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第一章汉易名称场数学的诞生

 云水禅心688 2017-06-17

 第一章 汉易名称场数学的诞生

 

 

第一节 汉易的产生兴衰与复兴

 

易卜预测之术,广泛流行于民间和宫廷,历经数千年历史,或褒或贬,或禁或放,虽饱经磨仍能盛传不衰。这内中不乏有其真理可寻,这个真理便是易卜预测术的内部核心蕴含了强大的自然法则和宇宙隐物质能量,还有这种能量的运循作功之规律与秩序,以及这种隐物质能量对人体和物体的生杀益害关系。

 

古人创易说与易测,都是来源于古代圣贤们在天人合一的功能态下,对天地人物及人事的潜心观察所留下的智慧结晶。特别是两汉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汉易便是从两汉时期源出汉易,实即当今普行于易学界的六爻预测。遗憾的是,当今易学界将汉易统称为周易,而汉易与周易在预测和应用上都有着较大的质和量的差别。汉易朴实无邪,博大精深,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天人自然学。

 

汉代是易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汉易产生于公元前206公元220之间。据《汉书儒林传》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商瞿五传至西汉田何,西汉的易学即以田何为主,即“汉田传古易”后又逐步分成三家,除田氏外还有焦延寿和费直。

 

汉易的杰作首推京房易,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姓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京氏曾举孝廉,元帝时立为博士,多次上疏,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创六爻纳甲法,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成都的杨雄也是西汉杰出的易学家(说他已发明了三进制),著有《太玄》、《论语》、《法言》等书,太玄是周易和老子学说相结合的产物。总之,西汉易学除费直易说带有主观成份外,余者基本属于纯朴的自然规律及天人感应的认识与写照。

 

汉易融汇了天地人物的相互感应和制约关系,创五行六亲立天人感应之大法,以爻辰爻位释大小宇宙之等同,是一部解释自然和复读自然并创造自然的绝学。汉易由于后学增添太多的累赘以及易学陷入神秘化时代的玷污,汉易逐步走向消沉,自三国王弼扫象灭数后,汉易这颗人类文化的灿烂明星便一跌跌落了一千多年。

 

清代乃易学兴盛之期。不但易学人才辈出,且著作极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但真正构成清人治易特色的还是清代学者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些著名易学家解易之文的辑录、整理和考证,特别是汉易的校勘辑录更成为清代易学家治易的突出贡献。

 

汉易至东汉深陷迷信劣根,三国王弼扫象灭数后形成主观对客观的扼杀,历经宋代,汉易这门朴实无邪的华夏瑰宝早已面目全非了。故而,清代考据学,也就称之为汉学,清代对易的注释,排王弼之说,致力于汉易的复原,其中惠栋、张惠言、曾钊、焦循等人都有很大成就。

 

汉易之伟大在于它示了天人之间的相互连系与自然规律及运循轨迹,简而言之,它就是把天这个大宇宙和人这个小宇宙联系到一起来认识,月亮围着地球转,九大行星围着太阳太阳系不能脱离银河系的约束,银河系则在宇宙中遨游……山河大地是微尘,何况微尘中的人?人生活在地球上,是难以摆脱来自天地大自然能量的约束和操纵的。由于它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及其永不磨灭的真理,虽历经两千余年苍桑,但沦而不灭,其伟大的创举终于被清代易学家几乎从废墟里抬出《四库全书》的馆臣大多注重汉学,故汉易在提纲中备受重视,往往给予高度评价,而对宋易往往提出严厉的批评,故清代既是汉易复兴的时代,又是汉易正名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邵伟华先生等又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汉易学新

 

究其实,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易博大精深,其义理和象数同体异相,共生共荣,无法割裂,只是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深化而千姿百态,枝繁果茂,绝非满脑名利、缺德乏智之徒所能抹杀和歪曲的。

 

本书所提出新理论论点和原理以及应用方法,实乃汉易在名称学领域的开拓和扎根,是汉易学说的又一升华和拓展使名称学的研究应用彻底走出了主观臆断和神秘玄说与经验主义的窠臼与泥潭,是中国人自己的正统名称学。

 

汉易名称场数学大道初辟,羽翼未丰,难免疏漏瑕疵,希望有心人和后来者能够继续将其完善健全和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