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肌群位于颅底正下方,每一侧的枕下肌由四块小肌肉(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组成,每块的肌纤维走向都不一样,连于枢椎、寰椎和颅骨,并彼此相连。头后大直肌,起於枢椎(C2)的棘突,止於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头后大直肌以斜形方式位于第2颈椎和枕骨之间。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姿势和稳定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同时也有助于维持上部椎管和桄骨大孔的对合关系。此部位的正确对合有利于血液和脑脊液(可缓冲保护和营养大脑及脊髓的液体)进出脑颅的流动。枕骨下肌群柔韧性和力量的失衡会导致头疼、认知障碍和疼痛。双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部转向同侧。受枕下神经支配。一般让受检者仰卧。施术者坐在受检者头侧,双手手心朝上置于其头部下面。用手指尖扪及枕外隆凸。向下外侧滑动手指至枕下区和椎弓沟。当受检者端藏下颌使浅表结构放松时,使手指弯曲向上。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C1)后弓结节,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内侧部。 和头后大直肌一样,头后小直肌也呈斜形分布。然而它更靠内侧,伸展于第1颈椎和枕骨之问。像其他枕骨下肌一样,头后小直肌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姿势并有助于稳定寰枕关节。双侧收缩使头后伸。也受枕下神经支配。要求受检者仰卧。施术者坐在受检者头侧,双手手心朝上置于其头部下面。用手指尖扪及枕外隆凸。向下外侧滑动手指至枕下区和椎板沟,即头后大直肌的稍内侧。当受检者收起下颌使浅表结构放松时,使手指弯曲向上。 头上斜肌起于寰椎(C1)横突上面,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头上斜肌比其他枕骨下肌走行更垂直。该肌纤维方向使它成为更有效的伸肌和侧屈肌部,而作为回旋肌则较弱。头上斜肌是枕骨下肌中位置最表浅的。双侧收缩后伸头部,单侧收缩侧屈头部。受枕下神经支配。受检者仰卧。施术者坐在受检者头侧,双手手心朝上置于其头部下面。用手指尖扪及枕外隆凸。稍向后,手指向外侧滑动至乳突的中点处。当受检者端藏下颌使浅表结构放松时,使手指弯曲向上。 头下斜肌起于枢椎(C2)棘突尖,止于寰椎(C1)横突的下后部。 与其他枕骨下肌不同,头下斜肌并不附着于枕骨。它将第2颈椎的棘突连结于第1颈稚的横突。头下斜肌的纤维走向呈扁平的斜角形,使其成为更有效的回旋肌。当C1的横突被拉向C2的棘突时,头颈部会转动(比如摇头说“不”时)。单侧收缩朝同侧转动头部。受枕下神经支配。受检者仰卧。施术者坐在受检者头侧,双手手心朝上置于其头部下面。用手指尖扪及枕外隆凸。向下外侧滑动手指至枕下区和椎弓沟,慢慢移至头后大直肌的下方。当受检者收起下颌使浅表结构放松时,将手指弯曲向上。 枕骨下肌群的四块肌共同维持颅和上颈椎之间的对线关系。一边行走一边观察路况时,头部的精细运动也源自枕骨下肌群。这些肌枕骨下肌群对运动中维持空间定位非常重要。其共同维持颅和上颈椎的正确对线。注意:头后大直肌(内侧)、头下斜肌(外下侧)和头上斜肌(外上侧)在颅底形成一个深部稳定的三角。经常运动头部或任何的延伸性收缩,均可很快使枕骨下肌筋疲力尽。情绪紧张会使枕骨下肌持续收缩,这或许就是紧张与偏头痛之间的一种生理上的联系。斜方肌的压痛点可通过引起枕骨下肌病损继而导致偏头痛。枕下肌群的压痛点引起的疼痛感觉就像颅内的疼痛,自后头部延伸至眼部和前额。并可表现为紧箍感。这是偏头痛的典型感觉。治疗枕下肌的压痛点应被看做偏头痛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枕下肌的压痛点通常不会引起颈痛,而是在颈部僵硬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侧的上三块枕下肌控制点头和歪头,如果压痛点影响到这些肌肉的正常功能,这些运动就会被抑制。位置最低的一块枕下肌就是头下斜肌,连于枢椎和寰椎,它们是头部旋转的主要部位。这个小肌肉的压痛点限制了旋转,并当你奋力转头时,引起颈部一侧最高点处的剧烈疼痛。记住,这块特殊肌肉用手指按摩的效果最好。方法是,对侧的手横向前方,这样双手均可达到同侧的后面。手指是放置于颅底下方的耳后之外。枕下肌是颈部肌群中位置最深的,然而因覆盖在其表面的肌肉都较薄,易穿透而达到它.要求病人平躺,这样就能利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按压。用指尖来按摩枕骨下肌和其他的后颈部肌肉可能是最好的,并且精确。用手指按时,让头靠在你的手上。在你努力按摩时,头伸向前方使这些肌肉收缩。记住,在病人躺着时进行的效果是最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