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天人合一”新解

 周子函 2017-07-12
                                         “天人合一”新解
        
        设个比喻,“天人合一”好比中国文化之巅的“天池”,看上去很美,而钱穆一向被尊为这天池的鲲鱼,也把中国文化混淆很久了,即使到了台湾岛,四面环海,一派太平洋,依旧月明故国“天池”的心态,沉渣泛起……
          季羡林与国学半路出家,把“天人合一”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加以常识化、普世化解释,权且当做耄耋老学人的亲切、随和吧,为了中学生能理解的说法,不然,对黄老、对孔孟……倒都显示出一知半解了。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后来出现“天人之学”的说法,大意代指哲学;佛教的金刚乘也有一支讲“天人乘”,似乎佛性品位并不高,距离佛说,法性界、“智性身”打了折扣的。
       “ 天,巅也”,许慎《说文》解释为:“巅者,人之顶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是其大无有二也”。这是“天”的本义。由此看,季羡林的“大自然”说,就间杂、狭仄了,况且大自然概念中还涵概着“地”呢。
       “地”,清代人段玉裁注释《说文解字》时,借用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对“地”字的意涵加以描述:
          黄帝问:“地就在下是吗?”
         岐伯答:“地是在人之下,太虚之中”。
         黄帝说:“依凭什么?”
         岐伯回答:“有大气举着它,按照大地的重浊而包举在轻清的大气中,所以不坠落。”
       《说文》又释义: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
         这么,季羡林的“天——大自然”就容纳不下诺大的信息量。
      
         再说宾四先生,香港羁旅“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 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中国古代是有过“假天命,行人事”的伎俩,揭竿起义的农民也懂得。一旦“澈悟”,就想收束到儒家的“国学小传统”上:“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这里不仅偷换了“天”和“天命”的概念,也把泛指的“人”,暗地换成“人文”、“人生”,逻辑上语焉不清,让“国学”在国际线上要丢脸了。 
        不妨说,“国学”是国家学问。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断裂为传统国学、现代国学;传统国学中又分出:古典大传统与儒家小传统。照此,“天下”一词,是古人用的,局限于当时的时空观,对那时候整个中国有意义。如果现在拿出来,代指现代世界,全球化;把黄皮肤的 “中华人”代指全人类,同样会犯“文化人”无视逻辑的毛病。中国有一群人,不依学理、学科背景、却在知识分子阶层,叫做“文化人”,最不靠谱的! 
         钱穆第二句:“中国思想,则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为人类中心,人类不啻为天地万物之中心,而我又为其中心之中心。而我之与人群与物与天,寻本而言,则浑中国古代人,可称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
          这样说法,内境、外境、环境系统,三境不分,不仅反认知科学,更对人类文明反动了。伤失掉学人学理的严谨,便贻笑大方了。考察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以果为因”的,现代人是意识的起始点,西方现代哲学有一派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也得到了生物学、基因谱系的科学论证;人类的中心是《联合国宪章》诠释的“人人”,便并非“我”,而是“每一个”,这也是目前国际人文共识;再说,宾四先生,你这个“我”还要细分化的,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的“三驾马车”,你钱穆算那一匹?在汉语圈可肆意以老,口无遮拦,然而在国际界面就要参照学科背景。反而推之,“我之与人群与物与天”,就混沌成了昏话“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好像中国大娘的逻辑: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长大了还是我的!前提要拷问:大娘、孩子皆受天地万物位育,其维系只是人类的生物检材双螺旋基因链,人也无奈!
          
        综合二者,季羡林的“自然观”、钱穆的“人生观”,都泥于“天人”对应,而漠视太史公“天人之际”还有一个动构原理,即“外境人文系统”;佛家称作“外境”。首先,人,既不是张载“理学”僵化的“物”,也非宾四爷自大的“我”。古今中外,人人都有一套基因、生理支持的“内境生化系统”,是谓“本我态”,且有心脑意识构成的自我心理,即“外境人文系统”,是谓“社会态”。分别开“本我态”、“社会态”,一个人的形象、质涵也便廓清了。九窍隙阖,六根不净,五蕴杂念,当然就面对一个“环境物质、物理系统”,其中包括“天”。因为汉字的多义性、歧义性,“天”的含义便各自意会之。季羡林的“大自然”说,一般是现代人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解释,遵循牛顿经典物理学,可名之“自然态”;而超越大气层的宇宙,虽也在古人“天”的概涵中,然而遵循爱因斯坦开辟的现代物理学、宇宙学、量子论等理论体系,可名之“宇宙态”。分别开“自然态”、“宇宙态”,那么“天”的含义,从古人的脑筋里超越出来,变清爽多了。
          唐代有一种香薰球,分三层圆形结构:核心层是半圆的碗状,存放香料;中间层是两个半圆环组合的平衡机制,一边缓解、转化外层圆球的整体运动力,一边调整力矩,让核心层的碗里香料始终保持平衡向上,香油不溢出。如此,挂在腰间、揣在怀中,携带方便。唐人的技术活儿,就在中间层这两个半圆环的平衡转化机制上,运用了动构原理。恰如“文化”这个子系统,在人与天、与万物、与社会这些大系统中所起的功能一样,并非钱穆所言“我之与人群与物与天”,自相缠绕、夹杂不清。所谓大师们相继死掉了,更多留下了“国学”杂念,至今让晚生代、新生代一辈学人钻进去,耗费年华,不追责不足以警戒今人!
        说是“合一”,其实含二,究其实含三,正符合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思维,内境生化、生理系统;外境人文、社会系统;环境物质、物理系统,“三境”弗界而圆融;按《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把“天、人”分别到“自然态、社会态、本我态、宇宙态”,各各对位互补、拟态同构、相成合一。这样,“天人合一”命题,才会奠定在真正中国文化,即“国家学问”基础上,为世界做一份中国贡献。正像李泽厚说的“让中国哲学登场”,才能回答,何以成为可能?
           博主辛苦,提供这么丰富的素材,恳切致谢!

          附:【转载】原文地址:紫博论坛:天人合一作者:紫博
                 天人合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375770102wucu.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