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其简约大气的节目风格,深入心灵的感人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思考,荡气回肠的经典朗读,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令人唏嘘动容。几期下来,《朗读者》节目火了,制作兼主持人董卿紫了,观众也收获了“文化鸡汤”。于是,《朗读者》也成了作文热点素材,例如下面这则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分析:此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任务题型。《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文化综艺节目,该节目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的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精神食粮。所给材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时代脉搏,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有多种选择。学生应该有话说,能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从内容来看,此作文任务有两个:一是必须明确点出朗读哪一段文字;二是必须结合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来抒发真情实感。 考生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段适当的文字,融入个人独特的经历、见解等,以适合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所选的一段文字应该是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出自课外阅读;它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散文、一封家信,甚至是小说或者电影戏剧剧本的一段文字。 选择哪一段文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考生要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传达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当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巧妙地融入一段经典文字的时候,当一段带着情感温度的经历通过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时候,将会产生一种撼人心灵的力量。 从文体来看,这个作文既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只要考生把一段能够传递心底情感的经典文字与自己的人生故事、个性体验糅合在一起,就能顺畅地完成此次写作任务。可是好多考生懵场了:一种表现为脑中空空,找不到一段合适的朗读文字入笔,只是泛泛空谈自己对《朗读者》栏目的看法,或者单纯地写个人的际遇、生活体验;二是因为平时写惯了议论文,不会结合“个人成长、情感体验”来讲述自己的真故事,抒发自己的真情怀,只好发一番不痛不痒的感慨,敷衍800字的任务。 此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设计很好,既能考查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反映出学生的文学素养。考生如果平时不喜欢读书,或者只是做一些快餐式的浅阅读,就难以选择出合适的朗读语段,或者不能准确地写出这段朗读文字。考生如果不注重生活体验,没有思想地游走在世界上,那他的脑子里肯定没有储存着感人的故事、独特是感悟。善于积累生活、勤于思考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根;广泛阅读书籍,善于体情悟理是升华思想的翅膀。写作的根基扎稳了,作文内容就充实了;思想有高度了,写出的作文就会震撼阅卷者的心魄了,考场拿高分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下面分享两篇考场佳作,以期考生学习借鉴。 范文1 煎熬之中,绽放光芒 平山中学 如果我是《朗读者》的嘉宾,我会读米丽宏的《煎得痛快,熬得过瘾》。“煎熬往往意味着逆境危机、艰难险阻、乃至无奈,低落、悲哀、痛苦、琐碎平庸的日常;但任何一段光阴,都有绸缎般的美丽,任何一段经历,都有外人无法领略的精彩之处。”这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根据题目要求,开门出示朗读文段,言靓语简。) 求学路上,总有因为成绩糟糕郁郁不乐的时候;生活中,总有因为错过和失去心痛难耐的时候,每当这些时候,这篇文章都会忽然跳出来告诉我,正是这些煎熬才令我成长,正是身处人生的暗处,我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微弱荧光;正是因为煎熬,我才获得了秘密通道,找到了一种纯粹的极致快乐。于是我想,我应该在煎熬之中,绽放光芒。(结合个人成长,抒发人生感悟,思考深刻,耐人寻味。) “其实,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很多时候,不在煎熬本身,而在你怎样去经历和享受煎熬。”读到这里,我想起,有人说过,《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红楼梦》是一部哭书,但无一例外的是,这几部书的作者,在外人眼中,无一不穷困潦倒,或者住进草庵,食不果腹甚至流落街头,生活日日都是煎熬。可他们却偏偏在煎熬中开出了花儿来,陷于生活的“熬”,却醒于智者的观,用愤世嫉俗或优雅从容的笔揭露那个时代的真相,在煎熬中展示出了大智慧。 所以我懂得,煎熬煎熬,熬不过便成灰,终了无痕,熬得过变成水,润人心灵。(这两段文字回扣朗读篇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事理,观点鲜明。) “痴缠成瘾,简单专注,身心潜藏的巨大能量又能得以释放,托举着灵魂飞升,越到高处去,享受生命的精彩。”这意味着,煎熬,有瘾,这种瘾是彻底投入后的浓烈享受,不熬者不解其味。陈忠实,沉潜在农村专心著述,不问世事是非,彻底投入,简单专注,最终熬出一代奇书《白鹿原》,这种瘾不仅可使学术有成,更可炼就宁静淡泊的内心,换来灵魂飞升的自由。而未曾煎熬成瘾者,体味不到其中的乐趣。 所以我懂得人生在世,需不怕煎熬,不避熬,只是沉醉其中,熬其心,解其味。(进一步引用朗读篇目里的名句,结合典型事例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语言新奇,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其实,煎熬,无非就是困境中的痛苦,专注到极致的浓烈感受,我们需直面它,而后享受它、玩味它,终会体会到涅槃般的快乐。愿我们都可在煎熬之中,绽放人生的光芒。(结尾扣题阐释,收束有力。) 范文2 父亲的背影 平山中学 假如我是朗读嘉宾,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朱自清《背影》里的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开门见山,直接引用朗读语段。) 这段文字常常让我想起我的父亲。那一年我考上了县一中,那个夏天雨水特别多,一场暴风雨后,山路冲毁了,庄稼水淹了,河沟涨水了。开学的日子到了,因为公路被沖毁,平日里的班车不通,必须走三十里路到会口坐车,那趟车是早上六点半发车。鸡叫第一遍,我们就起床收拾好行李上路了。父亲帮我背着被子,一手拿着雨伞(因为怕下雨),一手拿着手电给我照明。我背着自己的书本、衣服、日用品,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父亲照亮的羊肠小路上。翻过一座山,绕过九道弯,我们终于走到平坦的公路上。平日里不爱说话的父亲和我聊起了家常,他说这个夏天雨水太多土豆烂了不少;二十多只兔子再过一个月就能卖了;那头猪喂到腊月也许能长到三百斤……我知道这些东西换来的钱都将是我和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讲述父亲送自己上学的经历,故事鲜活真实,情感真挚动人。) 天色渐明,我们不敢放慢脚步,沉甸甸的铺盖卷把父亲那佝偻的腰背压得更弯,我望了望父亲,他那额头和鼻尖上滚动着豆粒般的汗珠,再看那挽起的裤管里露出的细瘦的小腿,青筋凸出,皮包骨头,我的心揪得隐隐作痛,鼻子酸酸的。我知道父亲平时身体不好有哮喘气紧的老毛病,便请求父亲停下来休息片刻。我掏出包里的苹果给父亲递过去,要他润润口补充一下能量,可他再三推辞说牙不好咬不动,让我留下到学校吃。(通过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父亲形象,细腻、生动,真切。) 我忽然想到《背影》中的父亲,我的父亲没有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的是灰色的对襟上衣,深青色的长裤;我的父亲没有肥胖的身躯,只有瘦小羸弱的身材,他送我上学虽不需穿铁道,爬月台,但要背着几十斤的行李,走三十里的山路啊!(运用了比较烘托的描写手法,同样的送子上学的背景,不一样的父亲背影;两个父亲的背影,一种深深的父爱。) 送我上了汽车,我打开车窗告诉父亲不要惦记我,趁天气凉快早点返回去。父亲一直站在车窗下不肯离开,一个劲嘱咐我“出门要小心”“在学校要吃好,别省着”“有事往家里捎个信” ……等班车出发,他又向前走了两步,朝我招手,探着身子张望着远去的班车……“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情感之美,文字之美自然融合,感染读者。) 父亲已经去世几年了,可是父亲的背影却镌刻成了永恒的爱!(呼应题目,强化点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