


 陈子庄作品


如果自己写生都画得像古人,那就是走回头路,思想本质是复古。古人谓“文无定格”,余谓画应“因意立法”。写意者,书写意趣也。法则,即是处理的方法,方法并不能先有个框框。


绘画是讲灵性,不是讲物质。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绘画艺术的形式很重要。形式要新颖,不能有陈腐气。须既有继承,又要有创造。要把框框和规律分开。框框是束缚创造力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有助于创造的。诗意、色彩、节奏等等只是画的内涵的一部分,最高最深的内涵是哲理,象征未来,象征心灵之宏流。

 

来源:陈子庄谈艺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