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政治黑暗的魏晋却出现了魏晋风骨?

 金樽清影 2017-07-22


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可是,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却出现了像阮籍,嵇康这样的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文人雅士,大写风章流文,被后世学者誉为魏晋风骨。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历史时期会出现如此清纯的魏晋风骨呢?包括要重点解析的政治因素在内,一共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三国文学中继承而来的先秦逸风。自古乱世出英雄,自古乱世也多大师。魏晋之前的三国鼎立,堪称乱世,英雄辈出,大师也颇多,首推曹家三父子,透过武功看文思,哪个不是大师级别?再看他们的文风,同为乱世之故,遂与先秦诗经等著颇为类似,三国终以魏晋收场,然此种文风却得以保留,进而衍化成魏晋之风骨。

其二,文人自己的潜修顿悟。文化虽是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但是,文化有其独立的一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魏晋风骨的形成有一定的继承因素,这是客观必然,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断然否决文人本身主观偶然,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和文人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当时的文人在主观上偏向于追求这种风流洒脱的文风。

​​其三,最后一个也就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治因素。因为重要,所以细分为以下两个小点来细说:

一方面,和当时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关。要知道科举制是一个在隋朝才出现的东西。魏晋时期,人才的选拔多以世袭,举荐,或者自荐的方式进行。当政治极度黑暗的时候,这些制度便形同虚设,无数高尚者被拒之门外,为有卑鄙者大行其道,营私结党。多数文人报国无门,唯有寄情风流,以慰寸心。另一方面,国无明君,朝有权臣。魏如此,晋,也不过如此。表面上看,文人多是高雅之士,此种国家,未免些许清高之人嗤之以鼻。而实际上,是多数忠臣良将多在朝中饱受屈辱,不得已辞官归隐,或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或东篱采菊,醉看南山。思之忖之,因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如果魏晋的风骨仅是风流二字,那它也不配称为魏晋风骨。那时的文人虽然表面上意志消沉,吟诗作乐,但是只言片语,皆是对当时社会现状在文学范围内的深刻揭示。因此,魏晋风骨看似消沉,实则是浪漫形式的现实主义,不仅对文学,甚至于对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我的个人观点,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祝大家生活愉快,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