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低血糖”!

 高山流水cjl 2017-06-18


我,就是夜间低血糖。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相信不少糖友有过类似的疑虑:“空腹血糖偏高,我该不该把晚餐前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加量?”此时,医生会告诉你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抛出两个医学术语:“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向你解释。

 

搭上“过山车”的血糖值

 

谈及“苏木吉现象”,糖友们或许感到陌生,但事实上,它一点也不罕见。它是指夜间低血糖后出现清晨空腹血糖飙升的现象,有个词可以概括,就是“反跳性高血糖”,通俗些讲,当人体发生低血糖后,体内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便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也可理解为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因持续低血糖而发生危险)。

 

与之相类似的,便是常被称为其“孪生”现象的“黎明现象”。通常是指患者夜间未曾发生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以后(即凌晨3点至8点)逐渐升高的现象,相较于“苏木吉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亦可见于健康人。

 

正由于上述两种现象表现相似(均表现为清晨空腹高血糖),导致了临床上容易被混淆,也印证了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说法。


动态监测血糖或可鉴别 

 

既然已知“夜间低血糖”是区分两种“孪生”现象的关键,那及时发现低血糖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鉴别方法即动态血糖监测,具体做法为:从夜间零点开始监测血糖,每隔2小时测一次,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测得血糖值<3.3 mmol/L),则为“苏木吉现象”;如果夜间没有发生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凌晨3时血糖>3.9 mmol/L,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8.0 mmol/L,即表现为“高后高”,就可判定为“黎明现象”。

 

一图读懂:苏木吉现象VS黎明现象

(图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点击可查看原文)

 

值得注意的是,“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典型临床表现,常常由于早餐前出现空腹高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故而引起注意。此外,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并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那么有可能造成某种假象,而误导治疗。


风格迥异的处理方式 

 

既然引起“孪生”现象的原因截然不同,那么两者的处理原则也将“大相径庭”。

 

有学者指出,遇到“苏木吉现象”建议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后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

 

目前,克服“黎明现象”最为理想的方法是使用胰岛素泵(定时定量释放基础胰岛素以纠正清晨空腹高血糖),但该方法由于其经济及技术等原因不能广泛被接受。此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也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门诊患者而言,仍然存在使用不方便、胰岛素剂量易过量造成低血糖等缺点。

 

对此,睡前口服二甲双胍被研究证实能显著提高胰岛素与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减少肝糖原的产生和输出,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酵解,减轻黎明高血糖毒性,从而有效控制空腹血糖。更值得一提的是,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一般是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安全性高,因此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黎明现象”的方法。

 

二甲双胍片剂主要的副作用表现为消化道反应,经小剂量起始服用后可改善,适用于多数可耐受患者,但是,仍有少部分糖友无法耐受,而不得不放弃使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

 

其实,调整剂型后便可减少服药后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以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君力达?)为例,其采用双层防酸的肠溶胶囊壳包裹二甲双胍,胃中不溶解,到达小肠后迅速崩解,如此,生物利用度高,且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君力达?降血糖效果佳,不良反应率低,提高患者依从性,适合长期服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也是克服“黎明现象”的有效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