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踝骨折的处理 | 学组专辑

 martinbigbird 2017-07-01


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介绍了三踝骨折相关的骨骼、韧带、肌腱、神经和血管等解剖基础。点击:【第一部分】,阅读详细内容。今天,是本文的第二部分,讲解三踝骨折处理的相关知识和要点。


三踝骨折(trimalleolar fractures或cotton骨折),是指内踝、外踝和后踝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或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它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以及稳定功能。



一、概述
1.损伤机制

● 旋前-外展型骨折

● 旋前-外旋型骨折

● 旋后-外旋型骨折

● 旋后-屈曲型骨折

● 部分扭转 垂直暴力型损伤


2.骨折分型

三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分型中的一部分,严格地讲,并无专门分型。

Lauge-Hansen 分型

● 旋后-外旋型Ⅳ度

● 旋前-外旋型Ⅳ度

● 旋前-外展型III度(部分)

● 过度屈曲型

(详见秦晓东教授讲授的【部分一】【部分二】


Danis-Weber分型

按照腓骨骨折的位置

依据下胫腓韧带的损伤情况



(资料来源:Skeletal Trauma,4th Edition)



二、影像学诊断要点
1.x线检查

主要测量指标



A.正位片;B.侧位片;C.踝穴位片


踝穴位

A.正常;B.距小腿角度;C.内踝间隙      



正(前后)位

D.下胫腓间隙(左)下胫腓重叠(右);E.距骨半脱位; F.距骨倾斜      

G.腓骨短缩,软骨下线不匹配

(资料来源:Skeletal Trauma,4th Edition)


常用测量参数



(资料来源: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8th Edition)


2.CT检查

必要时行CT检查




三、术前处理
1.处理方式

●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位置)

● 冰敷(伤后48小时内)

● 足泵促进软组织肿胀消退


2.手术时机

● 伤后6小时内,主要依据局部皮肤肿胀情况

● 7-10天后皮肤出现皱褶后再手术

● 水疱或血疱消退,痂皮褪去




四、手术入路
1.外侧入路

● 注意前方腓浅神经及后侧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

● 远端位于皮下,暴露简单



2.内侧入路

● 内踝骨折及三角韧带的处理




3.后内侧入路

● 注意前方隐神经及大隐静脉

● 向前牵开胫后肌腱及趾长屈肌腱

● 向后牵开血管神经束



4.后外侧入路

● 注意勿伤及腓肠神经



(资料来源::AO foundation网站)



五、手术原则
1.手术流程




(资料来源::Skeletal Trauma,4th Edition)


2.手术要点

● 骨折端解剖复位,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

● 骨折复位的顺序:外踝、后踝、内踝

● 重视合并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



六、外踝骨折
1.操作要点

● 对于外侧钢板,远端螺钉要单皮质固定,谨防螺钉穿入关节内,近端可双皮质固定;

● 对于背侧放置钢板,螺钉均可双皮质固定,但是背侧钢板对腓骨肌腱的刺激明显,因此不常规推荐;



● 对于青壮年,骨质较好的螺旋形骨折,可以用多枚拉力螺钉固定;

● 对于粉碎性骨折,可以用桥接钢板或髓内钉固定;

●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可选用锁定接骨板,亦可在腓骨髓腔内先打入克氏针再上钢板固定,或在钉道内填充骨水泥。



2.复位评判

● 关节间隙等距(图A-1)

● Shenton线完整(图A-2)

● 距骨外侧与腓骨远端弧线未中断(图A-3)



3.内植物的选择

腓骨骨折固定方式包括:钢板、拉力螺钉、可吸收钉、克式针、张力带、髓内钉等。中上段骨折处理选用何种内植物,关键看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


4.陷阱与防范措施



(资料来源: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8th Edition)



七、后踝骨折
1.操作要点

● 术中将外踝解剖复位后,因为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常可以使后踝骨折块获得满意复位;

● 后踝骨折块如累及到关节面(>25%)时,应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

● 术中透视观察关节的平整性是否恢复。




2.手术入路

● 后外侧入路:前-后固定;在跟腱与腓骨长短肌腱间显露后踝固定,适用于外侧骨块

● 内侧入路:后-前固定;扩大内侧切口显露,适用于内侧骨块


3.手术方案

● 后踝骨块≥10%、移位>1mm应固定

● 移位较大:后外侧入路

● 移位不明显:尽量采用外侧入路

(资料来源:Langenhuijsen JF,Heetveld MJ,Ultee JM,et al.Resuits of ankle fractures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margin[J].J Trauma,2002,53(1):55-60.)


后踝骨块较小,未行内固定


后踝骨块较大,给予钢板内固定


4.复位评判

术中判断后踝骨块复位:

● 外旋50°侧位,避开腓骨钢板遮挡

● 术中CT应用最佳


5.内植物选择

● 接骨板: 较大骨块,伴有关节面骨折块,垂直暴力所致骨折

● 螺钉: 较小骨块、扭转暴力所致骨折

O'Connor等认为防滑钢板比前后方向螺钉固定效果更佳

(资料来源:Timothy J O’Connor. “A to P“Screw Versus Posterolateral Plate for Posterior Malleolus Fixation in 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15, 29(4):e151-6.)




八、内踝骨折
1.操作要点

● 4.0mm拉力螺钉、克式针、张力带、可吸收螺钉固定

● 骨折线在内踝上方(胫距关节面顶部以上)呈矢状面垂直向下,骨折块较大,螺钉方向应以平行胫距关节面为宜或行钢板固定以增加稳定性




2.陷阱及防范措施


(资料来源: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8th Edition)



九、韧带损伤
1.三角韧带损伤

保守治疗

● 大部分病例可以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 三角韧带断裂关节骨折固定后,外翻应力实验:内侧稳定;踝穴间隙正常

● 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后逐渐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

目前修不修以及如何修争议较大,可采取锚钉和可吸收线缝合。手术的指征包括

● 踝穴位X线片示内侧间隙较对侧≥5mm,距骨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



● 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后,外翻应力实验内侧不稳定

● 关节复位固定后,踝关节内侧间隙仍然增宽1mm以上



● 内侧严重出血肿胀,伴有小片撕脱骨折



2.下胫腓联合损伤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指征包括:踝关节内外侧稳定结构未得到满意的重建;重建后术中检查下胫腓联合仍然不稳定。其固定方法包括:

● 螺钉固定

在下胫腓联合上方1-3cm处,用1-23.5mm皮质骨螺钉平行关节面向前倾斜30°,贯穿层腓骨及12层胫骨皮质,在踝关节轻微背屈位固定,不做加压。

● 胫腓钩

● Endo-button 可吸收钉

● 弹性固定




● 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目前文献报道,复位不良率较高,因此最好是切开探查 直视下复位固定


资料来源: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8th Edi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