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清人

 易中馆苑 2017-08-03

诗序:

《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原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清人: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此指主帅高克所率领的军队。

  彭:黄河边上郑国地名

  驷介:战车上披甲的战马。

  旁:马强壮的样子。

  重英:装在矛头下的两层缨络

  河:黄河边。

  翱翔:驾着战车遨游。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镳镳:威武的样子。

  乔:野鸡的一种。此以乔羽作矛缨。

  逍遥:悠闲地自由来往。

  轴:郑国的地名。

  陶陶:马奔跑的样子。

  左旋:御者在车左。

  右抽:勇士在车右。

  中军: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中军代表主帅。

  用好:出用好看的样子。

  

题解:

郑风》第一篇《缁衣》是“美武公”之作,接下来的《將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三篇都是“刺庄公”之作。武公及其父亲桓公是郑国的开国之君,上辅“周王”行教化,下有开国、治国之功,而且郑武公继承其父之遗志,成就其父之事业,所以可美可赞。

相比而言,郑武公之子庄公,却不仅乏善可陈,而且为子而不孝、为兄而不悌、为君而不仁。其德行如此,不足以教化其国人,不足以治理其国家,致使母子生仇怨、兄弟如死敌、国人不拥戴,岂能安其百姓?岂能承其父祖之志业?岂能上辅“周王”?所以可刺。

庄公之母先有偏爱、溺爱“段”之失,然而,“为人子,止于孝”,庄公不可失其孝;“段”固然是恃宠生骄,但是,庄公作为兄长却不友爱其兄弟;无论“段”采用什么方式而得到国人之心,毕竟他多才而好勇,庄公作为国君却不能善用其才、善勇其勇。所以责在庄公。

庄公之子是文公,《清人》是“刺文公”的。“清人”是什么意思呢?《毛传》说:“清,邑也。”也就是说,“清”是地名。“清人”就是指“清地之人”。清地之人与“文公”有什么关系呢?文公之臣中有个名叫“高克”的,奉命率领清地之人驻扎在清地。

高克为什么在清地驻扎呢?《春秋经》闵公二年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意思是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冬季,狄人入侵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就是郑国,郑文公担心狄人入侵郑国,所以,派遣高克驻扎在黄河南岸的清地防备狄人。

为什么说“郑弃其师”呢?因为郑文公厌恶“高克”这个人,这才有意让他驻扎到“清地”,而且长期不召回高克。郑文公的这种做法,就好比是把高克驱逐到危险之地,甚至可以说是让高克去送死。可是高克并非一个人驻扎在那里,而是率领军队驻扎。

所以,郑文公只是因为自己厌恶高克,就抛弃“高克”,而实际上也抛弃了“高克”所率领的军队。狄人并没有来侵犯郑国,高克没有因此而死,但是,郑文公也根本不想让高克撤回,就让他长期驻扎在那里,相当于让他们在那里自生自灭。

结果,高克军中的将帅士卒就好像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一样,全军溃散了,高克也因此而投奔陈国去了。固然,郑文公并没有直接杀掉高克,但是,仅仅因为自己厌恶高克,就把高克及其将帅士卒置之死地,可谓不仁。所以《春秋经》说,这是郑文公抛弃他的军队。

《春秋经》说“郑弃其师”,而不说“郑文公弃其师”,意味着“郑国”虽然还存在,但是,“郑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国君”了,因为郑文公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为君之道

此诗题为“清人”,与《春秋经》有所不同的是,郑文公不仅抛弃了高克及其将帅士卒,而且抛弃了“清地之人”,也就是说,只是因为郑文公厌恶高克,就把高克及其将帅士卒、清地的百姓全都抛弃了,这岂是国君所应当有的做法?所以应该“刺”之。

诗序说解:

诗序:“《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音物)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高克“好利”,因此可谓“小人”;“不顾其君”,是高克无君臣之礼,可谓“不义”。这样“不义”的“小人”,郑文公厌恶他,而想要把他驱赶到远处去,也情有可原,只不过当初没有理由驱赶高克而已。

恰好遇到狄人入侵卫国之事,郑文公就因此而找到了驱赶高克的借口,让他带兵到郑国边境的黄河南岸之“清地”,去防御狄人入侵。高克带兵到达清地之后,就在那里让军队驻扎下来。可是,狄人并没有入侵郑国,所以,高克的将帅士卒就在河边任意而为、自由自在。

所谓“翱翔河上”,也就是说他们在河边任意而为、自由自在,就像无拘无束而自由飞翔的飞鸟。这样的军队哪里还像是军队呢?可是,郑文公根本就不想让高克回去,所以,时间过去很久了,也不把他召回去,于是,高克的士兵走的走,散的散。

军队涣散,意味着没有了军纪约束,郑文公恐怕也不会再给他们调拨军用物资、军粮,由此可想而知,他们对“清地”百姓所造成的扰乱和危害,只不过《诗序》中没有明说而已。高克恐怕也得知了郑文公的用心,所以离开了郑国而投奔陈国去了。

按《诗序》之说,此诗的作者应该是郑国的“公子素”,他为什么作此诗呢?他也厌恶高克不以礼事君,但是,他作此诗却不是针对高克,而是针对郑文公,因为郑文公对高克的做法不符合正道,也就是说“退之不以道”。

怎么理解“退之不以道”呢?朱子引用胡氏之言说:“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同境】上,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

意思是说,倘使高克失去为臣之道的罪过已经显著,那么,依法处罚高克就可以了;如果高克的罪过害没有显明,那么,罢黜他的官职而使之远离朝廷即可;如果是爱惜他是个人才,那么,按礼制去驾驭他也未尝不可。然而,郑文公没有这么做。

郑文公的做法是,把兵权交给了高克,却把他放弃到郑国边境的“清地”,从此对他不管不顾,袖手旁观而等待着他们自己涣散而去,竟然没有丝毫的体恤之情。“为人君,止于仁”,郑文公如此做法,可谓“不仁”,所以,“公子素”认为这是“危国亡师之本”。

《清人》讲解:

第一章的原文是:“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这里得“彭”是清地的一个城邑之名,“驷”是四匹马所拉的战车,“介”是铠甲;“旁旁”,一说是驱驰不息之貌,一说是强壮有力之貌,我们按前说理解谓“来往奔驰不定的样子”。

前两句的意思是,驻扎在清地的高克等人,就在郑国边境的彭城,他们拥有四马驾驶的战车,穿戴着铠甲,来来往往于“清地”的彭城。

所谓“二矛”,是两种矛,一名“酋(音求)矛”,一名“夷矛”。这里所说的不是士兵们手持的武器,而是立在兵车上的两种矛;“重英”是指画在矛上的装饰图案比较繁多、美丽。“二矛重英”的意思是,兵车上立着两种有重重修饰图案的矛。

然而,狄人并未入侵郑国,而且已经离开卫国而去,所以,高克等人在这里并非为了作战,也难说是戍守边境,而是就在这黄河边的城镇里“翱翔”。“翱翔”是“回旋飞翔”之义,意味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

第二章的原文是:“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里得“消”,是指河上之地;“麃麃”,是威武之貌。前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克等人驻扎在“清地”的黄河沿岸,有四匹马驾驭的战车,身穿着铠甲,显得威武雄壮。

“二矛重乔”的意思是说,兵车上立着两种矛,众多的矛高低错落,按层次而高高耸立。就是这样华美、威武的兵车,却在这黄河边上毫无所用,而只是在这里逍遥自在,所以说“河上乎逍遥”。所谓“逍遥”,意思是安闲自在的游走之貌。

第三章的原文是:“清人在轴(音逐),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音浩)。”这里得“轴”,读音为“逐”,是黄河边上的一个地名;“陶陶”,是“驱驰之貌”,含有“快乐地来往驱驰”之意。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驻扎在“清地”的高克等人,在黄河边上的“轴城”,拥有四匹马驾驶的战车,身穿铠甲,但是,他们既不是为了防御狄人,也不是为了戍守边境,而是好像很快乐地来来往往地驱驰奔走。

所谓“左旋右抽”,是说高克在军中,向左转身而与人讲兵法,向右转身而抽矢志射箭,意味着高克有军事才能而又勇武,如果郑文公能够以礼相待,用之得当,完全可以称为郑国的有用之才,然而,郑文公本来可以召回他,却始终不想把他召回。

所谓“中军作好”,《毛传》说:“居军中为容好。”据此,此句的意思是说,高克在军中操练军容、排兵布阵。由此可见,高克固然“不顾其君”而“不义”,却也不是无才能,也不是不能作战,只不过是恃才傲物而已。

综合看来,全诗三章,都是以“清人”领头,直接指的是高克所主张的“清地”,而每章首句各有一个地名,“彭”、“消”、“轴”都应该是“清地”的小城之名,表明他们是驻扎在黄河边上,当初确实是被派遣而来防御狄人的。

高克的战车威武雄壮,来往驱驰,士兵们也穿着铠甲跟随,也并非治兵无方,并非无所作为之人,尤其最后一章中写到他注重兵法、练兵、军阵,本来是可以为国所用的人才,只要用之得当就好。但是,因为郑文公个人对他的厌恶,就被抛弃在外了。

所谓的“翱翔”、“逍遥”,是外在之表象,一方面是因为郑文公长期不把他召回,两一方面在这里也确实是无所事事,所以才“翱翔”、“逍遥”。但实际上,当他以及他的将士们心里清楚是郑文公有意抛弃他们的时候,折中“翱翔”、“逍遥”就变质了。

一个国君,竟然为了一己之好恶,就抛弃其人才,抛弃其士卒,抛弃其百姓的时候,其德也就不存在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危国亡师”。“危国”则民危,“亡师”则国危。导致民危、国危者,郑文公之罪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