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口:少说多做

 dtmz 2017-07-16
修口:少说多做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中医里有个术语叫做“忌口”,是说病人在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搭配,不能吃与所服药物相反或相互抵触的食品。最简单的,比如感冒病人不能吃油腻、辛辣等食物。这源于中医理论的“药食同源”,是食品都具有药性,如小麦性平,长肌肉;虾、蟹性寒,助性等。只是许多食物我们平时经常食用而忽视了它的药性而已。那么,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方面是否也有需要“忌口”的呢?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学说中都强调的“修口”,修口还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核心是“善者不辩与为而不争”。什么意思呢?
是说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辨论什么,不需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或者无事争非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多有能耐,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真正的智者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无须争辩,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如果用最少的词来概括的话,修口就是“少说多做”。
其实,在下写这篇小文的灵感就源于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以及他在《道德经》最后讲的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是说能够让人信任的话都是真实不华丽的,没有美丽的词藻,也不是花言巧言。这个意思比较切合中国一句古话叫“忠言逆耳”,说的是真正关心你的人对你说的话都是一些真实的不好听的话,让你听着很刺耳的话,而不是一番美言。就如中国唐代的魏征与李世民一样,一个贤臣,一个明君。魏征总是喜欢说一些让李世民不高兴的事和话,总是惹得李世民不高兴,但幸好李世民是一个明君,否则这些信言就会成为魏征的杀身之祸。
“美言不信”是说许多华丽动听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或者是不可全信的,因为美言从中国古代就知道是说好话的意思,比如为了帮一个自己人,就在找机会帮他美言美言,并最终心想事成。美言还是蒙骗领导的意思,美言往往不是真心话,也不是真实真相,他往往让听的人高兴,美不胜收。于是听的人往往就会犯错误,用人不当,误国误民之事有之,亡国亡家者有之。于是美言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是致命的暗箭。
“善者不辩”其实应该是“善行不辩”,是善良之人做了善事不需要去与别人辨别什么,不会去告诉别人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么历害的本领,多么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头做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会因为自己作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褒奖。
“辩者不善”是说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别人辩论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有多么棒,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贤良的人从他们的举止言行就会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实能力,能不能一起共谋大事。这种人其实就与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差不多,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上将一败途地,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就会如赵王用赵括那样发生“长平之战”的悲剧,数十万赵卒被坑杀。
儒家始祖孔老先生也教导我们说: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同样是讲要少说多做、多思考多做实事,要注意修口、谨慎说话,要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搞花架子,更不能只说漂亮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当然,修口不只是善者不辩,为而不争。修口,最主要的是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不搬弄是非;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困难或者别人故意刁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的修为。修口还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体现,说话谨慎者多真实、沉稳,不诓言、不轻诺、不招惹是非。
我们应该相信,世界上多数心地善良的智者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人不一定良善。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言必行,行必果”,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惕厉前行,而不在于喋喋不休、辩辩不休,耗费我们太多的精力。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三门峡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