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痛风急性发作时红肿热痛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热痹范畴。其病因病机是患者素体阴虚阳热,经络关节复受湿热之邪所痹阻,不通则痛,久聚成瘀毒。 宣痹汤为淸代吴瑭所创,首见于《温病条辨》,为有清以降医家推崇治疗热痹之主方。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则宣痹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痛风的经典医案。 患者,男,50岁。2015年8月就诊。主诉:发热,右下肢关节肿痛2 天。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膝、踝关节红肿,疼痛难忍,局部烧灼感,胸闷心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濡数。 查:神志清,表情痛苦,右膝关节红肿,踝关节及足背红肿。右下肢X 线正侧位片无异常;尿酸563 μmol/L;血象正常。中医诊断为热痹,辨证属湿热内蕴型痛风,热重湿轻。 治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消肿止痛。方用宣痹汤加减:忍冬藤30 g,防己15 g,薏苡仁15 g,赤小豆15 g,番沙15 g,黄 连5 g,山梔子10 g,连翘15 g,滑石 15 g,片姜黄10 g,乳香10 g,没药10 g,全蝎5 g,拳参10 g,等等。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用。 二诊:服药7剂后,发热已退,疼痛减轻,红肿稍减。能拄拐下地行走,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患者热减,余湿尤存,气血壅滞。前方去黄连、山梔子、连翘,加三七5 g、秦艽15 g继服。 三诊:服药7剂后,诸症若失,尿酸正常,原方继进5剂善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湿热素有“清化两难”之说,难在辨证湿热之多少,把握寒温用药之主次。痹者,不通也,不通则痛。故治疗痛风当以清热祛湿、通络除痹、消肿止痛为法。上方具有利湿清热、宣通三焦、通络除痹之功,临床根据不同体质,热重湿重,痛甚肿甚,挟风兼寒酌情加入温阳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怯湿、消肿止痛之品,自可收效。 需要注意的是,祛湿之品皆有伤阴之弊,若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口干、口苦、舌苔干燥等症状,乃诸药性燥、伤及津液,可酌加葛根、玄参以顾护津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