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代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

 自华居 2017-08-07
中国文物网2017-08-04

青釉盘口壶是隋代寿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这件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图1),高36.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8厘米。壶盘口外撇,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壶的肩部置六个圆孔桥形系,系与系之间刻划两道凹弦纹,上腹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腹中部饰一周仰莲瓣纹,两组莲瓣纹间刻两道凹弦纹分隔开。壶身大半施釉,釉色青翠,玻化程度较好,晶莹透亮,略有细小的开片。腹中部向下腹部有自然垂釉现象,俗称“蜡泪痕”。下腹及足底露胎,胎体灰中泛红,胎质坚细。

此盘口壶是1984年3月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一座砖室墓,据此墓葬的发掘报告《合肥开皇三年张静墓》(《文物》1988年第1期)一文介绍:此墓共出土有2件青釉盘口壶和7件青釉碗,从它们的胎釉和造型分析均为寿州窑产品。另外,此墓出土墓志1方,根据墓志所记可知,墓主为清河张氏(郡望),“因宦南迁,卜居合镇”,这个“合镇”可能就是指“合肥”,从他的父亲到他本人,再到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南朝任职振远将军、武卫将军、招远将军、伏波将军等武官,可谓世代官宦。而此墓的下葬时间是“开皇三年(583)岁次癸卯十一月丙申朔廿二”,这一明确的纪年为这批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确定了时代下限,也就是说它们属隋代初年或者更早的南北朝晚期寿州窑产品,这也是已发现的最早一批有明确纪年的寿州窑瓷器,对于寿州窑瓷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寿州窑,窑址分布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以及邻近的凤阳县武店镇等地,因窑址主要在淮南市境内,故又名“淮南窑”。寿州窑窑址是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的,早在1961年安徽古陶瓷界老前辈胡悦谦就在《文物》上发表了《寿州瓷窑址调查记略》,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和淮南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寿州窑两处窑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如今学界一般认为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隋唐时期是其鼎盛期,寿州窑隋代主要生产青釉瓷器,唐代则以黄釉瓷器闻名天下,著名的唐代陆羽《茶经》中便有“寿州瓷黄,茶色紫”的记载,同时也生产黑釉、酱红釉瓷器等。而唐代晚期以后,寿州窑逐渐衰落。

总体来说,隋代寿州窑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大件器物比较多见,具有北方窑口瓷器的风格特点。大件器物一般施青釉至腹中部,下腹部多不施釉,青釉积釉处,常出现深褐色的窑变现象,这也是判别隋代寿州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隋代寿州窑瓷器一般装饰刻划的弦纹、篦纹等,也有戳印、模印、剔花等装饰技法。

最后,回头看这件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根据隋开皇三年(583)这个明确纪年,可知其为隋初甚至更早的寿州窑产品。其肩部六个圆孔桥形系,也反映了它具有南北朝的风格特点,因为隋代以后的盘口壶肩部多设四个双股泥条系。另外,这件寿州窑盘口壶颈部也尚未出现隋代盘口壶颈部典型的两周凸弦纹装饰(图2),这也是其早期面貌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