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保存之好令人瞩目

 陋室n 2017-06-06

兵家必争的雄关,遍布全境的长城,随处可见的遗迹,赋予偏关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蕴藏。但客观地讲,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稀薄,十年九旱,偏关也同黄土高原的许多县份一样,表面看是比较荒凉和贫瘠的。那首“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民歌,其实也包括偏关在内,偏关人亦是走西口的先驱之一。在忻州市,人们就习惯于将河曲、保德、偏关合并简称为“河保偏”。但也正是这“荒凉”和“贫瘠”以及地域的偏僻、交通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延缓了现代之风的侵染,使得偏关境内的古长城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成为一笔难得的军事文化遗产和一部珍贵的边塞文化教科书。

就建筑年代而言,偏关长城不仅有明建长城,而且有战国长城、北魏长城和北齐长城。

  

战国长城就忻州而言也就是赵长城,因为忻州市所辖县、市、区当时大都在赵国版图之内,赵长城又有“赵南成”和“赵长城”之分。“赵南成”修筑于春秋战国时赵肃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49年至公元前326年),比秦长城还早一百多年。其东起河北省涞源北界,经应县、山阴至代县西北之雁门关,进入忻州境。在偏关县的北部和西部,均发现赵长城遗址,长约5公里。其建筑手法十分原始,用料、风格与内蒙古固原县的秦长城基本相同。

北魏长城时称“畿上塞围”,由居庸关起始后,向西南行至灵丘后向西,经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便折向西北方向的偏头关,到达偏关境内的丫角山后接外塞。这些长城大都为明代长城覆盖,而在水泉堡林场西山上还保留有500多米、残高3米、顶宽2米的北魏长城,属北魏“畿上塞围”的珍贵遗存。

  

北齐也是一个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早在北齐王朝建立之前,为确保晋阳安全,大丞相高欢便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开始修筑长城,西至马陵(今岢岚县境),东至上蹬(今宁武盘道梁)。北齐天保三年(552年),高欢之子高洋又从黄栌岭(今离石、汾阳境内)起筑长城,北至杜平戍(今岢岚县境),总长200度公里。后由杜平戍到达神池,又由神池折而向偏关至老牛湾(总秦戍)。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偏关老营堡北无眼井)而东,至于坞纥戍(繁峙平型关附近),凡四百余里”。具体走向是,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五眼井起,至老营折而向南,复又折而向东,经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到达河北下关。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又延伸至居庸关,与外长城汇合,长约千里。如今,北齐长城在偏关老营南亦保存有25公里,由新庄子村分开,明长城向西南,北齐长城向东南,绕了一个弯之后,在北杨村南复与明长城汇合。北齐长城残高3米、底宽4米、顶宽0.5米,其余地段均被明长城覆盖在下面,裸露甚少。

  

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外行看来似乎大同小异,而在专家学者眼中,意义却非同寻常,是研究长城建筑史难得的实证。

更加难能可贵和为人称道的是,偏关长城好多地段和城堡至今基本保存完整,仍在默默地展示着其昔日雄姿和原始风貌。

比如丫角山长城、丫角山坐落于偏关县与清河县两县之间,是当年太原镇和大同镇的交界处,亦是大边、二边(内外长城)的衔接点之一。在这里,长城“一分为三”,就像一个“三股叉”在向外辐射:一股由丫角山向东至将军会堡,一股由丫角山向西沿偏关、清水河两县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股由丫角山向南经由老营而去外三关。同时,这里还建有边墩一座,火路墩七座,史籍载为太原镇与大同镇共同防守。这里的长城全部为黄土夯筑,虽残破,但墙体依然连贯,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倘若是盛夏时节,这里漫山遍野一片葱绿,饱经沧桑的长城蜿蜒于生机勃勃的绿海之中,显得更加雄浑、更加苍劲、更加古朴,别有一番神韵。

  

又如黄河边的桦林堡寺沟长城。如前所述,别的地段的长城往往是山脊上蜿蜒,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而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楼子营的河险长城却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其中,桦林堡寺沟一段是长城黄河并行的典型地段,至今保存尚好。其墙体用红色黏土夯筑,又称“紫塞长城”。外墙则以条石、城砖包之,每隔一二百米还建有墩台或敌楼。数百年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如今仅存土墙,但气势不减当年。土墙底宽平均7米,顶宽平均5米,残高5到7米,仅此也足以显示出当年修筑时工程的浩大和艰难。驻足观之,黄河倒映着长城的雄姿,长城闪烁着黄河的波光,堪称是山西黄河边上的一大文化景观。

  

再如老营城,即老营堡。周长2.5公里的老营城地处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头关关城,为偏关境内第二城堡,亦是明长城太原镇的一个重要堡寨,俗有“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的老营堡”之说。城堡依山而建,有东、西、南三座城门,被四周的山围成“凹”字形,东、北两面与长城相连,关河绕城南西去。古城的城墙全部用砖石砌成,非常坚固,如今城砖多已拆走,只存夯土城墙。但是登上二道城墙放眼望去,即可看出堡城的雄浑大气。传说当年老营城还要修筑第三道城墙,后因清兵入关而作罢。堡内民居,虽然有许多是新建的平房,但建于20世纪或更早年代的窑洞仍旧留存不少,亦给城堡增添几分古朴和厚重。像这样的堡寨,如今在别的地方已很难见到。此外,堡寨东、西、南三门皆存石刻门匾两块。东门翁城内匾额已经风化,字迹不可辩,瓮城外匾额字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匾额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瓮城外匾额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有“万历八年”字样;南门瓮城内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隆庆五年”。此外,堡内还有明、清时代烈士碑记和重修寺庙碑记、名人石碑等。堡外长城上,为老营堡东关河隘口,早先关口外筑券拱砖洞3座,上置关楼,为明嘉靖二十三年建,明万历二十九年重修,现已毁,但遗址尚存,因而常有人登临此处,眺望群山之上朝北、向南逶迤而去的长城,览山河之壮丽,发思古之幽情。

  

至于老牛湾长城,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这些地段的长城,都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段落,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便曾赞叹:“偏关境内的明长城砖石砌就,非常坚固,较之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及河北山海关长城毫不逊色。”因此,游览偏关长城,体验边塞风情,重温历史记忆,已经成为许多钟情于旅游的人们和美术、摄影爱好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而且,迄今为止,人们对偏关长城的发现和研究还远未到划句号的时候。尚有许多历史遗存亟待深入挖掘,尚有许多历史谜团亟待分析破解。比如,笔者的文友、中国长城学会理事顾全罗先生,在对滑石涧堡进行详细考察的过程中,除对有关史籍记载进行核实查证,对城堡、堡墙、堡门、城砖等一一重新丈量外,就还有很多新的发现。其中,有《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修理滑石堡衙署记》碑,包括雕刻精美的碑头、碑身、碑座;有明代修建的水窖以及刻有“万历拾玖年辛卯八月丁酉终旬八日吉时岚漪李应魁创造银定耳“字样的牌楼顶似的石匾等;有《滑石涧堡守操题名记》,记载着滑石堡历任军事、行政指挥官共28人的籍贯、职务、任职时间及部分人的功绩等;还有大量明代青花瓷残片、旗杆桩、拴马柱、柱基石、石鼓等。一个大约21971平方米的小城堡内,便有这么多历史遗存,为研究当时驻军的规模、建制以及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实物。面对这些实物,我们即便不是文物考古专家,亦可对当时的边塞风情想象一二。

  

偏关,简直就是一座馆藏丰富的长城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