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王翘楚治杂病撷菁+盛循卿临诊精华 +徐小圃的证治经验+茹十眉临床经验拾遗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7-06-17
近代医家认为:奇病从瘀论,疑病从痰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王翘楚教授以其从医近五十年的学术经验,倡导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治病不离肝木”,主张从肝论治。现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1车祸后不寐,治从平肝活血。

    张××,男,65岁,退休。1997年8月1日初诊主诉,失眠一月余。现左耳听力减退,左眼看物模糊,嗅觉丧失,头颈板牵,时头痛。患者有左中耳炎,鼓膜穿孔史,今颈椎摄片示:颈椎病。C4-7诸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骨赘形成,C4-5、C6-7椎间隙变窄,C6-7椎间隙前缘韧带部分钙化。刻下,夜眠早醒,仅睡3~4小时,服安定一粒方能入睡,口干、咽红,苔薄,舌质暗红,脉弦。BP:120/70mmHg。诊断:不寐。证属:肝郁阳亢,瘀阻脉络。治拟平肝解郁,活血清热。处方:桑菊各15g,天麻10g,柴胡、焦山栀、姜半夏各10g,生龙牡(先煎)、灵磁石(先煎)、夜交藤、合欢皮、枣仁、生麦芽各30g,蝉衣6g,辰灯芯3g,7帖。另:落花叶安神合剂,早上1支,晚上2支口服。

    二诊(8月9日):药后第三天,停服安定,一夜睡3~4小时,自觉满意。第6天反复,难眠,心烦不安,又服舒乐安定2粒,仅睡1~2小时,纳呆,口干。原方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化湿宁神。

    三诊(8月15日):睡眠改善,能睡3~4小时,中午能睡片刻,已停服安定,守方巩固。

    四诊(8月29日):睡眠尚好,但仍有耳鸣,心烦不安,上方加蝉衣6g,茯神30g,以加强宁心开窍安神作用。

    五诊:一月后睡眠心情平稳。三月后(年底),夜眠5~6小时,心情平静,偶有耳鸣,再续守方巩固。冬去春来,1998年谷雨时节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夜眠安宁,阴雨天偶有耳鸣、头晕,现以落花叶安神合剂守功。

    按:本案因受车祸应激发挫伤而患不寐,表现为肝郁阳亢,瘀阻脉络。服平肝活血方药,一月显效,随访八月,病情稳定,偶有耳鸣失聪。落花叶安神合剂以平肝活血安神为功效,进一步改善脑血管功能为目的,故作守功巩固。

    2老年不安腿,治以平肝熄风。

    王××,男,75岁,退休干部。初诊:1994年10月28日。病史:患者素有冠心病及前列腺肥大史。近一年来常卧床难眠,尿频、夜醒三四次,醒后心烦不安,起床走动,心中方觉舒畅,然后方能入睡。后发展到卧床入睡,则腿部时常抖动不安,或多动,起床走动或坐床休息方止。平素易心烦、心慌、胸闷,苔薄黄腻,舌质暗,脉细微弦。辨证:肝阳偏亢,瘀阻心脉。治拟平肝潜阳,活血安神。处方:炒柴胡10g,生龙牡(先煎)30g,郁金、赤白芍、麦冬、钩藤(后下)各15g,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生枣仁30g,天麻10g,净蝉衣6g,白僵蚕10g。

    二诊:服上方一月,睡眠有进,但夜中起床走动不安现象仍有,且常有心慌,有时伴早搏。故原方出入,加服淡附片10g,黄芪30g,党参15g,桃仁10g,红花9g,淡竹叶20g。其一为益气温阳;其二,加强活血清热镇心安神。

    三诊:服上方至1995年1月上旬,睡眠好转,夜间已不起床,能安睡5~6小时,但时有不自主的动腿不安,有时抽搐。故又更方出入,原方加制首乌15g,山萸肉10g,补益肝肾,重者则加羚羊角粉(吞)0.6g,以平肝熄风安神。

    患者病情稳定半年。以后,因年老体弱,感冒后常发早搏,失眠反复,不安腿现象又持续一段时间,但起床走动,烦躁蹬脚等症状未再出现。经辨证调治,间断性服药三年半,1999年4月门诊随访,夜眠能睡7~8小时,不安腿现象已好转,基本控制,偶尔出现稍动一下。

    按:西医有“不安腿综合征”之名,本案以主症辨证论治,从平肝熄风活血安神出发,随症加减,坚持服药,未出现不良反应,病情渐趋于稳定,寐安病除,此乃中医之长处也。

    3腰痛痹证,治从平肝通络。

    陈××,75岁,退休医师。初诊:1997年11月26日。主诉:右腰腿酸胀三个月。病史:今年9月16日始右腰酸胀痛,牵引至右下肢,伴麻木,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引起注意。某医院CT示:L4~5椎间盘膨隆,L5~S1椎间盘变性;腰椎退行性变。曾经过针灸4次,推拿三个月,同时服伤科名医补肾活血通络等中药56帖,酸痛稍改善,小便频数减少,但仍伴有右下肢抽动现象。近来,夜眠间断多醒,最多睡3~5小时,纳便尚可,苔薄黄少津,舌质淡暗,脉细微弦。本案腰痛痹证,证属木旺肾亏,风湿痹痛。治拟平肝补肾,祛风痛络。处方:蝉衣6g,白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桑枝15g,鸡血藤30g,議莶草30g,防己10g,黄芪、络石藤、夜交藤各30g,威灵仙、桑寄生、川芎、菟丝子各15g,14帖。

    二诊(12月10日):服上药后,右下肢抽动麻木减轻,行走稍轻灵,睡眠也改善,能睡6~8小时,桴鼓相应,效不更方,再续原方。服药四月,症状明显好转,已能行走数里路,夜寐平稳,用力劳累后稍有腰腿痛,仍再服中药巩固。

    按:痹证辨析源于《素问·痹论》,其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后,《金匮要略》提出:“中风历节辨治”,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开辟了辨治痹证方药之先河,后代皆崇之。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也发生变化。病情是整体的反应,应审因论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就本案王师纵观外院病史记录,肯定补肾活血通络有一定疗效。但目前患者仍存在睡眠不安,腰腿夜间酸痛、抽动、麻木较明显。王师善于杂病从肝论治,认为肝以平为补。治从平肝补肾通络治顽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肝主疏泄气机,为气血调节之中心。《医学八法》有:“诸病多生于肝”,明·魏玉璜《续名医类案》云:“治病不离肝木”,清·王旭高曰:“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随着时代的发展,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王翘楚教授提出内科杂病重视从肝论治,随证辨治,符合疾病谱发展变化的规律。

盛循卿临诊精华  

年届八旬的国家级专家、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名老中医盛循卿主任医师,对中医内、儿科颇有研究,更善于将仲景学说灵活施用。就四逆散古方的应用阐发,造诣精深,对医治脾胃病、肾系病、中风、情志病、消渴及小儿泄泻、疳积、夜啼等皆有良效。笔者先后随盛师抄方累十余年,特在本文中汇其部分临床经验和效方,整理明晰,以资后学。

    学术经验

    盛循卿临诊60余年,长于内科,旁通儿、妇诸科,对脾胃病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气机失调是该系统疾病的共同病机,辨治时十分注重脾胃的寒热、燥湿、虚实和升降,认为治疗脾胃必先调养肝气,疏肝理气即是调理脾胃气机。例如胃脘痛,“虽有气痛、血痛、冷痛、痰痛、食痛、虚痛、燥痛之分,但疏理气机则为通用之法。兼滞者行而调之,兼逆者降而调之,兼积者消而调之,兼痰者化而调之,兼热者清而调之,兼燥者润而调之,兼虚者补而调之。”还认为“胃病用药,其性味宜甘平,慎用苦寒开破之剂,若有热象仅加一、二味苦寒之品即可。气郁积滞甚者,要待明确无出血倾向后方可投少量香燥走窜之药。同时,用量宜轻,慎用单味重剂,以免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衡。”并“注重药食结合,饮食起居有节,情怀舒畅,湿阻食积者,忌肥甘厚味及滋补之物;阴虚津少者,禁辛辣温燥之剂;胃痛持续不解解或疑有出血倾向者,宜进半流质或流质食物’食积不化者,暂缓进食或节食。服药时,脾胃虚寒者,药宜温服;胃中实热者,药宜凉服。”皆有讲究。

    胆石症为内科常见多发病,盛老将现代医学的辨病和传统医学的辨证相结合,宗张景岳“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二脉皆循胁肋故也”之说,治疗以疏肝利胆为主,参以碎石、排石药物,以金钱草、郁金、鸡金为溶石主药,因鸡金因煎煮不能析出有效成份,故提出必须研吞,确是经验之谈。在临诊中,根据本病前期体健,后期体虚;或偏气滞,或偏湿热,具体施治,颇忌不明病情,滥用攻下克伐之品,胃败正伤,从而顾护脾胃之气。鉴于结石性质多呈胆固醇性,故一俟明确脂代谢紊乱,便在方中加入化脂消石药,以减少此类病人的复发率。

    中风属内科四大急症之一,入脏入腑者往往病情凶险,盛老临诊熔仲景、河间、丹溪、东垣、景岳、天士诸家学术于一炉,使其治法归纳为开闭、固脱、填精回阳、蠲饮通络、化痰祛风、温阳祛风等中风九法。对应用地黄饮子治疗中风“疒音厥风靡”和资寿解语汤辛温祛风治疗“真中风”独具匠心,屡获良效。

    在急性热病的治疗上,盛老主张宗《伤寒论》而不局限于伤寒方,师温病学说而不机械于四时温病,指出:“热病传变最速,应先发制敌,见微防渐,护于未然,不使病邪有内传之虞。”使用药物以轻灵取胜,重视保津养阴高热急症治疗要则,所研创的“清暑合剂”经临床验证数以百计,其效甚好。

    就尿路结石的治疗,十分重视在应用清利大法同时,处理好攻补关系,既是对体健病轻者,施治也忌大利、大下,以免反伤正气,影响疗效。对体弱及血络损伤者,则辅之以补。然补虚的目的在于改善体征,使脏腑功能得到调整,促排结石;凡结石日久不下,诸药弗应,则配以桂枝温肾,鼓舞阳气,推动砂石下行外排。力荐琥珀、鸡金二药,曰:鸡金乃张锡钝所独钟,功在碎石;琥珀具散结化石止血之功,最宜石结血淋诸症。

    古方今用

    盛老临诊善用仲景方出入化裁,如四逆散方,本治少阴病四逆,经其临床研究发挥,已广泛施治于梅核气、乳癖、奔豚、泄泻、胃脘痛、胁痛、郁症、月经不调等症,且效若鼓桴。就四逆散方主治功用,推崇丹波元坚“此方曾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阴药也”之旨,赞同陆渊雷“本方实治肝郁之病”的结论。认为四逆散不仅适于伤寒少阴病症,更宜于肝失条达,木郁气滞,累及他脏所致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肝经郁热等一系列由情志病变所诱发的肝、胆、胃肠等病患。确立本方方义为:疏肝理脾,和解表里,缓急止痛,宣枢气机,透解郁热,调和气血。

    施治中,柴胡在清肝经郁热或虚热时,用量宜偏重;当疏肝理气时,用量则宜偏轻。若阴液不足或服用柴胡偶感口干者,配合敛散护阴生津的白芍,或者相应减少柴胡用量,如用醋制柴胡或鳖血制柴胡,则罕见此弊。芍药施治,除有不致柴胡伤阴劫液之功效外,还有他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和人体差异,分别运用生品、炒品、赤芍、白芍。生白芍长于清肝经虚热,炒白芍侧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而赤芍有清肝凉血功效,常用治肝经郁热;炒赤白芍合用则补肝散瘀清润并举。枳实苦酸性寒,非攻之需,盛老不轻易妄用,恐伤人正气,故常以枳壳易之,枳壳且有升提清阳作用,其生品尤适用于气虚下陷之胃中坠滞。甘草生品清热,炙用缓急建中,清炙甘草既除蜜炙之滋腻碍胃,又有补中之力,故亦屡用之。

    此外,就某些古方临诊配伍治疗专病颇具见地,如痛泻要方合槐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过敏性结肠炎;四逆散配无花果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半夏秫米汤和蝉衣治疗小儿夜啼;养阴滋肾方中加温运之药,振奋阳气,推动阴液输布主治糖尿病,均奏奇效。

    验方集锦

    1、胃脘痛方

    组成:柴胡、枳壳、苏梗、郁金各9g,白芍、川楝子各12g,蒲公英、无花果各15g,甘草、鸡金、青皮、陈皮各6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定痛。

    主治:中脘胀痛,食后更甚,嗳气时作,苔薄黄,脉弦。(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义:盛老认为“治胃必先调肝”,故以四逆散为主,疏肝理郁,和胃调气,缓急止痛;合郁金、香附、苏梗、陈皮疏木和中;加川楝子、青皮行气解郁,安胃定痛;无花果、蒲公英清热护胃,鸡金助运醒中,以助后天。主治木郁气滞,累及脾胃所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胃气上逆等。

    2、滋阴清热口糜方

    组成:生熟地、黄芩、枳壳、炙枇杷叶、天冬、麦冬、玉竹各10g,石斛12g,茵陈15g。

    功效:泄热利湿,护阴和胃。

    主治:口舌生糜,反复不愈,口渴尿赤,便下干结(复方性口腔溃疡)。

    方义:本病因胃肠湿热交蒸,淫火上迫,至口舌糜烂,反复迁延不愈。方用玉竹、生熟地、天麦冬、甘草、石斛益胃阴兼清虚热以治本;加茵陈清热利湿,佐黄芩苦守泄热燥湿;炙枇杷叶、枳壳降气和胃、清上蒸之湿热以治标,遂使本虚标实诸症自除。

    3、慢性泄泻汤

    组成:陈皮、防风、木香各6g,白术、赤芍各9g,白芍、当归各12g,槐米、白槿花各15g。

    功效:抑肝扶脾,清化湿热。

    主治:肠鸣腹痛,便下时干时溏,或挟有粘液、浓血(慢性结肠炎)。

    方义:方从吴鹤皋“泻其之脾,痛其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之意,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陈皮、木香理气醒脾,防风疏风宽肠,槐米、黄连、白槿花清肠泻热,凉血护络,共奏柔肝健脾,清肠凉血之功。

    4、伤暑高热方

    组成:藿香、佩兰、川朴各9g,香薷6g,枇杷叶、板蓝根各12g,鸭跖草15g,川连4g。

    功效:解表清暑,化湿醒中

    主治:发热无汗,头痛恶寒,口渴面赤,胸闷脘痞,身倦肢乏(夏季上感高热)。

    方义:夏季解暑而兼外寒,形似伤寒,实为内暑外寒挟湿,故宜外解表寒,内清暑热,兼以化湿为治。主用香薷辛温发散,发越阳气,解外感之邪,川朴宽中散满,行脾胃之湿,二药配伍,亦符“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之训,加藿香、佩兰则辛散外寒,芳香化湿作用益强,佐枇杷叶和中理气降浊,用鸭跖草、板蓝根、川连意在苦寒清泄暑热。
徐小圃的证治经验  
一、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病因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在病机方面则认为麻疹是蕴积君相两经之火,乃“火毒有余之证”,因此,在治疗方面有“疹喜凉,痘喜温”的说法。《幼科准绳》力主麻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芪”。徐氏根据实践经验,指出:麻非胎毒,都为天行疠气传染所致,且有常必有变,小儿神气祛,藩篱疏,病程中不乏兼感寒邪者,切不可泥古不化,概用清凉,凡遇风寒束肺之证,即当施用解肌透疹之剂。方以升麻葛根汤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若见有面色晦滞、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联兆,应及时加用附子以温阳扶正。大抵此等证候,多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相当于西医麻疹并发肺炎和心力衰竭,故加黄附片辅以黑锡丹、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耳。

    徐氏尝谓:麻疹患儿,发热三天后,皮肤见红点,不成片。出疹前口腔内颊粘膜及牙龈有细白点。以鼻准见疹为疹透标志。如鼻准、面颊痧子未见,欲称“白鼻痧”、 “白面痧”,痧毒每易内陷而成逆证。因此先生在治疗麻疹患儿时,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徐氏对于疹出不畅或隐而不透的患儿,除投以汤剂外,同时给予自拟辛散透疹的熏洗方。

二、丹痧

    丹痧为烂喉丹痧的简称,又名“疫喉痧”或“喉痧”,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本病由于疫毒之邪经由口鼻而入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红肿痛或伴有白腐,热毒外泄则发为皮疹,热毒熏灼营血则舌而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疹色猩红如丹。若延误失治或正虚邪盛可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等症。历代医家对于本病虽有记载,但大多散见有关临床著述中。至晚清陈耕道始著有本病专著<<疫痧草>>,以后又有夏云<<疫喉浅论>>,金德鉴<<烂喉丹痧辑要>>等书,均详列本病理法方药原则,一般主张初起宜用辛凉透达,继则宜用泄热解毒,稍后宜用滋阴养液。有的认为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之剂。

    徐氏治疗本病兼取诸家之长,不拘一格,在处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就一般治疗而言,徐氏大致取法陈耕道氏所订立的疏散、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而在方药组成方面大多由下列数方化裁,对于一般发病初起,采用<<疫喉浅论>>清咽栀豉汤(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如丹痧见有咳嗽,采用<<疫喉浅论>>清咽导痰汤(薄荷、杏仁、桔梗、瓜蒌、浙贝母、橘红、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竹茹)等方。但遇有阳虚征象者,亦采用附子配入疏散方中,以扶正却邪,或寓助阳于养阴滋液、清热解毒之中,以冀获效,为其治疗本病权变之法。

三、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顿咳、疫咳、鸬鹚咳。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至6岁小儿最多得病。本病发病机理为感受时邪,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初起与一般感冒不易区别,一二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症见咳嗽阵发,咳时面红,间或呕吐浓痰,咳尾有特殊的吼声。由于咳时引动舌本,其舌下系带磨擦于齿缘,因而患儿的舌下系带可出现白色小疡。徐氏每以舌下系带溃疡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徐氏治疗本病,每以细辛、干姜、五味子为首选药物。三药配伍,实则脱胎于仲景治咳诸方。功能肃肺化痰止咳。凡热象不著者,在所必用,可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直至痊愈。对阳络损伤,兼见咳血者,也不忌用,但配以宁络止血之品。若见口干、舌红、脉数等肺热症状者,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清肺泄热。其随症加味法:痰多气逆,选加杏仁、象贝、苏子、白芥子、金沸草等消痰下气宁咳;呕吐,加半夏、橘皮等降逆和中;痉咳,加百部、天竺子等止咳宁嗽;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衄血咳血,选加茜草炭、参三七、十灰丸等宁络止血;脾虚纳呆,选加白术、茯苓、米仁等健脾和胃。

四、肺闭

    肺闭或名肺闭喘咳,是小儿的多发病。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声漉漉,涕泪俱无为肺闭的特征。肺闭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闭肺每见咳嗽痰鸣,气急鼻扇,发热无汗,口不渴,舌白等症。风热闭肺每见咳嗽痰稠,气促鼻扇,壮热烦躁,口渴,舌红等症。徐氏治疗肺气闭塞之证强调辨证,而不拘于发病日数。属风寒闭肺者,治予温开,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属风热闭肺者,治予清开,方如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功能开肺,徐氏尤为赏用,痰多者,选加杏仁、象贝、白芥子、南星、半夏、紫菀、远志等祛痰之品;神蒙,涕泪俱无者,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湿浊内蕴苔腻者,选加川厚朴、玉枢丹等化湿辟秽;热毒重者,加川黄连等清热解毒;肝风内动,见肢颤,目窜等症者,则加磁石、龙齿、天麻、蝎尾之类平肝息风。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病理变化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少小儿在病程中,出现面色灰滞,精神困倦,四肢不温,多汗,脉细无力等症,此为素禀阳气不足或病变损及心阳,即所谓“阳虚肺闭”。徐氏对于此证,每在辛开剂中加用附子温振阳气,扶正却邪;磁石、龙齿重镇潜阳;并酌情选用黑锡丹温肾纳气;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益肾助阳,每使病情化险为夷。

五、腹痛

    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小儿腹痛病源不外食积、寒邪、虚寒、木乘土、虫积等数种,每相互为因,而与脾胃怯弱的关系至为密切。

    徐氏辨治小儿腹痛大法如下:

    食积腹痛主症为腹部胀痛拒按,畏食或呕吐,大便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以和中消导。药用藿梗、半夏、橘皮、砂仁、蔻仁、鸡内金、建曲等。

    寒邪腹痛主症为当脐作痛,欲得热按,面色苍白,舌白。治疗温中祛寒止痛。方用<<金匮>>大乌头煎为主,并结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化裁。

    虚寒腹痛主症为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神倦色恍,脉迟软。治以温运脾阳。方用<<局方>>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为主。

    木乘土腹痛主症为面多青色,腹痛肠鸣,粪青如苔,寐中惊惕,脉弦。治以疏肝和中调气。药用煅瓦楞、煅石决明、橘核、钩藤、白术、香附等。

    虫积腹痛主症为面色萎黄或有虫斑,寐中介齿,曾经吐蛔下蛔。治以安蛔止痛或驱虫。方取仲景乌梅丸及<<局方>>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皮、胡粉、枯矾、芜荑、使君子)为主。

    大凡腹痛以寒淫居多,热淫居少。寒为阴邪主收引,其性凝滞,徐氏治疗寒证腹痛,宗<<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以川乌辛热温中,驱寒定痛为治疗重点。

    由于川乌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徐氏应用甚广,不仅用于寒证腹痛,对寒滞、虚寒、虫积等腹痛,也每每加用,可获捷效。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温白丸(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紫菀、黄连、干姜、肉桂、茯苓、蜀椒、人参、厚朴、皂荚、巴豆),该方以川乌为君,配伍诸药,共奏温中逐冷,疏泄破积之功,亦为治疗虚寒积滞腹痛之要方。
茹十眉临床经验拾遗
茹十眉(1908~1989年),别名茹枚,男,广东东莞人。早年就读于中华艺术大学文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遐余之时,攻读中医,1935年经卫生行政部门统考,获得中医资格及开业执照。曾问业于秦伯未,同时就读于厚生医学专科,毕业后曾任上海和济医院医师及浙江定海公立医院院长。历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华东文学院教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医。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医务室主任、医师。1956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为创建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编写第一本中医内科教材作出了贡献。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教师,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全国中医内科师资专修班教师及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内科编审委,并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临床带教。1985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著有《国医小儿病》、《传染病》、《妇女病》、《五官病》、《痈疽病》、《医药顾问》、《袖珍中医处方》等专著,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
学术经验
茹老兼能中西两医,从其代表作《袖珍中医处方》一书即可窥其全豹。茹老主张衷中参西,提倡中西医双重诊断,缘现代科学发展较快,对疾病的诊断有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这些诊断手段,中医应该“以我为用”,以宏观与微观结合,更能说明疾病的深浅与转归。治病求本,而本又非六淫、七情等所能概括,取现代医学之病因学说,来充实祖国医学之内涵。在治疗方法上,茹老提倡简、便、廉、验,主张对病设方(基本方),对症加减,无病寻症,有症循法。早在六、七十年代,这种观点得到升华,《内科处方入门》(打印稿)在中医、西学中医师及学生中广为流传。
茹老常说:“中医要发展,阵地在临床,关键是疗效”,为此,60年来他一直在临床,以擅用虫类药及广东草药而盛名,总结出许多经验方。茹老认为,学习中医说易亦易,说难亦难,盖学医之道,有读《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而成医者,此浅而易也;有始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循次及宋、金、元、明、清诸家,而后成医者,此深且难也,真正的中医必以此为目标。
茹老擅长内科,对于冠心病,他提出“从肝肾论治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多以活血祛瘀,惟患者多属年老体弱者,久用难免易犯虚虚之戒。茹老认为,从中医辨证与整体观念出发,本病实属虚损范畴,发病归之于肾虚,然后导致气滞血瘀,终成虚中挟实。《圣济方》载:“肾脏虚损,血热下冷,心胸壅滞,痰毒结实。”高鼓峰谓:“肾虚之人,胸膈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夫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至于用药,当循《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原则,药用自拟经验方:杞子、熟地以益肝肾;附子、肉桂助阳;薤白、瓜蒌通阳散结,下气豁痰;川芎、丹参活血行瘀;山萸肉、五味子滋阴生脉,使阳升而泉源不竭。根据辨证可酌以补骨脂、仙灵脾、桂枝、牛膝、郁金、党参、仙茅、菟丝子加减。另外,茹老自拟了单方参蛭散(人参、三七、水蛭,以三三一的比例研末)合枸杞子浸酒,治疗颇著。
验方选介
茹老制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略举如下。
一、慢淋方
组成:红参6g(另煎),炙黄芪18g,龟版胶12g(烊冲),阿胶9g(烊冲),当归10g,生地9g,熟地9g,鹿角片6g,白术12g,附片9g。另以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莲煎汤代水。
主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虚证)
按:治“慢淋”虚证者,要抓住扶正与祛邪这一大法,惟热毒内蕴,久必耗阴,当以益气补血养阴为经,清热解毒为纬,调燮阴阳。恐草木无情,非重用血肉有情之品难以速生。煎法妙在以清热解毒(祛邪药)煎汤代水,祛邪不伤正。
二、截喘方
组成:蜜炙麻黄9g,银杏肉9g,干蟾皮6g,光杏仁10g,地龙干9g,白石英15g,甘草3g。
主治:哮喘。
按:发热者麻黄不用蜜炙,减量至6g,另加鱼腥草18~30g;肺热者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g;内寒较盛加局方黑锡丹9g(吞);有外源因素加蝉衣6g;咳痰难出加葶苈子12g。若发作控制后则改用巩固方,药用党参、鹿角粉、制半夏、陈皮、紫河车粉、海蛤粉、地龙粉、熟附片、甘草、研末吞服。此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意,颇有效验。
三、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丹参12g,蒲公英15~30g,川楝子9g,广郁金10g,路路通10g,生白芍12g,生山楂12g,甘草3g。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按:痛甚加玄胡索12g,胃纳欠馨加谷麦芽各9g或鸡内金9g,砂仁2g,胃胀满不消加陈皮6g,佛手干9g,大便干结加脾约麻仁丸6g(吞)。
按:肝气失于疏泄,上冲则脘胀、嗳气,横逆则胃痛、纳呆。日久气滞化火,移热胆府,胃津受损,阴血干枯;或肝气郁滞不行,脉络瘀阻;其病在经,久病则入络,全方围绕此而设。方取丹参祛瘀生新、调经顺脉之意,合疏肝经郁滞、健胃镇痛之郁金,促进胆汁分泌,增其消瘀止痛之功;蒲公英消炎疏肝,补脾和胃;借路路通通利之性祛经络之留滞,行气宽中;以生白芍养血柔肝,伍甘草和里缓急;山楂配甘草,化瘀血而不伤正气,助胃酸行结气,又制丹参、蒲公英之寒凉;川楝子行气止痛,全方配伍精当。
四、止癫痫方(2方)
1方组成:紫石英12g,生牡蛎30g,石菖蒲12g,制南星10g,僵蚕10g,钩藤15g,蝉衣4.5g,地龙干10g。
主治:癫痫(发作期)
按:抽搐较频加全蝎末1.5g,火盛加酒洗龙胆草6g,热痰多加竹沥油30g(冲),湿痰多加制半夏9g。
2方组成:白术12g,茯苓12g,制半夏9g,党参12g,陈皮9g,丹参12g,炙甘草3g,河车大造丸9g(吞)。
主治:癫痫(休止期)
按:热痰盛去陈皮、半夏,加竹茹9g,瓜蒌皮12g;痰湿去党参、甘草,加苍术9g,川朴6g。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河车大造丸滋阴补肾、丹参养血安神活血化瘀治其本,制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顾其标。
五、尿血方(5方)
1方组成:细生地12g小蓟12g,生蒲黄9g(包),木通6g,泽泻9g,炒山栀9g,淡竹叶6,六一散12g(包)。
主治:膀胱湿热,尿涩尿血,小腹急胀。
2方组成:细生地12g,知母9g,炒黄柏6g,生蒲黄9g(包),阿胶珠6g,侧柏叶12g,茜草根9g。
主治:肾虚有热,尿血时发时止。
3方组成:鹿角片9g,阿胶珠9g,当归9g,杞子9g,熟地9g,蒲黄炭9g,小茴香3g。
主治:血尿日久,肝肾亏虚。
4方组成:党参9g,炙黄芪9g,白术9g,炙升麻3g,当归9g,阿胶珠6g,藕节9g,炙甘草3g。
主治:神疲乏力,溺血色淡,小腹胀坠。
5方组成:熟地9g,山药12g,山萸肉9g,菟丝子9g,赤石脂12g,巴戟天9g,杜仲9g,牛膝9g,五味子3g。
主治:精血滑泄不禁、腰膝酸软、怕冷便溏。
按:尿血一症,病因颇为复杂,茹老积多年治尿血经验,总结出了5张有效方剂,对症用药。同时在方中可选加茅根、荠菜花、三七、花生衣、花蕊石、仙鹤草,可提高疗效。另外,茹老又应用紫珠草、白茅花、琥珀合上方,似收效更佳。
茹小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