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哮喘】名医这样开方

 guo1820 2017-06-03


周仲瑛教授是中医临床大家,擅长治疗内科各种疑难杂病。在肺系病证的治疗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疗咳嗽以宣肺为要,尤其是陈寒伏肺之久咳,更非温散宣通不解;支气管哮喘之病机为风盛痰阻、风动痰升,治疗重在祛风涤痰;肺病日久及心者,治当痰瘀同治,尤重化瘀。



哮喘病人起病突然,倏忽来去,时发时止。发前咽痒、喷嚏、流涕明显;或见肌肤风团疹块,喉中如吹哨笛;或痰涎壅盛,声如拽锯。起病多快,病情多变,与风邪“善行数变”的特性相类似。周师认为病属风盛痰阻、风动痰升之征。临证当风与痰的偏重,如见喘急痰涌、胸满不能平卧、咯痰黏腻、舌苔厚浊者,又属以痰为主。风邪致病者,有肺风、脾风之异。肺风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触发,表现有上呼吸道过敏症状。脾风为痰生于脾,饮食不当触动,上逆干肺。如《证治要诀·发丹》说:“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饮食过敏所致的脾风既可引发瘾疹,亦可发为哮喘,临床常见到因过敏所致的皮肤湿疹引发哮喘者。治疗常选用麻黄、苏叶、防风、苍耳草等祛风解痉之品,通过祛风,可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通利,则哮喘缓解。中医之祛风药,大多寓有抗变态反应作用,特别是虫类祛风药擅长于祛风解痉,入络搜邪,如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等,皆为周师习用治哮之药。若痰浊偏重,则用三子养亲汤加厚朴、杏仁、葶苈子、猪牙皂等。


医案举隅

患者某,女,32岁。

初诊:2000年6月21日。病起于幼年,发时喘哮痰鸣,难以控制。现咳嗽,喷嚏,多涕,胸闷,口干,恶心,时有烦热,面部痤疮密集,常有脓头,皮肤瘙痒时作,二便正常,苔黄质红,脉细滑。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为哮喘,风痰伏肺证;证属风痰伏肺,肺热内蕴。

处方:蜜炙麻黄5g,杏仁10g,炙射干10g,桑白皮10g,炒黄芩10g,炙僵蚕10g,蝉衣5g,广地龙10g,苍耳草10g,法半夏10g,知母10g,南沙参12g,苦参10g。14剂。


二诊:2000年7月5日。哮喘发作减轻,但未稳定控制,遇空气混浊环境则胸闷,面部痤疮有所消退,痰白,口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滑。证由肺热阴伤。

处方:原方加炒苏子10 g,天花粉10 g。14剂。


三诊:2000年7月19日。哮喘基本控制,稍有胸闷,痰黏色白量少,夜晚偶有感冒症状,鼻塞流涕,苔黄薄腻质红,脉细滑。风痰伏肺,肺热内蕴,治守前法巩固。

处方:原方去苦参,加炙甘草3g,北沙参12g。14剂。

 

按语:本案患者哮喘起于幼年,虽经治疗,但仍反复发作,究其因为有“痰浊伏肺”之宿根存在,此次因风邪引触,肺热痰壅,而致哮喘发作,方取定喘汤之意,清热宣肺,化痰平喘,配射干清热肃肺;伍苦参清热利湿止痒;痰热久蕴,有热郁阴伤之趋,故加用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化痰;南沙参清肺火而益肺阴;同时运用炙僵蚕、蝉衣、广地龙、苍耳草等一派祛风化痰药。因药证相合,故病势得以缓解。


版权声明:王志英,郭立中,叶放,金路.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系病证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53-55.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